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15年2月上)

2015-02-24 18:07:38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2月上   作者:

摘要:

  舆论硝烟中党报党刊的反逆袭

  回望2014年,新闻日历中供人讨论的话题其实与往年并无不同,但主导舆论场和设置议题的主角已经在悄然发生变化,在前一轮新闻改革中远远被市场化媒体甩在后面、严重被边缘化的党报党刊,在这一年找到了证明自身存在感的方式,成功地进行了一次颠覆式的反逆袭,主导了这一年的舆论场。

  看看每天主流新闻网站的热点新闻,就知道党报党刊党网在公共话题上是多么活跃。敏锐捕捉新闻点的商业网站,在首页用这样的标题吸引着读者的眼球:党报发文称中国社会利益分层化日益突出;党报发文称周永康所作所为与党史上顾顺章等叛徒无异……

  在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这些新媒体平台上,传统党报党刊尤其是“媒体的国家队”占据着绝对优势。虽然某些党媒的头版还是老样子,但新媒体上完全是另外一副面孔,从语态到取向都更贴近年轻人,以极高的粉丝数和阅读量将其他媒体远远甩在背后。在传统介质中被边缘化的党报党刊,在新媒体上重新找到了主流的位置感。

  这种主流的位置感尤其体现在对议题的设置上,党报党刊控制着主流话题的设置与阐释权。贪官落马的披露和评论是2014年最大的热点,对周永康和徐才厚,从第一时间的信息披露到随后的盖棺定论,党报党刊党网都占尽优势。敏感话题和事件的讨论也贯穿着这一年的始终,从对宪法与宪政关系的阐释分析,到对“颜色革命”、“网络草根作家”的激烈讨论,议题基本由党报党刊党网设置。

  党报党刊党网昔日的缺席,使舆论场处于严重失衡状态,众声喧哗中官方声音完全被边缘化和非主流化。而今天党报党刊强势反逆袭,深深改变着媒介环境和媒体格局。但党报党刊党网接下来面临着更艰巨的任务,即“打通两个舆论场”的任务。而且,在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场中,党报党刊党网最需要做的不仅是“占领”舆论阵地,更重要的是在改变僵化语态和尊重新闻规律的过程中去赢得公信力。

  (中国青年报编委、社评部主任曹林/《中国青年报》2015-01-16)

  新闻监督会干扰公正司法吗

  新闻监督应该客观、真实、平衡。做到这一点,首先,让媒体来自律。媒体不是记者的媒体,尤其不是某个记者的媒体,记者写的稿子代表媒体的立场和声音。因此,媒体内部要有健全的审稿、签发程序,这个程序就是自律。第二,让市场来选择。如果一家媒体老说假话,老做虚假报道,它所发出一个个新闻老被其他媒体修正,公众还会相信它吗?没有了消费者,媒体将很难在市场上立足。因此,要借助市场的力量,让新闻的真善美战胜假恶丑,凝聚新闻正能量。第三,让诉讼来约束。不管媒体是帮原告说话还是帮被告说话,虚假的新闻和不良的新闻,都有受害者。凡是利用新闻来谋取不当利益,构成侵权的案件,法院都应公正裁判,让违法报道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

  司法应该如山,任凭狂风暴雨,我自岿然不动。但是,没有法官如山,哪来司法如山?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要求,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法院应不受干扰,必须排除来自法院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干扰。

  新闻监督会干扰公正司法吗?我认为不会。我没有看到哪一个新闻监督直接干扰了公正司法。准确地说,所有的干扰,都是新闻透过权力,让权力作用于司法,才使司法失去了坚定性、自主性、公正性。正是有权力主宰司法的人经不起新闻报道的动摇,而动用权力影响了司法,才对正常司法造成了干扰。所以,不要怕新闻监督,只要有坚定如山的司法,有独立的、公正的、权威的司法,就能无所畏惧。

  (中央党校教授卓泽渊/《人民日报》2015-01-21)

  对原创新闻收费确保内容为王

  新闻知识产权保护时下面临着“要生存”的两难,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他们正处于生存艰难的困境中,其优势在逐步丧失,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就是大势所趋。而互联网作为信息共享的平台,具有传播快、扩散广等优势,也是对传统媒体的最大挑战之处。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对新闻知识产权的保护,让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转化为竞争资源,才能让新闻的品质得到保障和提升。

  道理很简单,正如有传统媒体人所说,自己费时费力地弄一篇稿子,直接就被人拿过去用了。这对作者的积极性是一种打击,对传统媒体的利益也是一种伤害。因为其产品优势无以转化为经济效益,就会导致大量采编人员的流失,使得传统媒体的优势逐步丧失,核心竞争力也会下降,并导致整个新闻行业专业素养和能力退化。

  不管是建立一个集中性的信息平台,还是实行更为有效的其他方式,这些都不过是技术上的争论,却不是方向上所形成的共识。对于原创新闻收取使用费用,其正当性自然不用置疑,既有利于激励原创者的积极性,又有助于通过竞争而提高产品质量,使得内容为王成为一种媒体优势,也能让媒体在“走出去”的战略中占得先机,从而真正向打造世界级媒体而努力。

  (唐伟/《法制日报》2014-12-01)

  回顾“十大假新闻”勿忘其产生原因

  近日,人民网“求真”栏目梳理出2014年最受网友关注的十大假新闻分别为:2015年央视春晚停办、赴新疆旅游每位游客奖500元、朱自清《背影》因“违反交规”被逐出教材、香蕉得艾滋病濒临灭绝、哈尔滨赚钱不给老婆花算家暴、东莞警方“将拘留非法同居者”、孩子失踪24小时才立案、“95后”女网友“身体换旅行”、广西14元买无人海岛、北京警方已掌握120名艺人涉毒名单。

  假新闻不仅混淆视听,而且会给相关方面造成被动,因此,我们在回顾假新闻时,更应切实关注其产生原因,从而为避免更多的假新闻出现而寻找对策。

  首先要看到,现在是“自媒体”时代,谁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发布信息,有些信息一旦引起广泛关注,便成了“新闻”。符合事实的信息还好说,一旦失实,便容易滋生“假新闻”。而很多人在发布或转发相关信息时,恰恰不注意这一点,不知不觉中充当了假新闻的炮制者或帮手。这就要求,有关方面应加强监管,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让假新闻有滋生土壤和传播机会。而广大网友也应加强自我约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随便发布不真实的信息,更不要片面追求关注度,不顾及后果。诸如东莞警方“将拘留非法同居者”、孩子失踪24小时才立案等假新闻,都属于网友在没弄清真相的情况下,断章取义发布,继而引发争议的。

  其次要指出,有很多媒体习惯从“网友曝”中“找新闻”,这也是导致假新闻产生的一个原因,同样不容忽视。媒体需要新闻,尤其是需要独家新闻,但在获取渠道上不能跑偏,否则难保不出问题。一般情况下,媒体应立足自我采访,实在需要转发其它媒体的新闻,也应加以甄别,避免以讹传讹。比如2014年出现的朱自清《背影》因“违反交规”被逐出教材、香蕉得艾滋病濒临灭绝等假新闻,便是某些网络媒体相互转发而发酵起来的。

  当然,这些假新闻的出现,很多都有一定潜在原因的。尤其是,有些假新闻透着真民意,更值得有关各方思考。

  (孙仲/《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01-14)

  建议用“融媒体”代替“全媒体”

  作为一个新闻传播学术语的“全媒体”并未为国外新闻传播学界所提及。相比之下,“全媒体”这个词在中国业界、学界广泛流行。媒介学者唐润华在《走出“全媒体”的集体迷思》中指出:“现在业界和学界所说的‘全媒体’,是一个既涉及载体形式,又包括内容形式,还包括技术平台的集大成者。如此一个‘大而全’的东西,显然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内涵和外延都很清晰的定义。”这从另一角度说明“全媒体”概念不够科学。

  然而,这一提法被不少媒体机构列在媒体发展战略纲要中,并被解读成“介质品种完全、记者装备齐全”的模式。在这一理念下,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时,会追求介质齐全的“全媒体”,而不去关注各个介质之间是否能够融合;追求记者的“全装备”,较少关注记者是否具备了“全方位作战”的能力。可以说,在“全媒体”提法下,一些媒介机构因为理解偏差和执行不当,造成记者疲于奔命的情形。

  基于以上原因,可否以“融媒体”的概念代替“全媒体”的提法?“融媒体”的科学性在于,其前提是介质门类齐全的“全媒体”,没有“全”何来“融”?因此,“融媒体”的概念已经涵盖了“全媒体”的题中应有之义。此外,除了包含媒体要“全”的意思外,“融媒体”还注重各个介质之间的“融”,即打通介质、平台,再造新闻生产与消费各个环节的流程,熟稔各类采编技能等。可谓一字之别,样貌两重。

  (资深媒体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兼职教授栾轶玫/《光明日报》2014-12-27)

  特色是融合的王牌

  回看媒体圈一年的风云激荡,“融合”无疑成为最强音。

  一些媒体面对着融合大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唯恐在融合中被掀翻了船;一些媒体病急乱投医,各种新媒体业态先占上一脚再说;还有一些媒体甚至彻底放弃了传统媒体的阵营,认为只有新媒体才是最后的出路和救命稻草。这些乱象的背后是对未知的恐慌,对规律的恐慌,对本领的恐慌。

  其实恐慌大可不必。融合是媒体发展的自身规律,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融合不是谁吃掉谁,不是谁消灭谁,不是说媒体融合之后新闻就不叫新闻了。融合的本质是创新,是媒介形态的创新,是新闻内容的创新,是传播流程的创新,是媒体运营和管理机制的创新。

  其实近年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已是硕果初成,涌现出了一批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媒体微博、微信和客户端,有些甚至已成为舆论场中的中坚力量。

  媒体融合也有自己的规律,也需要经历器物之变、制度之变和思想之变的过程。尤其是2014年以来,各家媒体对融合的探索已经突破了媒介的层面,有了更深层次的变化。一些媒体开始探索适合新媒体传播的新闻产品生产,一些媒体在采编机制上进行调整和变化,一些媒体打造具有品牌特色的移动终端产品,这些都是变化的开始。

  媒体融合应该是“联姻”而不是“分家”,是“嫁接”而不是“换盆”,是“化学反应”而不是“物理反应”,是要通过不同媒介之间的取长补短,互通有无,融会贯通,最终实现新闻生产流程和新闻产品的创新。

  媒体融合要真融合,不要假融合。所谓“真融合”,就是要打造个性鲜明的媒介终端产品,而不是人云亦云,追逐时尚;就是要生产独家新颖的新闻产品,而不是改头换面,新汤旧药;就是要融合打通采编管理,而不是泾渭分明,各行其道。

  当下很多媒体依然是在以办传统媒体的思路办新媒体,以致产生了一批内容同质化、观点陈旧化、生产程式化的新媒体产品,这也导致必然要经历非常残酷的优胜劣汰。

  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的王牌是特色,无论内容还是渠道,打造适合自己的特色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吕洪/《人民日报》2014-12-27)

  来源:青年记者20152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2月上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