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从“后真相”到“不真实”:专业媒体的一个新机遇

2024-03-11 11:02:05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12月下   作者:窦锋昌

摘要:  从“后真相”到“不真实”反映的是真实性和确定性在互联网时代的进一步丧失。

  11月27日,著名的韦氏词典将英文单词“authentic”(真实的、正宗的)定为2023年的年度词汇。该词典一位特约编辑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将2023年视作真实性遭遇危机的一年。”真实性遭遇危机,换句话说,就是“不真实”成为常态。

  2016年,牛津词典评出的年度热词是“后真相”(Post-truth),此后“后真相”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诸多引用和讨论。“后真相”成为热词标志着一种新的社会环境的产生,即社会对于真实性的主观性忽视,将情感和信仰置于事实之上。这与当时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有关,Facebook、Twitter等平台型应用打破了大众媒体对于传播的独断控制,稀释了原来主流媒体所构建的真实图景。

  与“后真相”相比,“真实性”反映的则是IT技术进一步加速发展的现实,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2023年的跨越式发展,深刻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新闻传播领域,人工智能加快了新闻和信息的生产和传播速度,但大量虚假信息也得以生成和扩散,不仅是文字信息,通过人工智能生成的虚假照片和视频也已司空见惯。因此,当下的“不真实”主要指的是大量虚构、伪造或未符合特定标准或规范的实物和信息的出现。

  无独有偶,另外几个权威词典选定的年度词汇也与人工智能相关。《柯林斯英语词典》选出的年度单词是“人工智能”的英文缩写AI。《剑桥词典》选出的是“hallucinate”(幻觉),并将其解释为“人工智能产生虚假信息”。如果说“后真相”更注重人们对真相的主观态度,那么“不真实”强调的则是虚假事物和信息遍布的客观现实,更关注信息或实体本身的真实性。从“后真相”到“不真实”,反映的是真实性和确定性在互联网时代的进一步丧失。

  这样的一种世界图景难免让人感到沮丧,各行各业都在想办法应对这股AI洪流。对于新闻传播业,面对人工智能及其裹挟而来的虚假信息,一度遭遇严重挑战的专业媒体则获得了一个新的发展窗口。这里所讲的专业媒体指的是由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脱胎而来的主流媒体,这些媒体完全能够凭借训练有素的采编力量以及对优质新闻的追求,持续为读者提供可以信赖的新闻,用以消除互联网上各类虚假信息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焦虑感。

  能够做到这些的媒体,必然也能带来相应的经济回报。2016年前后的“后真相”让英美主流媒体已经收获了一波发展红利。在当前的“不真实”时代,这些媒体的发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2023年第三季度,《纽约时报》的数字付费用户增加21万,使其数字付费用户达到941万,加上67万纸质版订户,总订户数突破了1000万。几年前,该公司制定的到2025年付费用户达到1000万的目标,现在提前两年完成。非英语出版的媒体的付费墙建设难度要大一些,但近年来,日本媒体也在积极开拓数字市场,做得相对成功的是日经新闻,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它的付费用户达到83万。在中国,财新传媒今年6月宣布付费订阅用户突破100万。

  上述媒体的实践表明,在虚假信息泛滥的时代,能够提供高质量新闻的媒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并不是所有传统媒体都能够把握住这样的发展机遇。如果一家媒体只能提供人云亦云、浅尝辄止的新闻和信息,那就毫无取胜的机会,因为这样的新闻和信息在互联网上俯拾皆是。

  当然,对抗虚假信息不只是媒体的责任,政府、社会组织、个体都要行动起来。最近,加拿大政府与互联网巨头谷歌达成一项交易,谷歌每年支付1亿元加币(约7300余万美元)给加拿大的新闻机构,这既可以反哺媒体做出更好的内容,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虚假新闻。日本报业协会也在积极限制人工智能对媒体内容的无偿使用。相信在这些努力的合力之下,虚假信息能够得到抑制。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级记者;本刊学术顾问)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12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