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14年11月下)

2014-12-05 16:12:03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

摘要:

  习近平眼里的“好记者”

  1.自重、自爱、自强。新闻工作是一种崇高的职业。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自重、自爱、自强。希望新闻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形成一种良好的作风。

  2.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新闻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应该明确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都是为党和人民工作的,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要对党和人民负责,对改革开放的事业负责。要注意舆论的社会效果,克服片面性。

  3.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要加强学习,提高政策理论水平。这是搞好新闻工作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水平不高,是写不出好报道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要有一双慧眼,才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每个新闻工作者都要有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要学习法律知识,熟悉商品经济规律,要有较强的原则性和科学分析能力。

  4.深入调查研究。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深入调查研究。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这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的工作作风。报道写得好不好,与新闻工作者能不能深入实际、深入采访很有关系。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是新闻工作者成才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调查研究,才能把自己锻炼成思想端正、作风扎实、业务过硬的新闻工作者。

  5.善于创新。新闻宣传是否善于创新,是否能够做到常做常新,是其发展壮大、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新闻宜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喊口号上,要体现在具体文稿的撰写、修改和具体事件的宣传、报道上,要体现在如何拓宽工作思路,更新办报理念,丰富办报手段,突出办报特色,增强发展活力,提高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召力、战斗力上。一句话,要体现在具体的实践创新上。

  6.懂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7.善于把握时、度、效。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8.帮助干群澄清认识。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

  9.引导世界客观认识中国。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0.讲好中国故事。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11.综合要求: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要提高办报水平,根本在人,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希望同志们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提高能力素质。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确保理想信念不犹疑、不含糊、不动摇,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新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要加强党性修养,注重道德操守,恪守工作纪律,树立正派作风,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决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蚀,时刻用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标准要求自己,时时用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使命警醒自己。

  (来源:《人民日报》/2014-11-08)

  社会对记者的需求从未改变

  在一些人眼中,为适应后工业时代,记者的职能应有所“延展”,包括精准度、信息安全性、信息处理等。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以最正确的展现形式给特定群体讲故事,仍是记者行业的一贯要求——换句话说,时代再变,不变的是讲好故事。

  记者节当天,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全国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2014年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演播现场,10位好记者代表讲述了各自的采访经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不少观众流下了感动的热泪。

  在北京大学举办的2014记者节公益论坛上,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坦言,自己经历着媒体的大变革时代,但是巨变之下,时代对人最核心的要求从来没有变过,那就是“有助于社会和人民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与20年前相比,今天做新闻有很多不一样,今后还会有更多的不一样。”新京报总编辑王跃春指出,互联网时代不是新闻专业的末日——“相反,它要求新闻更快、更深、更专业、更好看、更适合移动传播。但新闻的本质不会变,也没有捷径可达”。

  (张薇/《光明日报》2014-11-15)

  有“自生能力”的媒体人

  所谓“自生能力”,即媒体人自身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具体包括四个方面。首先,锐意创新,即思想解放,不给自己的观念设置框框。其次,深刻把握大趋势。第三,综合素质高。第四,专长突出。“自生能力”需要通过长时间的修炼来逐步培养。

  首先,秉持开放心态。互联网的本质特征就是“开放”,这要求生活在其中的媒体人必须具备开放心态,即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以适应新时代。先彻底放空适应传统媒体的旧观念,把自己的相关观念归零、清零,然后再植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观念,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具备新观念,才能保证新观念在实践中不走样。

  其次,学习各领域知识。当前,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成为最新的知识领域,而采编、运营、管理、产品和战略也必须适应这些新趋势,这就要求媒体人在认真学习、研究最新知识的同时,相对系统地学习采编、运营、产品和战略等方面的各类知识。此外,还需要了解心理学和消费者行为学等相关的知识,以更好地了解用户,做到“用户体验为王”,真正具备互联网思维。

  第三,“干中学”。在当前互联网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下,单纯的学校学习或者脱产学习已经难以紧跟最新趋势,这就要求通过强化“干中学”来把握最新趋势。尤其是在从事创新性更强的新产品领域,如何不断完善产品细节,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体验,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为了更好地实现“干中学”,可以采取师傅带徒弟的“学徒制”等方式。

  第四,跨界锻炼。在当前产业融合的大趋势下,跨界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成功融合的最佳方式,传媒业自然也不例外,无论是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还是万达、恒大等地产巨头都在积极践行跨界。而媒体人更应该通过跨界来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

  (来源:钛媒体/2014-11-11)

  用改革解决传统媒体的短板

  浙报传媒曾经研究过媒体的发展新动力,寻找我们与互联网相比缺什么。发现第一缺设备,第二缺技术,第三缺渠道。那怎么去解决?最后归结到一起就是改革。

  首先,我们进行资产剥离上市。当时给我们的时间只有3个月,在3个月以内完成那是千辛万苦,最后集团上下一心,用3个月时间完成了300多个人的身份转换,当时我们实行了比较好的保障措施,或者说是解放措施。互联网的竞争没有好的体制机制是不行的,真正要用互联网搞市场化经营,摒弃旧的机制。

  第二,在引进人才方面,我们也是借鉴互联网风险投资的理念。我们组建了传媒梦工厂,用投资、孵化的方式,研究新媒体的团队、运营、生存、发展的关系。我们集团有一批年轻的同志在研究互联网到底有哪些可以为我们所用,有哪些陷阱。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找到机会。传媒梦工厂是我们上市第二天成立的,我们花了整整一年多时间形成了全媒体转型新方案,领头的是80后的博士,做运营商的,由他来带领团队研究、探索互联网技术,现在他已经成为我们集团的互联网专家。还有做研究的,有做运营研究的,还有做投资研究的。现在有将近20个新媒体企业,有的做内容生产,有的做技术,有的做数据分析等,都为我们解决了问题。

  第三就是解决用户问题。如果按照传统媒体现处的阶段、按照互联网企业这种模式再去从零开始地建设互联网平台,已经几乎不可能,所以当时我们就考虑收购一个成熟的互联网平台。互联网带来的变革,看起来是技术带来的变革,本质上是技术改变了用户需求和习惯。过去用户的需求是被割裂的,比如说看新闻要买报纸,看视频要有电视机,看电影要有电影院,现在利用技术把这些需求集中在一个平台,同时满足。

  (浙报传媒董事长高海浩/国际在线2014-10-31)

  “媒体融合”的关键在人

  “媒体融合”落到实处的关键还是在人。从西方传统主流媒体的做法来看,首先是要让认同“互联网思维”和数字化战略的高层管理者做“掌门人”。这一趋势从近期各大媒体的人事调整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其次是引入一批掌握前沿技术的专家,与采编人员进行深度“融合”。老牌媒体的记者和编辑很难想象到,他们有朝一日会与数据科学家和程序员合作,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创新新闻报道的方式和方法。2014年2月,《纽约时报》设立了“首席数据科学家”的岗位,聘请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副教授克里斯·希金斯(Chris Higgins)兼任。他们希望借助于希金斯的专业才华,用绘制人类基因图谱的思路来改造传统的新闻业。希金斯每周来报社一天,与核心采编团队共同成立了“机器学习小组”,在数据新闻、可视化新闻、预测性新闻等前沿领域探索。

  与此同时,《纽约时报》还在采编部门增设了负责数字新闻业务的副主编,这显然是为了践行“‘发表’是一则报道生命的开始”的“互联网思维”。为了推动新技术与广告营销的融合,《纽约时报》还增设了通过数据挖掘“洞察”用户行为的部门,与采编团队合作提升用户对相关新闻资讯产品的黏性。

  新技术与人力资源深度融合的直接体现是数字化新闻采编部的面世。无论是在各大报社还是电视台,“中央辐射型”的开放空间已经成为主要的布局方式。采编人员的工位不再是按部门区块划分,而是一个部门占据一条长桌,数字产品编辑和营销部门的人员随时进入长桌与采编人员进行交流。

  (史安斌 赵涵漠/《电视研究》2014年第10期)

  来源:青年记者201411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