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15年2月下)

2015-03-10 17:43:52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2月下   作者:

摘要:

  给“自媒体”一个清朗空间

  2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对网民注册登录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社交媒体的账号、头像及介绍信息进行规范,引发网友强烈关注。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每一个账号都是一个自媒体。互联网虚拟社区的注册信息中各类“昵称”和介绍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展示了网民的性情和才情,但也暴露出部分网民低俗的情趣、扭曲的心态。曾几何时,涉嫌淫秽色情、宣扬迷信邪教、地域歧视类等很多明显违背法律和公序良俗的“昵称”在虚拟社会中大行其道,为主流社会所痛恶。

  “中纪委巡视组”“人民曰报”账号等肆意盗用党政机关和新闻单位的名称,混淆视听,误导公众,严重危害信息传播的秩序;冒用社会名人的姓名、笔名、艺名,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甚至酿成苦果。当年微博上“郭美美baby”冒用“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虚假身份炫富,让红十字会陷入形象危机。对类似现象必须重拳治理,还网络一个清朗空间。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自媒体账号、“昵称”虽可匿名,但不该违背法律法规、挑战公序良俗。《规定》的出台,不是剥夺网民使用“昵称”发言的权益,不是把网络的“五彩缤纷”变得“整齐划一”,而是秉承“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对违反法律规定、损害国家荣誉、破坏民族团结、宣扬邪教迷信、冒用社会名人之名等问题“昵称”进行必要的规范。

  (赖龙威/《人民日报》2015-02-06)

  规范互联网账号,明晰自由与边界

  加强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是针对冒用或关联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媒体以及社会名人注册账号作出的必要之举。在“微营销”行业大发展的大背景下,所有“拉风”的账号最终的指向都不过是“利益”二字。在自媒体世界里,阅读数、浏览量、粉丝量、被点赞数,都能决定转发商业广告的价位。而在法制社会里,盗用政府机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乃至社会名人的名字作为账号,是明显的侵权行为。对此,无论是政府监管还是司法制度,都不应该袖手旁观。《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的出台,意义也正在于此——规范网络世界里的不合法不合规账号。对此,也许有网友会问,后台实名制了,网络自由何从谈起?或者,当下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并不健全,《个人信息保护法》仍然处于缺位状态,此语境里,个人信息安全何以保障?

  对于这样的质疑,笔者认为,只有明确边界,才会找到自由,没有边界,所谓自由就无从谈起。规定和禁令永远是为不守法的人建立的。后台固然是实名,但前台允许账号选择个性化的网名,这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了网友的自由度。而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对立法和执法部门也是一个挑战,在相关法律缺位的情况下,一些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再者,从权利和义务统一的角度讲,既然广大网民履行了后台实名的义务,则政府相关监管部门,也应该确保安全,让网友享受到应有的权利。

  (水寿/中国青年网2015-02-05)

  胡乱辟谣,无异于造谣

  谣言很可怕,辟谣很关键,可胡乱辟谣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前不久,河南长垣县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长垣”发布了一条辟谣微博,遭到网友“围观”,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发酵出新的“误会”,引发河北霸州、陕西西安两地警方的公然抗议。警方应对舆情危机时的被动值得警惕。

  应该说,近些年来,在舆情危机的处置上,在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上,很多政府部门都已经从“不敢发声”“不愿发声”向“尝试发声”“积极发声”转变。即便如此,“发声”的效果好不好,仍然是一个未知数。河南长垣县公安局的辟谣微博做到了“及时”和“权威”,却发布了不准确的信息,结果引发了更多的网络非议。因此,“积极发声”不等同于“胡乱发声”。特别是后者,无异于“重新造谣”,着实是搬起砖头砸自己的脚,有损于政府部门自身的公信力。

  仔细分析,这背后是对新媒体时代的认识不够深入,是社会沟通能力的一种欠缺。实际上,新媒体以其形式丰富、渠道广泛、推广方便、互动性强、覆盖率高等特点,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使政府工作正在面临一个空前开放、高度透明、全时监督的舆论环境。特别是新媒体夹在政府部门与公众之间时,每时每刻都会通过各类新闻细节,把自己认为的政府部门“真实形象”向公众进行“大喇叭广播”,进而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因此,辟谣虽然要强调时效性,但比起速度来,我们更应该考虑效果,必须慎之又慎。

  进而言之,新媒体时代,政府部门在应对危机舆情处置、加强与社会沟通方面,不仅要进一步解决“想不想”的问题,还要高度重视“会不会”的问题。至少通过此次事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今后的辟谣中,我们既不能回避矛盾,也不能掩盖问题,更不能在信息掌握不充分的情况下操之过急,确定一点信息,就发布一点信息,拿不准的信息,不妨先据实相告,等查清了再补充发布。

  (希仁/《人民日报》2015-02-04)

  关注自杀现象,但不应炒作个案

  2015年以来的报道,有多篇涉及自杀:1月2日下午,大连一名女子在网上发图说要开煤气自杀被解救;1月6日凌晨,广西南宁市,一名为情所困的女子在微信朋友圈里直播“割腕自杀”,被民警找到抢救成功;一名女子从桥上跳下被救;情侣吵架男子企图自杀,拍“遗照”传给女友;东莞一手机代工厂倒闭,董事长留绝笔信欲自杀谢罪……

  然而,有精神卫生方面的专家表示,相关研究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媒体过度渲染式的自杀报道可能引起自杀率异常升高。2003年,张国荣自杀后,各类媒体进行了大肆渲染。一些媒体将之誉为“飘然而去”,是用死亡完成了一个“传奇”。在张国荣自杀的当年4月,香港共有131宗自杀身亡个案,较3月增加32%,也比前一年4月多出18人。有几名死者留下的遗书中,清楚写明其自杀与张国荣轻生有关。

  那么是不是就应该放弃报道自杀呢?显然不是。精神卫生专家对此开出的药方是:削减报道数量,淡化自杀报道;丰富报道体裁和题材,可以通过刊登一些相关的漫画、哲理小故事等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杀;也可以在自杀新闻后附上离自杀事发地最近的心理危机干预与预防机构的联络方式。

  因此,媒体要关注自杀现象,但不炒作自杀个案。特别是要改变悬疑的故事化报道方式,正确对待名人自杀,把握好“度”。媒体既肩负传播的任务,又要肩负防止出现负面影响的责任。针对这些新情况,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自杀预防:对媒体从业人员的指引》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书中总结了媒体在自杀报道中的“六要与六不要原则”。

  “六要”包括,要与健康或卫生机构专家合作,从事实面报道;要将自杀视为“完成的”自杀,而非“成功”的案例;要将相关报道资料刊登于内页;要强调除了自杀之外,还有其他解决问题的途径;要提供救助或辅导专线以及小区资源的信息;要报道自杀的危险因素或可能的前兆。

  “六不要”包括,不要刊登自杀者照片或遗书;不要详细描述自杀的方式;不要简化自杀的原因;不要美化或感性化自杀行为;不要强调轻生者的个人特质、背景或宗教;不要借报道责备任何人。

  (李新玲/《中国青年报》2015-01-28)

  总编辑的时代没有过去

  去年10月,我离开了传统门户,投身硬件制造企业。于是,有人提出,是不是总编辑已经死了?其实我离开新浪,和媒体行业的变化直接关联度不大。甚至可以说,我也是想用自己的行动和界面、澎湃等同行一样,做一些新的尝试。

  我的一个观点是:总编辑以及编辑们的时代没有过去,但是需要大幅度调整工作模式。过去总编辑们的作为更多只是落在内容本身。而现在这个时代,总编辑们需要关注得更多。从这个意义上讲,界面以及澎湃等从机构媒体、机构媒体从业人群中脱胎而出的新媒体形态,是这个时代了不起的创举。因为,这是第一次出现的,有专业编辑负责、专业编辑驱动、专业编辑制作的移动内容生态。

  每一个资讯服务者,都应该对这个时代的内容资讯业态有清醒的认识。这个时代的问题早已不再是内容稀缺,而是好的内容稀缺。在内容供给极大丰富的时代,我们缺乏的是内容和信息的筛选机制和可信、高效的内容二次制作能力。

  在这个时代,我想我们也可以找到新的发展、完善方向。因为,受众的需要仍然存在,而我们面临的一切问题都来自于自身——我们的产品形态是不是太陈旧,我们自己的运作效率是不是还提升得远远不够,我们的成本控制是不是还不够合理?

  每天,我们打开一些资讯类或者社交类APP,会发现好的内容不是没有,但也充斥着各种东拼西凑、未尽证实、捕风捉影的内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抛开一些大而化之的大环境话语,我想资讯内容服务业者们也有一些自己的问题。为什么生产的内容用户接受度不高?为什么会因为所谓的“高冷感”放弃一些用户感兴趣的话题?为什么有的从业者沉醉于自己的话语体验和养尊处优的工作方式,不肯在更勤奋、更琐碎地把内容服务做得更细致的同时,总结得更全面更纵深?

  我们要承认,这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过去的荣光,过去的姿态,在这个时候都得改变。因为,阵地就在那里,我们不去占领,就会被劣质内容去占领。

  光不服气可没用,我们还要学习。让经典训练所追求的快速、全面、专业、深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合适的机制和形态去赢得用户的接受和喜爱,建立起更健康、更合理、更稳健的商业模式。

  总编辑、编辑们需要转变,需要被称为一个合格的产品人。因为,曾经的内容生产如今看来只是非常初级的产品素材,有了好的内容仅仅是个开始,好的内容需要有好的交互、好的产品、好的运营。

  过去我们说内容为王,后来又说渠道为王。内容为王没有错,但只有简单的初级内容产品远远不够;而片面强调渠道为王又是一种精致的犬儒主义。按照我的理解,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是一个产品为王的时代。

  资讯内容服务不应该是简单的内容出街就终局的简单生产形式。好的内容,好的渠道,好的编辑制作,好的用户体验,可行的商业模式,有更多高端的内容提供者参与,有普通用户参与,才能有为王的可能。

  最近总是有人问我,编辑以后还是不是一个好的职业?我认为,好的编辑以后肯定还是会越来越可贵的,因为编辑会越发成为一个综合性职位,需要有好的内容判断、管理、制作能力,还需要有好的产品嗅觉和实现能力。

  (小米公司副总裁、新浪网前总编辑陈彤/凤凰科技2015-01-26)

  来源:青年记者20152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2月下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