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视点(2011年3月下)
2011-04-19 12:30:13
来源: 作者:
摘要:
没有敏感问题,只有不当应答
官员们正遭遇“逼访”,不是所有人都习惯记者的无孔不入、凌厉执着。
两会是官员与媒体面对面的绝佳平台,几乎所有政府部门的要员、重大举措的决策者,以及备受关注的公共事件发生地的“当家人”,都会现身会场。这是媒体“追捕”新闻的天赐良机。竞争的激烈,又让记者们穷追猛打,绝不退让。
媒体“逼问”下,官员们直面焦点争议……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长吕祖善首次对“钱云会案件”公开表态:没有哪起交通肇事案有这样的透明度;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坦言,江西省从去年宜黄拆迁自焚事件中得到的教训是深刻的,要学会从互联网上了解社情民意;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表示,向社会公开公车数量不是难事。
公众看到,两会期间一些酝酿多时的政策公之于众,悬而不决的论争一锤定音,纠结许久的问题得以破解。两会让“新闻当事人”无处可逃,“采访大战”着实考验官员们的能力、口才、应变。
面对记者的咄咄逼人,肯定会有人感觉不适应,甚至愤怒、不满。以前就曾有人这样应对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这么敏感,你问我干什么?”
其实,保障民众的知情权,让权力公开透明地运行,一直都是政府的执政理念,官员有义务对民众质询有问必答。之所以出现“防火防盗防记者”的说法,出现“你替谁说话”之类的反问,除了对权力的理解有偏差,不懂得如何应对媒体亦是关键。
谣言止于公开,敏感脱敏于透明。有些问题之所以变得敏感,使政府陷入被动,官员们如临大敌,不是问题本身多复杂、多麻烦,而是政府害怕民众监督,信息不公开,或者对真相刻意遮掩。越推诿塞责、讳莫如深、避而不答,越容易引发混乱和不安,本来容易解决的问题也就变得“敏感”了。这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我们已经有过不少。
去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是政府对民众的郑重承诺。“记者没有不该提的问题,就看你怎么答。官员应该善待媒体,学会和媒体打交道。”四川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侯雄飞的这句话,应当是官员对媒体采访权的准确认知。
官员与媒体的冲突,源于媒体对一些敏感问题的纠缠不放,对权力越位的批评质疑,对暗箱操作的揭露追打;也因为媒体的特殊功用,会将一些“小事”扩大化,会放大个别案例,甚至会因虚假报道和炒作而制造事端。
不管是媒体挑刺,还是网民拍砖,都是正常的舆论生态,也是民主政治的必然。服务于民众的共同目标,决定了官员与记者的关系是合作而非对立。不管是知情权,还是舆论监督,媒体和民众都需要权威、全面、准确的信息,没有官员的配合,很难做到;媒体既传递信息,更表达民意,离开了民意反馈和舆论支持,官员将不可能为民众提供良好服务。不回避质疑,是官员面对监督应有的态度;不搞虚假炒作,是媒体的良知和底线。
理念的认知之外,还有面对媒体的应答技巧。其实,不少官员并不擅长同媒体打交道,不能平等坦诚、明晰晓畅、活泼生动地同记者交流,以个人魅力去说服公众、赢得支持。如何接受记者采访,当是官员们的必修课。
(冯雪梅/《中国青年报》2011-03-09)
警惕“愤懑主义”
看一看现在的一些传播:负面因素被过度解读,被夸大为我们国家的本质;一些知识精英放弃文化上的自我,否定掉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积淀的最起码的美感,自认“污染了地球五千年”。如果这种情感判断被无限制地推崇为“良知”,那么,失败主义就绝不是简单的文化撒娇。
逞一时之快的批评和责难,不负责任地解释负面消息,充斥在国内的媒体版面。对“愤懑的质疑”的反质疑,是不是就意味着对民主不习惯?
明确地说出这一点,并非否定民主和舆论对中国社会进步的良性作用。
网络文化、酒局文化和无厘头文化,造就了非常多可爱的事物和可爱的人物。但一旦任其泛滥,也会造就为“反”而“反”的文化标签,造就娴熟的批评和围绕这种言论的狂欢,供我们消费,供我们打发时间。
也有人告诉我不必过早批评,随着传播机制、言论机制的成熟,施虐性的语言、暴力语言也许会进入“审丑疲劳”阶段。表演得太过分了,抖机灵抖过头了,不给人希望的指向,为“反”而“反”,必将会遭到厌弃,因为它不符合人们正常的感情。我已经从日常细节中看到对愤懑的逆反。一位女士跟我说了这样的话,我觉得很入理。她说:常听某些人谈某些事,听了一整天我心情都不好,因为觉得他们特别猎奇,总爱把一系列黑的、假的、丑的、无望的事缀在一起讲,愤慨切齿,“撕着乌贼下酒”。这种态度丝毫不能解决问题,只是徒增郁闷。
愤懑主义的实际效果,就是仅仅教人怎么去绝望,助长怀疑和不信任的气氛;愤懑主义表面上做出一副占据了道德制高点的样子,其实经不起仔细推敲。因为愤懑的劲头一上来,人就变得自恋、武断,认定了自己的信息最充足,智力最卓越,所有持有不同反应态度的人都是愚民。
这种态度和行事方式对中国的复兴和民族利益有损,对我们在理性框架中逐渐成长的、有实际效果的民主有害。
(宋强/《北京日报》2011-03-07)
我看王立军说“双起”
中国新闻网发布的消息说,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公安局局长王立军接受中经网和凤凰网联合举办的“民意代言录”采访,再次强调“双起论”(“凡是报纸歪曲事实真相攻击我市公安机关和民警的”,“公安机关起诉报社,民警起诉记者”)的合法性,认为“这是一种理性维权”。
我对“双起”的看法,与王立军局长有同有异。相同之处,我认可“双起论”的合法性。这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王立军局长有主张“双起论”的合法权利,这是从言论和思想的层面说;另一层意思是公安机关和警察遭受了“报纸歪曲事实真相攻击”,向法院提出起诉,在现行法律中可以找到依据,警察是公民,公安机关是法人,名誉权都受保护。这是从维护权益的行动层面来说。
但问题还是存在的。“双起论”中对报纸的起诉,建立在“歪曲事实攻击”的基础上,而《民法通则》禁止的是侮辱和诽谤。“歪曲事实攻击”与“侮辱、诽谤”是否相同,不无疑问。而且何谓“歪曲事实”和“攻击”?报道不属实或者不全面,是不是就属于歪曲和攻击?媒体对公安机关和警察的何种言论行为可被定性为“侮辱、诽谤”?问题也还不少。
好在,“双起”只是说要起诉,没有说要“双判”,由此而称“理性维权”。不过,“双起论”中令人感到震动的,不只是“双起”,还包括“我们有全部主动权”的说法。媒体报道中,王立军是这样说的:“我们不是不懂政治,因为政治上我们没有驾驭权。但他如果把政治变成法制,这是我们的强项。如果他要把法制过程当中的问题变成案子,咱们搞了这些年案子,他行吗?搞政治我们只有一半的主动权;进入法制轨道,我们就有了全部主动权;要把这事变成案子,他就是观众了。”
“双起论”这后面一截,有些令人不明就里,例如谈论公安与媒体关系,为何谈到提起来常常令人心里发虚的“政治”,并说到“政治上我们没有驾驭权”;有些又令人震恐:“把政治变成法制”,“他就是观众了”。这些既令人不明又令人震恐的语言,岂能带给人“理性维权”和“法治进步”的感受?王立军代表和局长若能解释一下“政治”、“驾驭权”、“观众”、“他行吗”之类话语的含义,才能让人对“双起是法治进步”有所认识。
(刘洪波/《晶报》2011-03-08)
互联网时代的两会
互联网时代的两会给记者们出了道难题,他们扛着“长枪短炮”挤在会场里围堵代表委员,还来不及喘口气敲几行字,两会信息就已经上网。从乘坐的车辆如何影响交通,手里的材料多少页、多少字、座位在第几排,明星委员穿了件什么衣服、打了声什么招呼,到大会报告的主题、内容,甚至总书记、总理听报告的表情,都被一些代表委员全程直播,一“网”打尽。
记者的报道还没写,代表委员就已经在微博上与网民聊得热火朝天,这在以往不可想象。人们还在把“自媒体”、“人人都是记者”作为新鲜的概念来讨论,两会就已经上演“代表记者”、“委员记者”的好戏,新闻当事人变身新闻发布者,“互联网两会”正式到来。
记者有压力,代表委员更有压力。不管是代表选民还是某个界别来参会,将自己的议案、提案和建议广为传播,引发共鸣,受到重视,让自己所代表的人群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都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要做到这一点,互联网就是一个必须学会利用的工具,怎么发微博,怎么用140个字说清楚观点,怎么吸引粉丝,怎么学会互联网语言,学问大了。
走向透明的两会,对组织者来说,会场里的每个人都是潜在的“记者”,每个细节都可能成为“选题”,除了尽心尽职,别无他选;对于权力部门和官员,互联网瞬间就可以凝聚汹涌的民意,只能开放、宽容,及时回应,习惯接受监督;而每一个参与者,包括发微博的代表委员,也要意识到,身边的每个人都可能是摄像头、录音笔、麦克风,一言一行随时随地都可能被“直播”。
(小昭/《新京报》2011-03-05)
“织围脖”也需看场合
毫无疑问,微博如今已成为代表委员了解社情民意、问政于民的便捷渠道。通过微博征集民意,“晒”议案提案,互动交流,既能帮助代表委员不断完善议案提案,又增进了双方的理解与信任。从两会开始至3月6日12时,已有361名代表委员在新浪开通微博,引来超过500万网民关注,就是最好的说明。
然而,凡事有度,过犹不及。如果会下“织围脖”可算履行职责的一种方式,会上大量“织围脖”难免让人产生“耽误正业”之忧。翻看一些“热门”微博,不少被“狂转”之帖均发自会议进行时。为了“直播”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式,一名委员从启程登车到抵达会场,从听取政府工作报告至返回宾馆,4小时内连发近50条微博。3月6日上午,正是代表委员分组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的时间,新浪的代表委员微博专区依然热度不减,仅9点至11点便滚动代表委员微博30余条。个别代表委员甚至“客串”起记者,推出大量图文直播。
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年一度的两会,会期短暂却内容丰富,尤其是今年的两会,时逢“十二五”开局之年,更需要代表委员聚精会神,集中智慧,群策群力,为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开良方、献良策。在隆重举行的会议、审议讨论的现场,过于频繁的微博更新,源源不断的“图文直播”,难免让人产生疑问:太过积极“织围脖”,是否会影响代表委员履行职责、参政议政?
(崔静/新华网2011-03-06)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3月下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