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6日 星期一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报道之后对报道的影响

2024-02-23 17:14:12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12月上   作者:李云芳

摘要:  不能因为媒体无法化解矛盾、无法解决问题,就批评甚至否定媒体的报道权。

  最近发生的几起新闻事件,让笔者多少有些担忧。

  南方某知名大学评定的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被举报存在炫富和过度消费。同期,北方某大学一在读学生实名举报称,班内困难生助学金评定时,他作为“孤儿”未获得,而评上的学生平日反而有高消费行为。此后学校调查称,评定符合相关规定,未发现“渎职及滥用职权”问题。学校通报后,进行举报的学生发微博称,因持续遭网暴,精神几乎崩溃,多次出现自杀倾向,暂无法专心于学业,因此申请休学。

  “精神几乎崩溃”“出现自杀倾向”,这并非耸人听闻。被采访对象卷入舆论漩涡后,因为种种遭遇,产生走极端的思想,这种情况并不罕见。比如寻亲男孩刘学州,在找到亲生父母相聚后,因和原生家庭未能化解心结还产生了新的矛盾,最后选择了轻生。其在公开发布的遗书中称,原生父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颠倒黑白诬陷我洗白自己”。又比如当年的四川德阳女医生事件,女医生在遭遇人肉搜索、网络暴力后,不堪压力选择了轻生。

  两人的轻生,很大原因是遭遇网络暴力,相关网暴者要么被判刑要么已被起诉。媒体对两起事件都进行了持续跟踪报道,还原事件过程时,也披露了一些内情。因此,当事人轻生后,媒体也遭遇了一轮批评。

  另一个不那么极端但也引起了争议的事件,是“小马云”的报道。“小马云”存在智力方面的障碍,因为长得像马云,因此被运营公司签协议拉走参与各种直播、现场走秀,但其正常的课业被耽搁了,其就读学校长时间看不到“小马云”的踪影。媒体报道此情况后,运营公司受到压力,将“小马云”送回了家庭。“小马云”虽然进入了当地的学校,但他的学习、生活并不如意,甚至还没有其在运营公司时生活得宽裕、潇洒。一些网友指责,媒体的报道不仅没有给这个家庭及“小马云”带来帮助,反而让其境遇更糟糕。

  上述事件,或者具有公共属性,或者关涉公平正义,因此都是媒体会关注的新闻选题。但不幸的是,因为最终结果的走向,很多网民就把情绪宣泄口对准了报道这些事件的媒体,甚至群起而攻之。

  对此,笔者认为,一方面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应多一些关怀意识,另一方面也呼吁公众了解、理解媒体的职责。

  从关怀意识来说,媒体要有私域克制甚至止步的自觉,一个选题具有公共属性、公共价值,但其中的一些环节如果涉私域太深,或者牵涉太多个人隐私,媒体应该克制呈现或者及时止步,尤其是在不直接关涉公共利益的问题上尊重报道对象的个人意愿。有些私域问题在镜头以外可能还可以慢慢解决,一旦放至公共舆论场,反而会让矛盾持续、加剧,让当事人更加受伤。另外,对于新闻当事人的困厄情况,媒体也可以予以关注,并探究一些解决的建议,这也是一种纾困和帮扶。

  从呼吁的角度来说,媒体的功能或者说能力范围是发现和揭示,引起疗救的注意,是监督与批评,维护规则的严肃性。至于新闻当事人、相关人员的人文关怀和困厄解决,需要的是上述人员家庭、所在单位、所在地方的相应机构,或者社会、政府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介入帮扶。

  不能因为媒体无法化解矛盾、无法解决问题,就批评甚至否定媒体的报道权。从新闻报道的原则来说,要求的是真实、准确、客观、平衡,并未单独强调人文关怀,也未苛求负责解决。

  如果因为媒体揭示了问题、针砭了时弊之后,问题和时弊并没有获得更好的解决,就反过来指责媒体暴露问题、放大矛盾,那无异于掩耳盗铃、讳疾忌医。

  (作者为澎湃新闻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12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