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媒体视点(2010年11月上)

2010-11-24 06:32:38

来源:   作者:

摘要:

  一则新闻是怎样误导公众的 
  最近,一则题为《文化部称“偷菜”游戏或被取消》的新闻引起人们的热议,很多网友和时评人因此将批评的矛头对准文化部,并从各个角度论述网上“偷菜”只是一种娱乐,主管部门不应干涉。
  实际上,细读新闻源头便会发现,这次文化部其实挺冤的,无辜成了批评的靶子。《文化部称“偷菜”游戏或被取消》这则新闻是这样“出笼”的:甘肃天水一妇女喜欢上网“偷菜”,而且因上演现实版偷菜闹剧被拘留罚款。就此,《西部商报》连续刊发大规模报道,大标题为《“偷菜”游戏可能要改良》,文中的一个小标题为“文化部称‘偷菜’游戏或被取消”,而各大网站转载这篇报道时,则直接将这个小标题改作了大标题。
  那么,文化部是否表示过“偷菜”游戏或被取消呢?实际情况是:《西部商报》记者致电文化部文化市场司执法监督处,接电话的是一位姓李的值班人员,这位值班人员先是说“文化部目前还没有就此事开会专题研究”,接着称他们将把该报意见上报给具体主管部门,并表示“有可能对此类游戏的‘偷菜’功能逐步取消,也可能对这类网络游戏进行改良”——《文化部称“偷菜”游戏或被取消》由此而来。
  一个有姓无名的值班人员,而且是文化部下属部门的值班人员,他的话并不代表文化部,甚至也不代表文化市场司或执法监督处。无疑,《文化部称“偷菜”游戏或被取消》有“标题党”之嫌,正是这种“标题党”炒作,让一件没影子的事情变成了一个大新闻。
  类似的“新闻案例”并不少见。今年5月23日,有媒体报道说“发改委称三年内不收房产税”,乍一看,国家发改委都表态了,可谓给老百姓吃了颗“定心丸”。但细读相关报道可知,表态“三年内不收房产税”的,原来是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所长助理黄汉权。黄汉权是所长助理,只是国家发改委所属智囊机构的专家,而不是名副其实的国家发改委官员,他的表态不能代表国家发改委。果然,5月24日,国家发改委便对此予以辟谣,说发改委从来没有表示过“三年内不收房产税”。
  一些媒体在报道和转载新闻时,越来越喜欢“标题党”式操作手法,无非是想让新闻更具权威性、更吸引眼球,但是,“标题党”往往歪曲事实,误导公众,实为新闻报道之大忌。
  而一些时评人在评论新闻之前,阅读新闻不仔细,望文生意,甚至自以为是,当然也是新闻评论之大忌。
  这两个方面的“通病”,在这则有关“偷菜”新闻的炮制、传播与评议过程中均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愿我们都能引以为戒。
  (吴闻/《光明日报》2010-10-15)

  新闻,终究不可能离开“价值”行事
  一篇网文引起了太多的关注,也许是因为,与近年来各地频频出现的强制拆迁相比,公开表达“强拆有理”,并繁复地加以论证,几乎绝无仅有。
  强拆——一种通常曝光于极端事件中的政府行为,终于以一种观念形态出现了,而且词锋甚辩。这使我想到:强拆的动力,不仅有利益,还有相应的价值观,以及这种价值观至少在官场、甚至在整个社会的影响力。目前主流媒体在强拆问题上“一边倒”的批评倾向,可能未必真实地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图景。有一些价值观并不“说话”,但可能为人们相信,并顽强地存在。
  一座城市的发展,一个人的生命,所有人的财产权,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些价值之间如果发生冲突的话,如何确定它们的优先序列?摆在人们面前的不仅是一道选择题,还是一道论证题。你不仅要表达自己可以放弃什么,还要说服别人接受这种选择的结果。我们曾经提出过“发展是硬道理”,后来又有“稳定压倒一切”。都是表达价值序列的官方命题。而当发展已经取得可观的成就而“维稳”响声一片的时候,公民生命权和财产权的价值位阶,也许应该重新确认了。
  延续了两个月之久的智利被困矿工救援圆满结束,得到了中国媒体特别突出的报道和评论,不仅因为其新闻性——时间之久,耗资之巨,更是因为其价值性——契合了在中国社会正在形成的主流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以一篇报道的标题直接表达出来,就是:《“倾全国之力救一个人是值得的”》。这句话出自一位中国科技工作者对智利救援的评价,但把这句话拎到标题上,则反映了传播者对新闻中价值因素的敏感。
  美国社论学家赫伯特·甘斯在《什么在决定新闻》一书中写道:“新闻从业者力图客观,但无论是他们还是其他任何人,最终都不可能离开价值行事。”“新闻中的价值极少被鲜明地表露出来,因而必须到字里行间去寻找。”
  在当代中国,媒体仍然是进步的价值观念有力的传播者,并且,用不着“在字里行间寻找”。
  10月10日,山东临沂有一名中学女生因为不符合学校必须留短发的规定,三次被赶出校门后,在家喝下农药自杀。这个女生所做的价值选择是不正确的——我其实不忍说这话,因为“长发”及其可能代表的美丽和已经连结的尊严,在价值上都不高于她宝贵的生命。但是,学校如此严格地要求“短发”更是不正确的,因为“短发”,以及它可能代表的“朝气蓬勃、落落大方”,在价值上都不高于单个学生的人格尊严。管理者、教育者应当尽可能不去碰触人的尊严。何况即使与生命无关,尊严还有独立的、较高位阶的价值。
  重庆市一位区委书记与开发商谈判的录音,10月14日被放到网上传播,其中“跟政府作对就是恶”这句话所表达的价值观,倒退几年,恐怕放到哪儿也没人怀疑。
  十七届五中全会10月15日召开,会上讨论的“十二五”规划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反映了由国家主导的价值倾向在发展之后的明显调整。  
  (马少华/《北京青年报》2010-10-17)


  新媒体对舆论控制方式提出直接挑战
  传播主体多元、社会价值观多元,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对党领导思想建设、控制舆论的传统方式提出了直接挑战。人们历史性地拥有了表达自己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的管道,群众表达渠道前所未有地拓宽了,任何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影响他人。
  普通党员、群众都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评论,主动议政而不必顾及上级是否认为有必要性。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民意”可以不经过传统的“组织”或“单位”而直接表达。
  以往对平面媒体乃至电视广播所用的传统的方式,如审查其发表的内容并用行政的组织手段引导、控制传播主体,从而影响受众,达到引导舆论的效果,这些做法在过去可以理解并具备可行性,但在网络传播时代,“组织手段”难以对所有人有效。这对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来说,如果不能真实表达社会意志,就会弱化党的表达功能,难免使其组织功能与社会基础受到削弱。
  在这一背景下,党对社会的传统领导方式——社会高度政治化、党内与党外均实行同质化的领导方式——受到极大考验,对党的决策、沟通、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形式,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环境。
  时代的变化,要求党和政府顺应时代潮流,以符合社会主流需求的价值观、理念,以民众欢迎的方式去引导社会舆论。行政权力的领导对于社会是必不可少的,但行政权力在民主与法制时代不能替代一切,尊重民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合理合法地影响社会舆论而不是简单地封杀舆论,都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和政治智慧。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课题组,课题组成员:高新民、张志明、王瑜、蔡志强、吕品;执笔人:高新民/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网2010-10-21)
 

  接受舆论监督的勇气从哪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接受舆论监督,越来越成为领导干部工作的一种常态。学会在舆论监督下工作,越来越成为检验政府执政能力的一杆标尺。
  然而,在监督与被监督良性互动的同时,近来一些地方发生的扣留记者事件,以及一些领导干部对媒体“怕”和“躲”,碰到监督本能地“灭火”、“公关”,也让我们看到,自觉接受舆论监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易。
  其中有理念的问题。比如,有的领导干部认为舆论监督就是给自己“抹黑挑刺”、“找麻烦”、“跟自己过不去”,而接受舆论监督则会降低自己的身份和官格。因此一碰到舆论监督,要么消极沉默应对,要么赶紧花钱摆平,要么高调反击,给敢于监督的媒体找茬子、扣帽子、打棍子。对于这些人而言,显然应该革除旧观念,加强学习,学习中央的新要求,跟上时代进步的新步伐。
  惧怕监督,不少时候恐怕还是因为利益考量、风险评估。综观许多案例,一些人之所以排斥舆论监督,还是因为真有问题。因为自己本职工作没有做好,甚至不作为、乱作为,当遇到外界曝光压力时,往往本能地去堵口子,捂盖子。在这些人看来,事情没办好不是大问题,被抖出来才是大问题,权衡之下,还是抱着侥幸心理,封堵收买为上。否则,曝光产生负面效应,轻者要挨批评做检讨,重者则要影响到自己的“乌纱帽”。在这种逻辑下,越是问题严重的,抵制舆论监督的动力越是强劲,手段也越粗暴多样;也是在这种“利益考量”下,一些假记者有了市场,许多“封口费”应运而生。
  由此可见,自觉接受舆论监督,不仅要有理念的进步,更要有对行为的约束。
  接受舆论监督的勇气,来自于一个“怕”字。邓小平同志在《共产党要接受监督》一文中说过: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也不好。一怕党,二怕群众。这个“怕”,其实就是权力的敬畏之心,是对老百姓的惶恐之感。“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因为“怕”,让领导干部始终保持一种清醒清廉,远离走向腐败深渊的道路。
  接受舆论监督的勇气,来自于一个“法”字。许多抵制舆论监督的行为背后,往往都有违法行政的影子。领导干部将法律搁在一边,胡作为、乱作为,甚至不惜牺牲公众利益,必然会引来反弹,受到更多监督目光的关注。从这个角度看,依法行政是领导干部的安全帽,只有在法律下走得端、行得正,面对监督时才会有据可凭、有理可讲。
  总之,领导干部一方面要将接受舆论监督当作一种时代要求,看作一种政治智慧,通过舆论监督来改进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更要有中医“治未病”的观念,始终保持敬畏之心,时刻坚持依法行政,从源头培养接受舆论监督的习惯。只有先将本职工作做好了,才能在接受监督的时候坦坦荡荡、底气十足。
  (高岖/《人民日报》2010-10-21) 

  来源:青年记者2010年1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