2024年05月14日 星期二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推动力

2024-02-23 17:09:22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12月上   作者:曹林

摘要:  生活中有很多人在信息接收中陷入缺乏批判性思考的“只知其一的无知”之中。

  我们通常描述批判性思维的都是一些优秀品质,比如:质疑、逻辑、论证、慎思明辨、追问、不盲从、多元视角、用论据说话、在别人停止思考的地方前进一步、将答案变成问题、尊重不同、批判中创造,等等。批判性思维是个好东西,但,它的第一推动力在哪里?如何才能让缺乏这种思维习惯的人在分析问题时驱动、激活内在的批判性?

  先说另外一个跟批判性思维相近的词:思辨。人们也把思辨当成一种优秀品质,说一个人具备思辨的能力,是说他不盲从,独立思考,不满足于某个标准答案,而能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思辨”的关键点在“辨”。“辨”是需要对手、对象、对面、对方、对话、对比、相对、对照、对证、对答的,否则,跟谁辩?辩证辩证,在辩论、辨析、辩驳中才能形成论证的力量。思辨的前提是,知道一个不同角度、不同可能、不同方面、不同立场、不同声音、不同结论、不同选择的存在。这种对于“存在不同可能”的直觉,驱动着思辨的发生。

  辩证性是反思性的基础,而“不同的另一面”是辩证和反思的内在推动力。正是因为人们能在事物、现象、问题的一个侧面中发现与其不同的另一侧面或多元侧面,人们才能保持反思与批判意识。每一种价值侧面,总是在其“不同的另一面”之伴随下,才能彰显出其价值的深度与纹理。

  意识到有某种不同的答案、不同的可能,是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推动力。当直觉中模糊感觉到一种不同的存在时,批判性思维就启动了。人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质疑的?正是意识到不同。你告诉我,努力奋斗就会有收获,可我知道,有很多人在错误的方向上越努力,离成功可能越远,失败其实是一种反馈机制,不注重这个反馈而只知道拼命努力,是效果不佳的。这就需要批判性思考,意识到“方向跟努力一样重要”“在努力中找到方向”。

  歌德说,只知其一,等于无知。这句话也很深刻地指出了“不同参照”之重要,只知道某个标准答案,而对其他可能缺乏想象力和思考,这个标准答案就不是在与其他不同答案对比、对勘、否思中得出来的,这个答案就不是你思考后的答案,而是别人灌输给你的答案。你只知道“专家说了甜食的危害”,而不知道还有专家说了“甜食的好处”,人体需要适度的糖分,不能缺少糖,不同的体质对甜食的耐受性不同。那么,你所知道的“甜食的危害”等于无知,完全排斥甜食,最终身体会缺乏某种必要的营养。生活中有很多人在信息接收中陷入这种缺乏批判性思考的“只知其一的无知”之中。

  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在谈“批判性思维之境”时,讲到了两个必经的阶段。其一是“无知的确定性”:如应试教育那样,只知道埋头背诵一个确定的标准答案,处于被人灌输的无知状态(应试教育对思维的服从性测试,服从标准答案);其二是“有知的混乱性”,看到了问题的很多方面,接受了多元的信息,陷入某种知识混乱,但越过了这种多元多面之混乱,才会拥有经过自己思考的知识,具备批判性思考的知识资本。“有知的混乱性”这个过程,就是看见“不同”的启蒙过程:摆脱唯一的应试标准答案所施加的蒙昧无知状态。

  我有一次跟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院士聊到批判性思维,他说到了一件事,一些小区强制推行人脸识别系统,受到很多业主的抵制,业主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露。人脸识别遇阻,就在于没有经受住公众的批判性选择。李培根院士说,人脸识别系统并非不好,也并非对公众不利,要让公众接受,关键要先允许“不同选择”。推行人脸识别系统的时候,可以同时有另外的选择,比如刷业主卡、人工登记、刷身份证等进出。人们在对比中可能就会感受到刷卡或登记进出的麻烦,看到人脸识别的便利,从而提高接受度。

  有不同选择的过程,让人们觉得人脸识别是经过自己批判性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他者独断的强加。公共选择,需要在“不同”中经受公众批判性思维的检验。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不同”对驱动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12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