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12年4月上)

2012-05-15 18:23:45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

摘要:

  “后把关人”时代,传媒管制政策的误区
  危机信息传播管理是政府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3G手机等新型传播工具的出现,网络社会的形成,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渠道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危机信息传播管理已成为政府危机管理成败的关键。
  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为了稳定社会,担心因危机信息的扩散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危机处理成本的大幅提升,一些政府部门和领导往往认为在没有调查清楚事情的真相之前,不应该随便发布与此相关的任何信息。少数政府相关部门或是担心社会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怕媒体报道后添乱,不利于事情的处置;或者认为与其发布消息引起社会的恐慌和混乱,不如先封锁消息,等到妥善处理后再告知公众相关信息;或担心说了真话就表示承认自己工作中有过失,会引起公众的质疑,因而不是考虑如何发布信息、动员社会,而是考虑如何封锁消息,不让公众知道半点风声,不敢说真话,不敢公布事件真相。
  其实,越是怕影响不好、越是想隐瞒,越会适得其反;越是不公开,反而越会惹人怀疑、招来炒作。如果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第一时间不发布信息,就会给公众以无限的想象空间,给谣言以无限的扩散空间,给媒体以无限的炒作空间,等到非主流媒体和网络率先发布、竞相炒作时,政府需花费高昂的代价去解释、澄清、辟谣。
  以上现象,究其原因,是多年来政府部门对公共危机的报道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对公共危机信息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存在着太多的限制把关,特别是对危机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和危害更是视为“负面报道”而讳莫如深,担心会给党和政府的形象抹黑,对危机处置带来不利。最终造成媒体在一些重要的话题上、在本应发挥作用的领域集体失语,不但不能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反而由于语焉不详引发猜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共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危机处置程序中,一般是政府或主管部门负责处理事件本身,党委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报纸、电视等主流媒体记者采访,成稿后视事件的性质请有关部门主管或党委或政府秘书长甚至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签字审定稿件,再播出刊发。这种工作机制,使处理危机事件和新闻报道成了两条线,有时会出现新闻单位和宣传部门认为事件本身需要让群众了解,有报道价值,但相关部门认为事件还在处理当中,或因种种原因暂时还不需要报道。尤其是特别重大的危机事件的信息披露,还需要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确定是否报道和如何报道,因此往往会延误时机。
  媒体失语,难以满足危机状态中公众的强烈需求,媒介的话语权及其社会功能均未得到很好的体现,其公信力便会急剧下降。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后把关人”时代,依靠人为控制信息的传播在网络社会中已行不通。无论在管理观念还是在管理制度上,我国的新闻“把关人”制度均出现滞后、不适应状况。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敏 覃军/《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第1期)
  
  
  让媒体说话,听人民说话
  较之昔日,现在的宣传机器完备到十八般兵器俱全,可一些官员说话的能力却惊人地退化。正如有位领导描述的那样,他们“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体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离开了秘书和稿子,他们的讲话味同嚼蜡,对“不幸”的听众来说简直是一种痛苦的折磨。面对媒体和公众时,他们要么咬紧牙关死不开口,要么一不小心,就爆出雷人之语,惹得群情激愤,舆论哗然。
  从表面看,说出雷人之语是表达方法问题,是不善说话惹的祸,实则大谬不然。不少说过错话的官员,谈起政绩,面对下属,每每侃侃而谈、妙语连珠,一套官话说得滚瓜溜圆;但面对公众和真相,却往往两股战战,浑身冒汗。看来,只有从脑袋里找原因。因为观念决定嘴巴,语言仅是思想的外壳,一张嘴就是价值观,要想不说套话、空话、虚话和永远正确的废话,就必须把屁股坐过来,先听人民说话,再代表人民说话,说人民期盼的真话,说解决问题的实话,而不是巧舌如簧,愚弄群众,甚至编织“善意”的谎言。
  令人遗憾的是,在某些人的头脑里,还根深蒂固地认为民主和“言论自由”是姓资的专利,殊不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当体现在比资本主义更民主、更自由上。而且这个民主,不是“为”民作主,而是“由”民作主,权自民授,官由民选,受民监督,保障公民享有充分的自由平等的权利,使言论自由不再成为稀缺的资源。只有认识到位,机制使然,官员们的话语体系才会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才可能说众人爱听、又能听得懂的话。
  忆往昔,共产党的开山鼻祖和领袖们,不仅是深刻犀利的思想家,还是最善于代表工农大众说话的演说家和传播专家。马克思写道:“没有新闻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会成为泡影”,并且大声疾呼,发表意见的自由是最神圣的,因为它是一切的基础。同时,他们认为:不仅仅挑战旧制度需要言论自由的武器,更重要的是对党内也要有说话的自由。恩格斯曾尖锐而深刻地指出:“工人运动本身怎么能避免批评,想要禁止争论呢?难道我们要求别人给自己以言论自由,仅仅是为了在我们自己队伍中又消灭言论自由吗?”
  让我们先从说话开始吧!让媒体说话、听人民说话,甚至说刺耳的话;而政府则开诚布公,打开天窗说亮话,并且敢说实话,善说人民便于接受的真话。不仅说好事,坏事也要好好说,而且首先说、迅速说。面对今日开放的世界,敢于挺身而出,坦荡表达,善于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说话。
  说话是一种能力,话语是一种力量。过去不懂我们还能做得了,今天不懂我们则做不好,今后不懂我们就做不了。
  (公安部宣传局局长、新闻发言人武和平/《学习时报》2012-03-19)
  
  
  “美化”,其实不必
  一位长相靓丽的女孩不慎滑入护城河,被水冲到了桥洞处,幸好桥洞处有一破栅栏,把女孩的衣服钩住了。
  女孩喊救命。但水流很急,而且护城河离地面有二三米深,即使下得河去救,也爬不上来。众人都知危险,不敢下河。
  有个小伙子跳入河中,他水性好,很快泅到女孩处,把女孩拖到桥墩处。不久消防兵来了,记者们也来了。记者拦住问:“水那么急,你怎么敢下河去救?”
  小伙子扭头看着旁边救上来的女孩,大声说:“她长得那么漂亮。”
  围观的人都笑了。
  记者又问:“你有没有想到这样做很危险?”
  小伙子说:“那么漂亮,要是被水冲走了,真是可惜了。”这次,大家都笑出了声。
  这则新闻后来在电视上放出来了,有救人的场景,有女孩表示感谢的场景,就是没有小伙子那有趣的回答。
  不知道电视编导为何要删了小伙子的真心话,难道是因为他救人动机不纯?
  我们向往的“英雄”应该没有任何杂念,这当然不错;但是小伙子说“她漂亮”而冒险救人同样也是英雄。不允许一个英雄身上存在些许的“俗常的人性”,一定要模式化地去“美化”,其实不必。              (流沙/《解放日报》2012-03-17)
  
  
  内容何以为王
  “内容为王”是出版传媒界最为人熟知的从业理念之一。随着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在网络平台服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商业奇迹之后,这四个字则日渐成为传统内容供应商对付网络运营商的咒语。他们念念不忘这四字真言,似乎想借此在自我安慰之余,达到吓退那些年轻对手的目的。
  其实,许多论者对“内容为王”的真意并不明了,只是近乎出于本能地念叨这个咒语罢了。朱夏炎在《中国记者》杂志2011年第11期发表文章《“内容为王”的实质不会改变》,认为:“不论科技怎样发展,传播手段如何更新,‘内容为王’的实质不会变。”但同时又指出,网络化时代,媒体的启蒙功能已经逐渐褪色,受众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只会选择对自己有用的,因此,更具服务性与工具性的、目标受众更加细分的媒体有着强烈的市场需求,“媒体工具化时代呼之欲出”。非常明显,这番论述,不仅不能证明内容为王,倒恰恰证明了作者后面所说的,如果不“转变以纸媒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大胆突破纸质界限”,“依托新媒体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传播形式”,任何精彩的“内容、思想和观点”,都将是徒劳无益的。
  当看到美国人拍出的《花木兰》大卖后,有些人马上会说,看,还是内容为王,他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问题在于,你守着花木兰这样的传统文化经典几百上千年,怎么不见你赚钱呢?最令笔者感到困惑的是,每当谷歌或苹果公司推出一项基于网络平台的内容服务新模式时,传统出版人也总要急急忙忙地发表感慨说:“还是内容为王啊!”殊不知,传统出版社做了上百年的内容,为什么没见你因此而称王了呢?到底是内容还是内容的表现形式使一个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明眼人一看便知。
  不仅传统媒体人满足于这样的自欺欺人之说,一些新媒体人的认识也很模糊。2011年9月19日,“珠江论坛之媒体变革系列讲座”上,网易首席执行官丁磊认为互联网仅是媒体发展的载体,声称媒体发展应坚持内容为王。他还举例说,金庸小说中的很多元素被用来做游戏,《盗墓笔记》的衍生产品也已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完全是未经慎思的说法,是对媒体人的误导。金庸小说中的元素用来出书已经无利可图,而用来开发游戏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不正说明形式更加重要吗?
  其实,在信息量一定的情况下,从来就是传播的形式比内容更重要——只有运用合适的传播形式和技巧,才能使内容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在某种意义上,一组内容的不同组织形式,可能传达完全不同的信息。世间事物,其科学原理往往十分明确而单一,其表现形式却变幻莫测,丰富多彩。人类的精神产品,其主题也是十分集中的,不外乎生老病死爱恶欲;而其表现形式却千变万化,精彩纷呈。
  我们知道,著作权法保护的就是思想的表达形式,而不是思想本身。版权法保护的更是形式。如果真的是内容为王,那么著作权法和版权法就一定会把内容给保护起来,一位作家写了失恋,其他作家再写失恋就得向他支付版权使用费;一位作家写了星球大战,其他作家就不能再写。其实,所谓创意产业,就是专门在形式上做文章。
  内容确实很重要,但是,比内容更重要的,是内容的表达形式、分发(获取)渠道;还有最最重要的,那便是符合使用者个性化需求的灵活服务。内容可以为王,但是,不注重形式的内容,断然无以为王。
  (上海音像教育出版社社长夏德元/《文汇读书周报》2012-03-16)

  来源:青年记者2012年4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