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15年3月下)

2015-04-10 12:58:38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3月下   作者:

摘要:

  两会记者太多了吗

  记者报道两会,围追采访代表委员,同时,记者也被代表委员吐槽——继姚明委员批评那些“采访时要合影签名”的记者不专业后,葛剑雄委员也抱怨“两会的媒体太多了!”他说,有些媒体拿到很多采访证,派出强大的阵容,但他们到底报道了多少有分量的新闻?

  葛剑雄说,他看到一个数字,有8000多名记者——记者比代表委员还多。据两会新闻中心统计,今年有3000多名中外记者报名采访全国两会——为什么有8000多名呢?原来很多地方媒体派了庞大的记者组随代表团进京,很多记者没有采访证进不了大会现场,就抓住机会找熟人带进驻地酒店采访。

  全国两会,那么多代表委员,很多地方领导参加,一些地方媒体围绕本地官员和代表委员进行采访,报道本省代表团的讨论情况和本地领导的讲话,当然也要加入追明星、追高官、追专家的全国新闻大战。每个省、每个市、甚至很多有代表委员的县,其他的报纸、电视、电台、网站都会派出“两会报道组”,否则似乎就会有“缺席”之感。中国那么大,那么多县市,代表委员来源那么广泛,记者扎堆是必然的现象。不知道今后随着地域观念的淡化、全媒体的融合和“围着地方领导转”观念的弱化,两会上庞大的记者群会不会瘦身?

  其实,相比国外类似一些重要公共事件的新闻大战,两会记者并不算多,但抢新闻时的无序、追明星、拼体力不拼思考、爱扎堆不会另辟蹊径,加剧着两会新闻战场上的拥挤。喧闹的扎堆场景,仿佛不是新闻大战,而是记者赶集。

  一个知名记者谈过她的两会采访体验:在采访中,她不去扎堆凑热闹,不追明星,不挤人民大会堂、部长通道,而是守在人大分组审议的现场,因为这里最能反映参政议政的真实全景。如果记者都有这种意识,不去人民大会堂门口堵明星堵部长,而是分散到各个分组审议现场去挖新闻,既不会出现新闻同质化和话题碎片化的尴尬,也不会像现在那么扎堆了。越扎堆越热闹,真正的新闻越少。

  记者扎堆上两会拼体力抢新闻背后的原因也很值得玩味,很多媒体之所以这么看重全国两会,记者这么爱跑两会,有着“过了这十来天”就抓不着部长和代表的心态。想采访部长,难;想找个人大代表,难;想找个领导谈谈当地敏感话题或热点新闻,难;而两会把这些都“逼”到了一起。如果“两会”不只是被压缩在这短短十来天,而回归其常态运转的日常政治,记者不必过度关注两会,新闻资源也不会集中压缩在这几天了。

  (曹林/《中国青年报》2015-03-13)

  新闻报道的“放空”和“拿来”

  近期,在两会报道中,带有天然草根基因和互动优势的新媒体,在转文风方面的创新迅速惠及读者,也快速赢得了读者。不论是“小明”“小华”,还是“小新”“小笙”“小七”,都令人耳目一新。报道不再是传统的含有五个W的新闻体,也不是“凤头猪肚豹尾”的格式化文章,而是用虚拟卡通人物“小明”等串起几个问题,使用充满生机的网络语言,配以图表、告示牌、展开的卷轴等图片,把政府工作报告、立法法等“高大上”的内容和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紧密关系介绍得准确无误、通俗易懂。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新媒体的表达方式确实有值得传统媒体借鉴之处。或许,传统媒体可以先“放空”——放下几十年来固有的文风。比如,固定的结构、固定的语言体系、固定的灌输式表达、固定的图片使用量……“放空”并不是完全抛弃,而是不固守,不纠结,不模式化,不高高在上。接下来,传统媒体可以用贴近百姓、服务基层之心,以真实为准绳,选择适宜的文风,只要符合条件的都“拿来”,做好每一篇报道。

  转文风,并非只是新媒体之需,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希望在更大范围内、更长时间内见到更多活灵活现的报道。

  (范占英/《中国新闻出版报》2015-03-10)

  报刊亭可改成文化信息WiFi中心

  当前我国报刊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经营难以为继,这虽然与报刊销量下降、新媒体冲击等有关,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报刊亭经营收入来源太过单一。报刊亭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是城市文化之窗,现在报刊亭不仅不应该消减,国家相关部门还应该大力扶持,拓宽其经营范围,将其打造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

  有位韩国教授曾告诉我:“我在书里知道你们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可是在你们的街上我看不到。”中国的城市面貌特别缺少文化气息,比如在北京、上海每天有大量的文化演出,但除了去剧场外,老百姓不知道在哪里能看到这些演出信息,外来的游客也不知道在哪里能获得当天的演出信息。而在美国纽约,每天下午4点在文化广场会有各种演出打折票出售,非常火爆。法国巴黎,最著名的香榭里舍大街上,隔不远就能看到一个报刊亭,不仅卖报刊,还卖饮料、纪念品,张贴各种演出信息,成为巴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反观我们自己,近年来报刊亭拆除的新闻屡上报端。一个小小的报刊亭,为什么不能成为我们传播文化与信息的窗口呢?

  我们应该用开拓的思路去管理报刊亭,这样它不仅不会死,反而会成为我们城市文化建设当中的一个重要窗口。现在单一的报刊亭可以改造成综合的文化亭,不仅经营报刊,还可以发布文化演出信息、张贴经过审核的书刊广告、销售城市文创旅游纪念品,甚至可以作为网络订票的取票点,实现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在将来,我们的报刊亭如果成为小的WiFi中心,有电子显示屏对各类文化信息进行整合播放,人们就能感受到这个城市无处不在的文化服务。

  (白岩松/人民网2015-03-12)

  用移动互联推进“智慧民生”

  移动互联网正在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不约而同地看到了移动互联网在提供公共服务、惠及民生方面的潜力:中国有全球最多的网民、最多的手机用户,6.5亿网民中,有5.6亿是手机用户,移动互联网渗透率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使得中国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可以率先利用移动互联网把“人与公共服务”全面连接起来,实现智慧民生。

  在手机上滑动指尖,就能方便地查询政务信息、水电费用、交通状况……其实,移动互联网与公共服务的连接,不仅能提高公共服务的使用效率,而且为解决复杂难题提供了新的可能。举凡医疗、教育、交通、环保等问题,都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探索破解之方。比如说医疗问题,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利用医疗类APP软件有助于填平这一鸿沟,患者不用凌晨起来排队,通过手机就可直接预约挂号、交费候诊、查询报告,有些小病在线咨询医生就可以解决;再比如交通拥堵,路况信息的不明朗是导致塞车的重要原因,如果利用大数据提供及时的路况信息,人流车流就会自动选择最优出行路径,拥堵就会减轻。

  移动互联网还可以解决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孤岛的问题。过去政府各个部门都做了大量的信息化建设,有大量的基础数据,但是由于没有直接互联起来,利用率并不高。移动互联网可以构造一种更简洁、更人性化的人机接口,并且有效解决数据交换问题。用户通过各类政务微信、政务APP等应用,在移动端也能享受行政服务大厅的一站式服务。例如广州市通过开通微信“城市服务”功能,将医疗、交通、公安户政、出入境、公积金等17项民生服务汇聚到统一的平台上,市民通过一个入口即可找到所需服务。随着公共数据的逐步开放,微信在连接、整合公共服务方面将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把信息孤岛连成一片陆地,连接的是数据,方便的是民生。

  政府工作报告从国家层面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计划,推动互联网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互联网+”代表着外在资源和环境对传统行业的提升,这将孕育巨大的创新空间,相信会有更多民生服务因“互联网+”的广泛连接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未来的连接、应用和服务会越来越多,需要各方秉持“归零”心态,开放协作,共同构建和谐生态,为实现智慧民生提供更好的应用。现在,“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业态还在摸索之中,但最终都会朝着使百姓获益的方向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人民日报》2015-03-11)

  美媒“坏苹果”,竟是制度催生的

  2月以来,关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新闻主播布赖恩·威廉姆斯的新闻几乎占据了美国各大媒体的显著位置。因杜撰战争英雄情节而被当事者揭穿,威廉姆斯不仅被停职6个月并等待进一步处罚,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美国媒体研究中心2月20日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71.6%的受访者认为,即使威廉姆斯道歉,也应被开除。

  这位曾在2005年领衔荣获美国皮博迪奖的“金牌主播”为何会“折戟”舆论场?《国际纽约时报》给出的解释是,电视行业的真相就是“你的位置越高,你的真正报道越少”。新闻主播前往新闻现场,只不过是为了“体现重视”。按此逻辑,威廉姆斯这类“新闻大佬”很少亲自采访和报道,那么其可信度自然要打个折扣。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此之前,威廉姆斯曾被誉为“21世纪的沃尔特·克朗凯特”,意思是他是当下美国最值得信赖的人之一,甚至在2007年位列《时代》周刊评选的当年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人。

  “布赖恩·威廉姆斯受到直播电视压迫已久,他称将不再从事这项正在燃烧和崩溃的职业”,美国讽刺新闻网站“洋葱新闻”的一句调侃揭示了这一事件的深层次原因。的确,与其说威廉姆斯事件反映的是个人职业道德的缺失,不如讲是他所在行业生态的恶化。盲目满足受众的感官刺激,疯狂追求猎奇媚俗效果,早已成为西方媒体博取眼球的“锦囊妙计”。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们使出了“浑身解数”,甚至不惜触碰道德底线:2003年,《纽约时报》被曝出记者杰森·布莱尔编造大量新闻事实;2005年路透社陷入新闻照片合成风波;2011年,英国《世界新闻报》和《每日镜报》等媒体相继传出窃听丑闻。在收视率和独家爆料面前,一切新闻职业道德仿佛都化为了浮云。在大众传媒盛行的时代,媒体伦理失范已经成为西方社会不争的事实。

  媒体曾在西方历史上创造过诸多辉煌,特别是以“黑幕揭发运动”为代表的媒体力量曾经推动了许多社会变革。但以所谓“自律”为主的西方媒体管理制度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第四权力”的不断膨胀,扭曲着平衡关系。西方媒体一方面迎合着受众,另一方面却戏弄着受众,利用公众赋予的权利大肆牟利,唱着“狐假虎威”的大戏。本属于公众的版面和麦克风,不知何时竟成了个别人想说就说,甚至胡说八道的平台。如此置新闻道德于不顾,一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难怪“培养”出威廉姆斯这样的“大嘴”。

  “威廉姆斯可能只是一个‘坏苹果’,但他是这一整套制度当中催生出来的‘坏苹果’。”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前雇员马克·菲尔德斯坦的这句话发人深思。

  (张志文/《人民日报》2015-02-27)

  来源:青年记者20153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3月下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