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12年4月下)

2012-05-15 17:55:19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

摘要:

  刘云山:在“走转改”中探索新闻工作规律
  “走转改”活动是创新新闻宣传工作、落实“三贴近”原则的根本举措,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提升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服务人民群众的必然要求。“走转改”活动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需要持之以恒不断推进、不断深化。
  在“走转改”中把握好报道基调。“走转改”报道不仅仅是对社会生活片断的“原生态”反映,也有一个把握好报道基调的问题。这样,才能准确地、科学地反映社会发展进步的本质和主流。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多反映振奋人心的变迁变化,多展示改革开放的成果成就,为社会增添温暖、给人们提振信心。在深化“走转改”活动中,我们的新闻报道既要正视基层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真实反映普通群众的愿望要求,又要充分反映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防止片面单纯地揭示问题、凸显矛盾,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转型期的现实国情,鼓舞士气、凝聚力量,更好地发挥新闻报道的建设性作用。
  在“走转改”中拓宽报道视野。基层的实践、群众的生活丰富多彩,“走转改”活动的形式和报道内容也应该多种多样。要不断拓展思路、扩大覆盖,深入各行业各方面,深入各地区各领域,通过广泛报道基层一线和普通群众的火热社会实践,全面展示广大人民群众绚丽多彩的创新创造,生动描绘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画卷。要拓宽报道领域,既要报道农村,也要报道城市,既要报道老少边穷地区,也要报道经济发达地区,既要报道经济社会领域,也要报道科教文化领域。要注意改进报道方式,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准确把握群众需求、贴近群众心理,不断创新表现形式、丰富报道内容,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在“走转改”中探索新闻工作规律。当前,媒体格局、舆论生态、新闻队伍结构等出现许多新变化、新情况,如何深化对新闻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是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新闻战线对如何做好正面宣传、如何开展热点引导、如何进行舆论监督、如何创新报道形式,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不同程度地解答了当前新闻宣传实践面临的一些新课题。要加强对“走转改”新闻实践的理论研究,丰富提炼“走转改”精神内涵,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更好地指导新闻宣传工作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
  (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党建》2012年第4期)
  
  怎么理解“内容为王”和“有效传播”
  内容为王,是当今纸媒的优势所在。所谓“王者尊严”,就是一定要有权威。
  主流媒体有三条标准,第一条是要拥有受众;第二条是要有效传播;第三条是要有主流价值。现在网络发达,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兴起,能够有效传播也能拥有受众,但是它缺少的是主流价值。
  主流价值,就是说话要算数,要说真话,以真实为本、为生命线。一些网络媒体往往求快、求新,可能刊发了新闻以后马上就更正或进行补充。但是,传统的纸媒绝对不允许这样做。如果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那就是错误或失误,是需要向读者致歉的。如果我们对新闻进行更正,那是很重大的失误。所以,这个主流价值就是我们的公信力所在,让大家信我们,以我们报道的内容为准。换句话说,我们能给受众一个标准答案。
  而这个答案怎么能做到标准,应该坚持什么,我这里有两句话:“担当社会责任,服从国家利益”。做到这两条,主流价值就有保证。
  社会责任,是国计和民生的吻合。我们要做一个善良而且到位的使者,在政府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能沟通、能理解的桥梁,使党和政府的声音,能够更被老百姓理解,能够变成老百姓共同的认识和自觉的行动,使社会更和谐稳定。这是报纸必须担当的社会责任。
  服从国家利益,指的就是国家利益至高无上。国家利益不是一句空话,它就在我们的身旁,在我们的字里行间,就在我们的版面和标题里。举个例子,比如说同样是发生劫持人质事件。在一个国家,媒体都听政府的,都是一个声音,结果人质很快被解救出来了。可换另一国家,媒体不断跟进实时报道,恐怖分子根据报道不断转换方位,给解救人质造成很多麻烦。这些媒体的报道是不是新闻?是新闻,但是哪一种更符合国家利益?我认为在这个时候听政府的,一个声音对外,这就是服从国家利益。
  主流价值体现在报道里,就是三句话:导向是根本、真实是生命、文化是前提。
  导向是根本。有一种误解,以为只有时政报道才有导向。实际上,经济报道、文化报道、社会报道、人文报道都有导向。这个导向是一种价值取向的体现。我们倡导什么,不倡导什么;爱什么,恨什么;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这就是导向。要坚持正确导向,应做到12个字:不缺位、重引导、真贴心、留余地。
  真实是生命,是新闻的本质所在。要保持真实,我觉得也有12个字的要点:想大局、到现场、问各方、善言谈。我说的“问各方”,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手段,不是到现场四处询问就可以了,而是指我们主观的思维有没有经过客观性的检验,主观的愿望一定要和客观实际相符合。“问各方”,就是要去求证各方对这个新闻的评判和反应,这才是客观思维的体现,也是保证真实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定要坚持。
  之所以还要说“文化是前提”,文化除了政治属性以外还有一个文化自身属性问题,做到这一点也有12个字:善比较、懂历史、善积累、做行家。这样我们传播的就是一种正确的、对大众有益的文化。
  纸媒,发行是生存线,但它只是存量。增量就要靠传播。传播大于发行,意味着要借助现代的科技手段,全方位、立体地,或者说全媒体地传到受众。由于纸媒有“内容为王”这个前提,所以它具有有效传播的内涵优势。现在有很多网络媒体还没有采访权,需要寻找内容。而恰恰,内容是纸媒的优势,所以一个聪明的有前瞻眼光的报社领导,一定要全方位地传播,尽量扩大我们的声音,这才有增量。
  (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翟惠生/《深圳特区报》2012-04-05)
  
  “疏导公众情绪”是对新闻媒体的基本要求
  拥堵车流中,你有没有焦躁地狂按喇叭?网络谣言下,你有没有无谓地留言发泄?一人一时的反应,是情境所迫、性格所致甚至习惯使然。然而,刺耳的喇叭合鸣、疯狂的穿梭并线,当路怒成“族”,网暴成“群”,攻讦筑出“高楼”,讨论演为“对掐”,却也让人感受到戾气的弥散。
  任由戾气蔓延,会消解社会共识,引发怀疑主义、犬儒主义甚至虚无主义的心理暗疾:真诚可能被指责成造作,善良可能被解读成虚伪,而美丽则被视为经过了整容。戾气也销蚀着个体的幸福。意气用事、快意恩仇的谩骂,肝火上升、怒气难平的指责,只能逞口舌之快,无助于问题沟通、矛盾化解。
  不管是源于竞争的焦虑,还是源于难平的怒气,戾气弥散都有现实根源——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利益格局急剧调整,现实环境快速切换。可以说,这样的心理失衡,是转型社会不得不面对的心理考验,也是现代化历程中必须应对的精神挑战。正因此,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胡锦涛同志也把“疏导公众情绪”作为对新闻媒体的基本要求之一。
  戾气只是认知的失衡,并非什么洪水猛兽,不能用简单的意识形态化处置。思想的自由市场上,红头文件管不住人们“采购”怎样的观念;多元的舆论生态中,曾经强力灌输用的“魔弹”也无法百发百中。急风暴雨的强硬手段、不顾受众的单向要求,只能适得其反。
  解好涵养理性平和社会心态的必答题,需要社会管理者更多细致入微的心理按摩,需要媒体和舆论更多春风化雨的情绪疏导。端起架子教育“买房不如租房”,不如进行利益分析,提出合理方案……只有在交流互动中,才能凝聚起这样的社会共识:理性有序的环境有利于降低社会关系调节成本,平和积极的心态更接近文明进步的理想。
  (张铁/《人民日报》2012-04-13)
  
  网络时代,纸媒未必不能繁荣
  3月13日,不列颠百科出版社宣布有244年历史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印刷版寿终正寝,彻底转向数字化、网络化。无独有偶,《纽约时报》在试行了一年的网站订阅制度后,于3月20日宣布,把读者每月能够读到的免费文章从20篇降到10篇。
  多年来《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网络媒体上受到维基百科的有力挑战。维基如今是世界十大搜索网站之一,词条多达400万,《不列颠百科全书》则仅有10万。但是,《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出版人JorgeCauz强调:“停止印刷版的这一天绝对不是个悲哀的日子,我们已经彻底数据化了。”如今,有50万订户每年花70美元购买《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网上阅读权。简单的算术就可以揭示:50万乘以70美元的年订费是3500万美元,可见网络销售的利润还是相当可观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从印刷版向数据化、网络化的转型,应该说比较成功。
  《纽约时报》则提供了另一个范例。最近几年,纸媒形势严峻,《纽约时报》持续亏本。不过,《纽约时报》穷则思变,一年前开始了网上阅读收费订阅制度。如今网上的订户已达45万以上,每月订费15、20、30美元不等。第一年网上订阅就赢得45万订户,可以说是凯旋般的胜利。所以,《纽约时报》胆子大起来,一下子把免费阅读的文章数量砍下一半。这无疑是逼着大家付费进行网上订阅。
  网络和数字化时代对纸媒的影响不言而喻。但是,传统权威媒体未必像人们过去所预料的那样式微。固然,网络化戏剧性地降低了媒体的准入门槛,似乎人人都可以办“媒体”。然而,全面深度的新闻和分析,还得靠《纽约时报》、《不列颠百科全书》这样的老字号来担当。看来,知识和媒体权威在网络时代并不仅仅是幸存,日后说不定还会更加繁荣。这就和品牌一样,是这个世界离不开的。
  从《不列颠百科全书》和《纽约时报》的转型看,其成功的基本条件是网络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因为有了这样的保护,其网络产品无法随意被转发,读者会不停地到原网址来访问。于是,各媒体的网络版争奇斗艳,都办出了特色。
  中国的纸媒同样面临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的局面。但各报的网站往往千篇一律,多是把纸媒上发表的东西贴出来而已。各大门户网站转载纸媒信息也相当随意,摆出一副“转了你是看得起你”的架势,这自然使各纸媒丧失了经营自己网站的动机,从长远看,会妨碍媒体的繁荣。可见,网络化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中国媒体所需要研究的一大课题。
  (美国萨福克大学副教授薛涌/《新闻晨报》2012-03-27)
  来源:青年记者2012年4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