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11年7月下)

2011-08-20 21:55:53

来源:   作者:

摘要:

  政府要想人人夸赞,是不可能的
  尽管塑造完美形象是每个政府梦寐以求的,但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政府应该保有不懈追求良好形象的动力,但不奢求完美。更何况,政府事务千头万绪,面对的诉求千差万别,尤其是在一个社会转型、体制转轨、价值多元、利益分殊的时代,政府要想所作所为滴水不漏,样样正确,人人夸赞,完美无缺,是不可能的事。
  承认政府自身的局限性,就不要把政府视为“全能冠军”,什么事情都能摆平。权力的自负往往导致权力的滥用,权力的滥用又往往导致民怨纷起,损伤政府形象。
  无论是突发事件,还是日常管理,政府最聪明的做法是约束自己的权力冲动,开诚布公,依靠群众,这不仅可以消解民众的疑虑,还能让公众自觉站在政府一边共同去面对担当。共同面对担当的过程,实际上满足了人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消除了民众的积怨,满足了民众的诉求,政府与公众在互动中加深理解,政府的形象自然能树立起来。因此,政府应该宁要真实的缺憾,也不要虚假的完美,真实才是政府赢得民心的法宝。
  (廖保平/《新快报》2011-07-12)
  
  
  治理者如何面对“失当批评”
  毋庸讳言,现实中尤其是网络上,民众表达有时比较率性、夹杂情绪,甚至“捕风捉影”。因此,比关注个案更值得探讨的是,治理者如何面对这些“失当”乃至“错误”的批评、质疑。
  现实中,有极端落伍“跨省追捕”的,有看似超脱“置之不理”的,有兴之所至“霸气外露”的。南阳市公安局的“最牛回帖”事件显然属于第三种。受发帖者的情绪感染,与网民扳腕较劲,却惟独缺少深思:网络互动的初衷为何?过激情绪的根源在哪儿?政府工作是否完美无缺……倘若能在这些方面多做一些反思,回应时就能少一些火气、减几分霸气,有效引导民众理性看待问题。
  所谓无风不起浪,民众的某些批评或许带有情绪,但情绪的背后往往潜藏着真实问题。治理者如果只盯住表面情绪,只顾“以牙还牙”,就无法见微知著,从更深层次看问题;更不能防患于未然,从根本上纾解民忧、化解民怨。其实,参与就是认同,牢骚意见里往往包含着民众的信任期待,而这恰恰是宝贵的治理资源。正因如此,重庆合川区委书记王作安表示:“凡是针对合川的骂帖,一律不准删除。”也正因如此,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坦言“不怕群众发脾气,不怕群众骂娘”,强调网络问政应该是平等地问、虚心地接受,不计态度、不问来历。
  进一步讲,即便批评真的失当,只要不是诽谤造谣,治理者同样需要宽容对待。一方面,相对于有关部门而言,公民所掌握的信息资源毕竟有限,使得批评监督不可能绝对准确;另一方面,批评监督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政府接受批评监督,也包括接受不准确的批评监督。如果不让讲错话,就不会有人讲真话;如果拒绝接受“失当批评”,就会逐渐滑向拒绝接受一切批评。
  民心可敬、民意可畏、民气可用。正如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所言,“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治理者只有正确面对“失当批评”,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失当言行”,从而更好地培植信任资源、夯实治理基础。
  (范正伟/《人民日报》2011-07-06)
  
  
  官方媒介不应自我边缘化
  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很早就注意到,在当下中国,客观上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主流媒体舆论场”,忠实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是依托于口口相传特别是互联网的“民间舆论场”,人们在微博客、BBS、QQ、博客上议论时事,针砭社会,品评政府的公共管理。互联网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改写了“舆论引导新格局”。
  互联网上鱼龙混杂,但网民对政府的批评声音、对社会的牢骚不满,其中大量的是民众合理的利益诉求,或者说,是在一个健康的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环境下,各利益群体正常的利益博弈。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诸多社会热点问题上,网络舆论“愈战愈勇”,搅动社会人心;而官方媒体屡屡“失明”、“失语”,容易陷入新的一轮思想僵滞。“自为”的民间舆论场,时现乱象,网上谣言满天飞,哀伤太多,戾气太重;“自律”的官方舆论场,则趋于自我边缘化,政府的公信力持续流失而致贫血。
  民间舆论场为何在多数时候,失去了对官方媒介的信任?最重要的不过是三点: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初,官方反应迟缓,新闻发布没几句实话,反而指责群众“不明真相”;在事件发展演变过程之中,总是试图以封堵信息甚至抓捕网民的手段,来打压或控制民间舆论场;在事态平息后,没有痛定思痛,反躬自省,认真修复制度的漏洞。而平时,官方媒介对群众焦虑的问题关注不够,正面宣传流于“自说自话”,甚至“自娱自乐”。
  打通两个舆论场,需要官方媒体本着中央“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从基本事实的认定到价值判断,乃至话语方式,与网民坦诚交流,形成交集。比如,推动政务公开,特别是突发事件的信息透明,没有真相就没有谅解;触摸民意脉搏,从群众利益角度,体会解决现实矛盾的切肤之痛,增强紧迫感,千万不要与主流民意对抗;抛开习惯的“官话”,学会说“人话”,不要违背经验常识,不要“侮辱网民智慧”。中共十七大倡导的保障人民“四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希望首先在官方舆论场有通畅的渠道,而在民间舆论场走上理性建设性的轨道。
  打通两个舆论场,呼唤民众的理性表达和有序参与,政府显然负有更大的责任。官方媒体和各级领导干部能否认真反映和倾听民意,化解民怨,疏通和激活体制机制,让社会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为人心活血化瘀,是减少社会舆论对抗性的关键。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人民网2011-07-11)
  
  
  学会把“刺耳声音”当苦口良药
  习惯于赞美与歌颂,是人之常情。因此,媒体的质疑与批判,很像是听起来不太舒服的“刺耳的声音”,但无论如何,这种声音对于社会与公众都十分重要、不可或缺。
  “刺耳的声音”似乎是媒体与生俱来的特征,这种对于现实的质疑与批判其实是媒体监督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媒体一个重要功能便是对社会的监督,舆论监督是媒体的权利,也是媒体的职责,是一种民主的实现形式。
  舆论监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维护社会稳定。媒体质疑与批判虽然像“刺耳的声音”,本质上仍是公众监督的一种形式。这些声音“刺耳”,却往往说出了现实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常常击中了问题的关键与要害,暴露出各种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这就触动了一些当事人、责任人的“敏感的神经”,撕破了原先的“完美的形象”,自然会让人感到不受用、不痛快。但这些“刺耳的声音”又令人敬畏,并非因为发出这些“刺耳的声音”的媒体所拥有的话语权,而是因为其背后反映的广大民意和心声。面对来自公众的质疑与批判,我们又怎么能视作洪水猛兽?
  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一贯正确、不犯错误的领导和机关部门根本不存在。无数事实也已经证明,我们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一个重要的动力便来自于对现实的深刻批判。因此,习惯于倾听媒体、公众发出的“刺耳的声音”,使之成为反思与检查现实问题的听诊器和改进各项工作的“苦口良药”,我们的社会才不至于在一片赞美声中放松警惕、偏离航向。
  (尹于世/《新华每日电讯》2011-06-27)
  
  
  放开批评自能促进社会和谐
  要想听见来自民间的真知灼见,要想真正实现官民有机互动,唯一的办法就是放开批评。听不见批评,只听见颂歌,这样的地方一定是在搞假民主,是在搞假问政。从来没有任何政策是十全十美的,政策是人制定的,人的思考是有局限性的,这注定了政策必定有偏颇的地方,有考虑不周的地方。如果只允许网民有歌颂的权利,而剥夺民众批评的权利,老百姓自然不敢再有半句闲言,民间智慧只能演变成对领导意旨的诠释、诠释再诠释。如此问政,岂堪大用?
  放开批评不等于胡乱批评,不等于不负责任地瞎编乱造,或者扭曲事实,恶意攻伐。只要不是恶意的批评,都应当是被许可的,都应当是不被禁止的。通过各种方式袒护被批评方,看似维护了稳定,实则袒护了不良风气。要想社会和谐,就不要随意“和谐”批评。让人说点真话,天塌不下来,智慧倒能更快生长。
  (周虎城/《南方日报》2011-07-05)
  
  
  言论自由关系到党的兴衰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讲话说:“要相信绝大多数群众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现在党内外小道消息很多,真真假假,这是对长期缺乏政治民主的一种惩罚。”“一听到群众有一点议论,尤其是尖锐一点的议论,就要追查所谓‘政治背景’、所谓‘政治谣言’,就要立案,进行打击压制,这种恶劣作风必须坚决制止。”
  历史经验一再证明,防与堵的办法,只会囤积和激化社会矛盾。限制人民的言论自由,短期似乎是维护了稳定,长期则是在制造动乱。限制人民的言论,是消灭了社会的理性声音,制造了人民愤怒的怨气,以至于把小问题积累成大问题,个别问题聚合成群体问题,具体问题上升为抽象问题,致使各种矛盾不断激化,最终造成自己全面崩溃。
  现代民主政治的伟大之处,就是彻底摆脱了专制体制的政权狭隘性,把言论自由法定为每个人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从而确立了民主法治的基石,保证了国家政治的稳定性。限制人民的言论自由,无疑是旧时代的腐朽势力对历史进步的反动。
  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是我党的宗旨。而人民的利益都是由一个个的个体利益组成的,只有在言论自由的环境下,个体的利益诉求才能得到表达。只有个体的利益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人民的利益才有具体的内容。如果不让人讲话,人们的利益诉求得不到伸张,最后只能把各种问题的原因归咎于当政者,不可避免地制造出社会动乱。
  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目前网民数量已达4.77亿人,微博、Twitter等先进的通信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任何政权要想控制信息传播,不仅要付出极高的执政代价,最后还都会是徒劳无功的。也就是说,在汹汹而来的信息技术革命的条件下,对言论自由的“堵”是堵不住的,只能是顺势而为。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90年历史经验的政党。在对待言论自由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使我们懂得:不让人民说话,必然是理性不彰,戾气上升,暴力张扬;让人民说话,权力就可能服从真理,正气就可能得到伸张,社会就可能在和谐中发展。
  (中央党校教授王海光/《炎黄春秋》2011年第7期)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7月下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