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11年3月上)

2011-03-24 20:44:59

来源:   作者:

摘要:

  提升舆论影响力突破能力
  媒体是报业集团发展的根基。舆论影响力,是报纸产业的核心。当前,舆论影响力突破面临新的契机。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做新闻,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从政治政策上为我们提供了搞好突发事件报道和舆论监督报道的依据,为我们实现舆论影响力新突破提供了“尚方宝剑”。网络媒体的推动,使办报环境出现逐步宽松的趋势;民主政治的推进、文化的多元包容、社会矛盾的凸显,要求媒体去涉及过去很多没有涉及的领域,去进行有效引导。突破,就走在了前列,就能大大提高舆论影响力。否则,就会停滞,落伍。所以,提升舆论影响力突破能力,已经成为摆在当前的重大课题。
  (一)全方位提升导向把关能力。切实增强把好导向的自觉性,建立完善四级把关、舆情分析通报、敏感问题报道效果研判等制度机制,这是提升舆论突破能力的前提。突破是进攻,进攻,立足点必须站稳。
  (二)提高政治、政策把握能力。政治、政策水平,是认识、分析新闻事件、政策法规的根本依据。很多领域不是不可以涉及,不是难以做出影响力强的报道,是由于我们政治、政策水平不高,把握能力不强,难以涉足其间,难以满足读者需求。所以要切实加强时政学习和业务培训,提升政治、政策和法律法规把握水平,提高思想概括、理论提升和内容解读能力。
  (三)提高社会现实把握能力。要坚持“三贴近”、“三深入”,了解社会人情,找准报道与读者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的契合点;要了解实际工作者的难处,对报道有利于还是不利于工作推动、有利于还是不利于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作出基本的判断,不能把自己当成正义的化身,把自己摆到实际工作者的对立面。
  (四)切实增强新闻采编能力。一是新闻搜集,这是新闻的起点;二是新闻掌控,依靠媒体影响力掌握更多的独家新闻资源;三是新闻梳理,新闻事件发生后将芜杂的信息条理化,去粗取精;四是新闻解读,告诉读者如何认识事件;五是新闻放大,通过版面处理、资料整合等方式,让报道高人一筹;六是突破能力,热点、敏感问题报道要实现突破,关键靠能力。
  (大众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傅绍万/大众报业集团《社讯》)

  纸质媒体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在思考中我们发现:以往我们在寻找问题时就存在问题。这些年,我们总在谈论网络媒体给纸质媒体带来的越来越大的挑战,却很少深入展开分析,结果常常遮蔽了自身的、深层次的、具有关键性的问题。也因此,我们在谈论应对挑战和规划发展时,也总是过于简单化,似乎就只是创办自己的网络媒体。
  实际上,纸质媒体真正的问题是队伍素质和能力下降,以及内容质量的相应下降。我们对解决这个问题虽然有所重视,但措施不实,效果不佳。在长期被条线“喂料”、已经习惯被提供“素材稿”之后,在“扒网”日渐流行、“搜索素材”开始取代实地采访之时,记者们还有多少发现的能力?在有的记者看来,为一篇稿件采访两个小时,时间已算很长;采访人数超过3个,已算很多;采访过程中遇到困难,则容易放弃,或者从一开始就不努力去找关键人物,而找容易找的人采访……当年老记者为了一篇稿件采访几星期、几十个人,素材记满一个笔记本,在今天的报社已经成了一个传说。
  队伍素质和能力下降,报纸的质量必然下降。把这样的内容搬到网上,就能找回流失的读者?以这样的队伍进军网络,就能延伸报纸的品牌?
  如果我们深一层展开探讨网络媒体与纸质媒体,不难发现,纸质媒体目前的相对优势正在于受过专业训练的采编队伍,在于内容制作能力特别是原创和特色,但这样的相对优势正在一点点失去。我们也要努力开辟网络通道,但只谈论技术因素而不考虑更具决定性的人的因素,只叹息平面媒体的技术落后而不警觉自己的队伍素质降低,恐怕是舍本逐末。
  有些年轻记者和编辑,对技术有热情,对网络很喜爱,似乎很为报纸的前途忧心忡忡;但很少关心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采访浮夸、写作潦草,这是对自己的前途不负责任,也是对报纸的前途不负责任。
  网络媒体的过分商业化,损害着新闻的品质和原则。比如不严格讲求真实性,比如故作惊人之语以哗众取宠,比如一味求快而忽视选题的删选、事实的核查和解读观点的斟酌……但也许我们并没有资格去批评别人,因为许多报纸正在“东施效颦”。这样,最终报纸究竟是被网络打败,还是自己打败了自己?难说;报纸的“技不如人”,究竟是传播技术,还是专业素质和技能?也难说。
  总之,报业发展面临的困难虽多,但重要的是找准和解决突出问题,这能为解决那些连带的、派生的问题创造条件。抓报纸质量与抓队伍建设是一件事,不能简单地以完成报道任务为目标,必须结合队伍建设,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于队伍建设和内容质量的改进、报纸特色的强化。 
  (文汇报总编辑徐炯/《报刊业务探索》2011年第1-2期合刊)

  提供一个代表敢说话的舆论氛围
  “80后男孩子如果买不起房子,80后女孩子可以嫁给40岁的男人。80后的男人如果有条件了,到40岁再娶20岁的女孩子也是不错的选择。”此时,正逢北京市“两会”召开,代表、委员的新闻不断,但网络上最火的却是这段所谓“委员”发言“隔代结婚论”。在BBS、博客、微博等互动论坛上,发言者梁蓓不仅被网友们进行了言语暴力的谩骂,甚至上升到对其身份、对会议的攻击。
  对于这样的雷语,无论是谁看到都会十分气愤,自然都想要出来辩论一番、批驳一下。但仅仅数日之后,记者调查发现,梁蓓既不是政协委员,也不是人大代表,网上无法查询到第二信源,而且这样无根据的言论是去年三月的。
  再往前看,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有委员在审议刑法修正案(八)草案时,表达了要慎重考虑是否不分任何情节的只要醉驾即入罪,而有的媒体却直接将新闻标题写成《人大委员称醉驾入罪扩大打击面对公务员不公》,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味道,而这在网络上掀起的谩骂直指代表身份。媒体只管吸引眼球,明显的文不对题,甚至有误导之嫌。
  事实上,网民品评人大代表言论,显示的是人们参政议政的热情,是政治生态文明、社会进步的体现,批评他们的雷人雷语,更是对代表素质、履职态度的一种舆论监督。正是这种倒逼的力量,使得近年来“见面时拉拉手,听报告时拍拍手,通过决议时举举手,散会时招招手”的代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代表愿意说、敢说话。但代表人数众多,来自各行各业,文化程度各不相同,也自然因见识、学识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态度、观点。而人大代表代表不同的阶层和群体,在人代会上听到不同的声音,是很正常的。如果要求他们的发言滴水不漏、千篇一律,甚至是尽善尽美,恐怕这才不正常。
  然而现在的情况却是,一些媒体的有意炒作、个别代表的雷语,将一个畅所欲言、百家争鸣的政治大会,演变成了“娱乐场”,再加上网络上的不实信息、碎片化的消息、个人言论被曲解,更使网络环境乃至社会舆论的开放受到极坏影响。
  如何才能避免出现这样的舆论环境?这既需要媒体正确引导舆论,避免泛娱乐化倾向,更需要网络上有一个让人敢说话的舆论氛围,而不是因为意见不合,就群起而攻之。如果连在人代会这样的平台上,代表都不愿说话了,民主诉求又能到哪里寻找出口?          (致远/《中国人大》2011年第2期)

  当下中国公共舆论的特殊性
  网络是一个一哄而起的地方。目前中国社会价值观多元,百姓对政府官员以及国内的媒体在某些方面的报道有着不信任感,因此网络既充当了百姓揭露社会黑暗、伸张正义的渠道,也是谣言传播的温床。如果网络上公众的广泛参与可以被看作是民主的一种形式的话,那么它是一种“非程序的民主”。这种“非程序的民主”一旦和容忍性很差的文化结合,就会产生“多数暴政”。当前网上经常出现的恶意性的人肉搜索,就是“多数暴政”的一种轻度体现。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网络空间中的这种“非程序民主”并非像很多人宣称的那样具有很大的特殊性。美国的网络论坛也在轰轰烈烈地发展,与中国不同的是,网络在当前美国绝不是政治信息传递的主要平台。美国大众基本相信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或者说美国的媒体对百姓的认识和社会舆论有着很大的建构作用。因此美国人不太容易相信网络上的流言,网络论坛的作用在美国也远没有在中国那么大。
  客观上说,这两年,在中国,新闻媒体对社会抗争以及各类灾害性事件报道要比以前开放程度大了,但这并没有显著加深百姓对主流媒体的信任。中国的舆论仍受报道尺度所限,并且中国百姓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认定我们的媒体在重大新闻方面表达的是官方立场,因此,一旦发生了突发性事件,如果媒体不报道,人们就听取网络上的传言;如果媒体报道与网络上的传言有偏差,人们相信的是网络上的传言;如果媒体报道与网络传言形成了一致,那么人们就会认为媒体只不过在大众的压力下才不得不报道了事件真相的沧海一粟。网络因此就成了一些特殊政治信息传递的主要平台。这才是当下中国公共舆论的特殊性所在。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赵鼎新/《东方早报》2011-02-20)

  微博的价值在哪里
  很多人问微博是抢了谁的生意,开心网还是人人网?其实它更多地是抢了门户网的生意。为什么呢?因为门户的内容非常繁杂,而且没有任何个性化。
  微博可以改变社会现象,可以传播信息,可以帮助你成长。它让我们能够人人成为记者,让每个转发的人都变成了编辑。
  既然每一人都是编辑了,就一定要秉着做编辑的责任心和职业态度来干事。看到虚假的东西时我不会转发。或者转发的时候也可以加一句说,“这个是不是真的”来“求证”。比如有条微博转引美国一本刊物的消息,说乔布斯只有6个星期可活。凡是在美国生活过的人都清楚,那本刊物98%的内容是虚假的。因此我不但没有转发,而且我私下请所有转发的朋友把它撤了。果然,第二天证明是假的。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负责的态度,要不然每个人都转播谣言,微博就成了最愚昧的。
  我的一个朋友、互联网之父说过一句话,互联网是一面镜子,当你看到里面好的东西和坏的东西,不要说互联网好或者不好,它反映的是社会现象。其实,微博半实名化的机制,比以往的互联网产品都更能约束一些负面力量。
  我觉得社会确实还是有枪打出头鸟的感觉,人们不愿意站出来说这个人讲的是错的,或者某一个听起来很对的事情但其实是错的,以免得罪人。但是微博奇妙的地方恰恰就是,它可以很方便地让你发出声音,也不违背中国和谐中庸的文化。社会上的一些问题能够放到台面上来讨论,这更代表微博是一个有价值的平台。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人民日报》2011-03-02)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3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