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14年12月下)

2015-01-09 16:57:09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

摘要:

  媒体该怎样报道年终“烂尾新闻”

  临近岁末,有舆论开始追问媒体,应该问责的责任事故问责了吗?应该受到处理的人都处理了吗?有些影响很大的事情会不会因为没有下文而成为“烂尾新闻”?由此,一家媒体对2014年安全事故问责进行了“再追踪”,他们很快得出结论说,有的当事部门“拒绝公开”,也有的表示“尚在处理”。

  年底追寻那些沉寂多时的“烂尾新闻”,首先需要媒体注意自身的“急切心态”,避免“轻率下结论”。媒体记者要深入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包括事发原因、发生过程以及处理动态。网络时代,有的记者只要在网上搜索一下就“下笔如有神”,粘贴已经过时的报道将其移花接木成“最新动态”,甚至“综合报道”未经核实的网上传闻。还有的记者,没有耐心深入基层,也没有办法使采访获得突破,有时,仅仅打一个电话,就得出当事单位部门“无可奉告”、“推托逃避”的结论。

  新闻监督的初衷是促进相关事情获得公开、公正的解决,在舆论压力之下,地方负责人往往有“躲风头”和“避险”的心态。先将直接责任人“停职”,过一段时间之后,再宣布“免职”。如此完成“切割”,舆论之火没有向更大范围燃烧,也避免“殃及”更多官员。同时,正在进行调查的时候,地方政府往往出言谨慎,对调查结果和问责情况讳莫如深。发布信息不够主动,有的办公室工作人员面对媒体记者的追问,涌现出一批“常用语”,诸如“我不知道”、“没法回答”、“不归我管”、“你再问问领导”等。有时,仅仅因为接听了记者的一个询问电话,这些“常用语”就通过放大传播而产生了广泛影响。但是,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些随口说出的话能代表官方态度吗?如果是正式表态,为何这样轻浮和随意?如果不是正式表态,记者又为什么这么热衷于报道?

  媒体追踪报道那些年终的“烂尾新闻”,应该重视正式、严肃的调查结论,将官方态度、处理结果等重要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受众,尽量避免娱乐化、碎片化的倾向,更不能为了追求轰动而扭曲事实、哗众取宠。媒体监督报道有理、有节、有力,会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同时,负有调查和信息发布责任的地方政府应该意识到,“正在处理”不是“拖延处理”,不能有侥幸心理,认为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认真履行调查责任的同时,还要回应社会关切,将最新情况及时通报社会。对于尚未得出结论的,也要及时说明,减少公众和社会舆论的疑虑。

  (刘畅/《中国青年报》2014-12-11)

  互联网改变了的和没改变的

  互联网究竟改变了什么?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拥有互联网思维的创业者大谈“创新”、“革命”、“新商业模式”,将其吹得神乎其神,但仍有人对其嗤之以鼻。

  “所谓‘口碑营销’,不就是‘口耳相传’的另一种说法么?‘期货模式’,不就是以前的‘对缝’么?”细心人将互联网开创的种种“新”做法去和老模式对照,找出了很多影子,试图证实“互联网思维”并没有那么玄乎。而“互联网思维”的忠实拥趸则以一个个暴富神话予以回击,将“互联网思维”当做圣经来崇拜。

  新生事物被抵触和被夸大,互联网并不是第一个。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因其发明一举成名,被尊为“现代工业之父”,也遭遇过被纺纱工人上门捣毁发明的窘境,更因纺纱机的工作稳定性而遭到质疑,并花费多年将其改良。

  事实上,珍妮纺纱机和互联网,都是达到目的的工具。它们改变的不是商业的本质,而是不同模式的效率对比。就以营销为例,口碑营销确实古已有之,但在互联网出现前,相较广告等营销手段,口耳相传的效率过于低下,要单靠口碑营销打造一个覆盖广阔地域的品牌,可能需要一代人的时间。而互联网的出现,让口碑营销的效率大大提升,过去口碑营销需要经年累月,现在被缩减到以小时计算,于是,将这一手段利用得更好的企业便脱颖而出。

  商业的本质之一,就是找到达到目的最有效率的手段。今天,这些手段很多都依附于互联网。每个行业,都能在互联网上找到或多或少的提升自己某一环节效率的办法。适应这些办法,将快速壮大;不适应这些办法,则遭到淘汰。“互联网思维”,就是如何找到这些办法的思维。在这一过程中,适者生存,和以前的每一次技术革命毫无二致。

  不过,互联网并不像一架机器那么单纯,它带来的改变过于广阔,以至于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出不同的理解方式。它的潜力,还远远没有被发掘干净。

  产品设计?可以用互联网收集更广泛用户的需求作为参考。产品销售?用一个电商平台能取代过去的千百家门店。产品营销?一个微信“红包”能在一天内吸引以千万计的人们参与。资金筹集?用众筹模式,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取资金,甚至能通过这一过程提前完成部分销售。这些,都是互联网已经改变了的。谁能快速掌握这些高效的手段,就能在新一轮革命中占领先机。

  然而,互联网毕竟只是工具,它不能改变的是商业的本质。餐饮店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很短的时间内宾客盈门,但如果菜品难吃依旧很难长久生存;电子产品能够得益于互联网而爆发成长,但没有良好体验就会快速被新品牌取代。这些,是互联网无法改变的。 (霍光/《第一财经日报》2014-11-26)

  如何理解融媒体记者

  融媒体首先是一种理念,其次是一个平台,最后才是一种装备——在此基础上审视融媒体记者,有如下特点:

  强调“后台支援”。不同的报道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专业要求:文字报道以深度、细节见长,文字的逻辑性与想象空间是其迷人之处;视频报道则声画合一,侧重真实与现场再现;网络报道在快速、及时、海量的多媒体呈现与超文本写作方面彰显优势……即使是多面手记者,也很难在上述所有领域都具备一流技能。如何使每个记者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弥补弱项?“后台支援”非常重要。融媒体时代强调“弱采强编”,即建立强大的后台支持系统,加强编辑在整体报道中的核心地位与统领作用。记者负责提供经核实的“初级新闻产品”,由强大的编辑团队负责对初级产品进行“深加工”。

  强调“平台搭建”。能够顺畅运作的前提在于最初的融媒体平台搭建。在这方面,安徽《新安晚报》的做法值得借鉴。这家区域报纸打造了国内先进的“融媒体新闻移动采集平台”,可将一线记者现场采集的文、图、音视频新闻素材迅速通过通信网络传输到互联网,再聚集到采编共享平台;后方编辑根据时效性和内容,有的作为报纸新闻进行深加工,有的制作成滚动新闻和视频新闻即时发布在网站,有的制作成手机报供用户下载阅读。正是这种融媒体平台的搭建与后台支援,使《新安晚报》顺畅地实现了媒体融合发展,由过去的报纸单一发布变成融媒体发布,满足了不同受众、不同层次的新闻需求和消费。

  做大数据时代的“排头兵”。Web2.0时代,信息源、传播媒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传统的媒介形式逐步被边缘化;与此同时,新媒体带来的信息冗余让受众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来获取可信的信息源。未来,媒体将提供“大数据模式”的新闻内容供受众选择,而其前提是融媒体记者采写的多媒体报道的累积、分类、再销售。传统媒体可借助这一优势,充分利用数据驱动新闻作为信息整合工具,来实现媒体竞争的突围。

  (栾轶枚/《光明日报》2014-12-14)

  深度内容的价值在快餐文化时代正回归

  在用户注意力稀缺的快餐文化时代,深度新闻或深度类内容是否还有市场?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用户本身的变化来说明深度内容的市场价值。

  1.垂直领域内容不断受欢迎,深度内容会更受不同亚文化群体的青睐。如果光站在媒体的角度来看,用户注意力的分化说明用户在某个或某几个媒体上的稀缺,但如果站在用户群体本身的角度来看,他们注意力的分化也说明更多亚文化用户群体生成。这些用户群体在浩瀚的信息时代,更加关注他们感兴趣的垂直领域,因此他们对垂直领域的内容有更大需求,对专门针对他们的更加定制化的内容有需求。

  当然,亚文化用户群体市场也会带来内容需求的多元化,既可以有笑话、八卦、段子等消遣性内容,也会有很多群体对深度内容更有需求。比如,科技领域的数据分析、数据解读、趋势判断、用户研究等内容会越来越有市场。

  2.知识性用户逐渐形成,渴求深度分析类内容。互联网已经经过了野蛮式增长时期,海量庞杂信息也让用户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知识。快餐式内容虽然能满足用户的一时之快,但长期处于海量即时信息的用户也会疲惫,他们开始渴求深度的好内容,希望在快餐时代仍有机会通过这些高质量的内容督促自己思考和提升。许多用户从入门级别慢慢成长为知识性用户,他们对信息的需求除了资讯之外,还希望看到独特和更加透彻的深度分析,以便得到更具见解性的观点。同时,用户也逐渐从非理性、情绪化阶段慢慢变得趋于理性和客观。所以,深度分析类和研究型新闻内容仍有很大的市场需求。

  (来源:《时代周报》/2014-12-11)

  《罗阿诺克时报》留给新闻人三条忠告

  《罗阿诺克时报》是份经典都市日报,金融危机期间,巴菲特把它收购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和媒体人都面临转型,这家报纸有些忠告分享给大家。

  第一,在新闻业内,对这一条建议的讨论是最普遍的——要对数字敏感。在过去的“图表配新闻”的新闻模式中,数据只是居于新闻之后的;而如今,数据正逐渐变成新闻本身。内特·希尔弗(Nate Silver)改变了我们对政治预测的看法。ProPublica将数据库与故事叙述相结合的技术超越了全国所有的公司。《凶杀案观察》的员工虽比《华盛顿邮报》少,却能报道更多的凶杀案。虽然学会编码是使用数据的黄金标准,但是只要学习统计学的网络课程,擅长谷歌电子表格就能对你有所帮助。不论你是想保住现有工作还是寻找新的工作,让自己更加善于发现、理解和表述数字都能使你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第二,学会利用社交媒体工具来发掘新闻故事和新闻来源。社交媒体最早是被用作营销工具,但是这种让你能够直接接触公众的媒介也能被用于新闻工作。实例有大有小,从在哈德逊河上着陆的飞机的照片,到《卫报》收集的群众对成千上万的议会开支报告的分析,这些都依赖新闻编辑室和外界世界之间更加交融的联系。你要练习阅读Facebook上的对话,从Instagram的照片里寻找新闻灵感;在Twitter或者微信上有礼貌地寻求帮助,可以为你带来关键新闻来源或者一大群志愿者。

  第三,新闻工作正日益变为一项团队工作。综合文本和视觉资料、读者可以质疑并注解的数据库、对即时新闻进行实时更新的博客群体——所有这些都要求更加紧密的合作,过去“一条新闻报道,一个作者署名”的模式已经脱离时代了。你应该自愿参加任何需要更深层次合作的活动,即使你自己并不习惯这样合作;任何需要你尝试新工具和技术的活动都应该如此。

  (来源: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2014-12-09)

  来源:青年记者201412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