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4日 星期一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11年5月下)

2011-06-20 09:52:18

来源:   作者:

摘要:

  媒体宣传改革者,首先应清楚什么是改革者
  公共管理的改革方向是更加法治化和高效率,而且要有必要的民主程序制约。但是改革经过30年左右,媒体报道的改革者往往还是一个人拍脑袋现场决策,一声令下独断专行的形象,从上大项目到大拆大建、城市过度亮化和无摊贩化管理等等,改革者给人的都不是法治化和民主化的形象。有的城市甚至出现一把手一声令下,连幼儿园、小学教师和医生都下招商指标;东北还有的城市一把手一声令下数百条道路同时开工,造成了人们行车走路都困难。这种行政方式本来早就应该淘汰,却在一些地方大行其道,甚至在媒体上成了标杆。
  究竟什么是思想解放,什么是改革,什么是改革者?社会上对此存在许多模棱两可的认识,包括媒体报道也存在许多偏失。一些被大张旗鼓宣传的改革,其实是独断专行的人治而不是民主和法治,是简单解决问题而不是科学地解决问题,甚至是毁坏社会机制而不是健全社会机制。如果改革30年后这样的是非问题还不明确,改革就会总是停留在最初阶段,更谈不上深化。因此我们的社会应该有对改革的基本判断标准,对什么是改革者明确一系列基本要求,特别是对媒体宣传来说这是非常必要的。
  (中央党校报刊社副总编辑、《理论动态》主编钟国兴/理论网2011-04-21)
  媒体迎合民族主义情绪,是不负责任的
  中国和外国的舆论都指责中国人有过强的民族主义情绪。我觉得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这样的情绪,它不是中国独有的。过去几十年、上百年中国一直处于受欺侮的状况,现在终于能在世界上立足了,中国人终于有了扬眉吐气的感觉,不允许再被别人欺负,这种情绪是有历史根源的,受到外面压力时表现出这种情绪是非常自然的。我不太愿意和其他人一样对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进行指责,我觉得在一个表达空间比较大的社会里,各种情绪表达都是正常的。对中国来说是这样,其他社会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它们的民族情绪也不一定比中国弱。拿美国来说,它的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有时就是被民族主义情绪主导的。而在中国,民族主义情绪虽对国家政策有影响,但我们的政策毕竟没有被这些情绪所约束、所控制、所主导,这已经不错了。对待民族情绪要客观地看,不能说它就是洪水猛兽,毕竟它还没有到足以影响整个国家的政策,特别是国家战略发展的程度。
  另外,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有时是很难分的,不能把爱国主义的一些过激言行贴上民族主义情绪的标签,还是慎重一点比较好。关键在于国家政策怎么引导,政府在决策过程中还是比较理智的。另外,有些媒体确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们利用民族主义情绪,是为了自己的发行量,为了吸引眼球,这是应当反思和尽量避免的。如果影响力很大的报纸不断用这种方式让民众没有机会理性和冷静地思考,而只是迎合情绪性的言论,是不负责任的。
  (香港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杜平/《同舟共进》2011年第4期)
  以包容心对待不同声音
  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思想和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变化。从一种声音到百花齐放,从千人一面到丰富多元,反映出思想的极大解放,也体现着中国的前进方位:在改革深水区和攻坚期,不同利益的调整与博弈,自然带来不同诉求的表达;随着开放扩大和全球化深入,传统与现代、国外与本土,不同价值观念也必然产生碰撞交锋。
  多元表达难免会有“异质思维”,甚至给人“鸡同鸭讲”的感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欣赏理性平和讨论,期待闻过则喜的态度,但也不无遗憾地看到,一些人在讨论中容不下异见,相互对骂、攻讦,动辄给对方扣上吓人的帽子,用意气之争代替真理追求;一些人对待批评建言,非但不虚心听取,反而搞起了“诽谤定罪”,甚至以权力意志压制不同声音。
  思想观念的价值,在竞争中才会彰显,在实践中才能检验。“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自信。那种扣帽子、抓辫子的辩论方式,“不同即敌对”的思维模式,本质上都是狭隘虚弱的表现,无助于社会和谐的构建、健康心态的形成。
  在这个意义上,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在对话中协调立场,在交流中化解矛盾,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推动思想观念的进步。相对于普通民众,手握权力的执政者尤其需要这种“包容”。如果说前者的狭隘只是语言暴力,后者的狭隘则可能带来真实伤害;如果说前者的包容体现的是素质修养,后者的包容不仅是一种“雅量”,更是执政为民的需要、法治社会的要求。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不乏各种偏激声音,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反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而不能主观地归之为“对着干”。相反却应看到,在一个多元社会,尊重不同的声音和意见,既是尊重公民的表达权,也是纾解社会焦虑、疏导矛盾冲突的必然要求。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其实,不同声音乃至反对的意见,还是提高执政水平的重要资源。所谓“听不到不同意见不决策”,只有允许不同声音存在,才能了解掌握各方面情况,做出理性判断和正确决策。所以毛泽东同志认为“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所以邓小平才说“七嘴八舌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所以中央领导才反复强调“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
  多元乃繁荣之奥秘。一个社会越是向前发展,就越需要多样的个性表达,越需要整合各种意见形成统一意志的能力。以包容心对待不同声音,在“存异”中“求同”,我们的社会就不会成为“一袋各不相干的马铃薯”,并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凝聚、升华。
  (人民日报评论部/《人民日报》2011-04-28)
  食品不安全怎能赖媒体
  国务院食安办主任张勇就食品安全问题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称,皮革奶等问题被媒体夸大,食品安全事件所占比例很小。他认为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总体稳定向好,问题仍然不少”。
  媒体又一次被扣上了“夸大事实”的帽子,仿佛这些食品安全问题不是监管不力、不是黑幕重重、不是商家无良,只是一群媒体在无事生非。换句话说,假如没有了媒体,就天下太平。老百姓们很傻很天真地品尝着三聚氰胺、柠檬黄、孔雀石绿等造就的美好,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媒体的责任是揭露事实真相。如果有问题属于不实报道,对某些人或者某些机构造成了伤害,那么请“被害人”依据现有法律提起诉讼。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该是谁的错,谁来承担责任。政府部门是监督管理食品安全的,怎么不替人民出头,反而指责媒体呢?
  现在食品安全问题这么多,即使有一些是“被媒体夸大”的,总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实打实地在伤害群众身心健康吧?当蒙牛老总开发布会信誓旦旦保证说供应香港的牛奶和供应国外的牛奶标准一样的时候,让对广大非特区人民食品安全负责的食安办情何以堪?人家都是好东西留给自己,咱们难道还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不成?
  对于公众来说,食品安全只有“是”或“否”这样黑白分明的答案,没有那么多似是而非,更容不下灰色地带。难道我们要满足于只要吃不死人,就没事?
  不护短,才能教育出好孩子。与其和媒体“掰扯”到底谁该为食品安全危机承担责任,不如把手头该严办的案子都公开透明地好好办了。多少年来,群众已经被不安全的食品搞得风声鹤唳了,现在的“有关部门”应该把精力放在怎么更新那些已经落后了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检测标准或法律法规上,把板子打在“养鱼执法”或者出了事互相推诿的官僚机构上。说穿了,媒体的监督,是小敲打大帮忙,千万不要不识好人心。
  (北京晚报评论员张丽/《北京晚报》2011-05-09)
  树立网络时代舆论引导的新观念
  在互联网上,有些信息是不负责任的攻击诋毁、逞一时之快的情感宣泄,这些信息纯粹属于“个人出气”,没有社会普遍意义,网民们不会追捧,不会形成网络热点。而那些具有普遍性、容易引起网民“共鸣”的信息,则很有可能成为网络舆论的焦点,必须高度重视,制定舆论引导和处置预案。
  面对社会突发危机事件,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树立网络时代舆论引导的新观念,就是“从坏消息要尽量封锁”转变为坏消息如果客观真实也“应当传递就传递”,而“应当不应当”要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准,从“怕人家知道”转变为“怕人家不是从我这里知道”。危机事件发生后,第一要务就是公布事件真相,任何企图瞒住信息的做法都是徒劳的。有网民总结得特别好:在网络时代,你瞒得了官员瞒不住记者,瞒得了记者瞒不住线人,瞒得了线人瞒不住网民。现在,每个受众都有可能成为新闻线人,一部手机就是一套采访器材,可以录入和发送文字、声音、照片、影像,可以进行现场连线和现场直播。你要不说别人会说,政府不说百姓会说,媒体不说网民会说,国内不说境外会说。所以,别人说不如自己说,被动说不如主动说,一定时候说不如第一时间说。说了,就会赢得理解和信任;不说,不仅小道消息、流言飞语会满天飞,老百姓还会找政府要真相。   (荣华/《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第4期)
  建议报社给不写错字的员工加工资
  4月27日《羊城晚报》报道了一则和自己有关的新闻,在报社针对大学生的招聘考试中,有一个改错别字的附加题,只有1%的考生及格,而分数为负的占4.8%。
  文字能力确实在变差,微博让大家更习惯短文章,小时候学的作文的起承转合都失去了意义,网络聊天让大家用图片表情代替语言描述,心理描写不如一张图片,键盘输入让大家中英文夹杂,各种缩略层出不穷,主谓宾齐全的句子会让你被网络社交淘汰。
  语言的“纯洁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的容错度越来越高,这时候,会改错别字,简直就和会补袜子一样,是稀有的技能。所以,如果只有1%的考生及格,恐怕只能说明这题目出得太难了。
  我们不能说,热爱祖国文化,所以不要写错字——错别字多,不至于关系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这个,只能交给市场解决。报纸承担着文化传播的职责,报纸上没有错别字,既是责任,也是市场的需求。在这个问题上,一向恪尽职守的《羊城晚报》肯定要求会更严格。对记者、编辑的工作岗位,有强烈需求的人,就请在基础的语文知识上,更下工夫,从而实现自己的志趣。另外,在人才市场上,会改错别字的人在减少,需求缺口相当大,建议报社给不写错字的员工加工资,从而提高报纸的质量。而这也是让市场规律改变大家的知识结构。
  (质数/《羊城晚报》2011-04-28)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5月下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