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15年4月下)

2015-05-30 18:08:50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

摘要:

  “平台型媒体”或是未来媒体发展的重要模式

  现在有一种“超弦理论”,讲的是关于人类所面对的空间的概念。这一理论认为我们目前能够感受到的是四维空间,但实际上在这四维空间之外还有七维空间,一共有十一维空间。借用这一理论,我们也可以认为互联网是“高维媒体”。换言之,互联网比我们过去所面对的那些传统媒体都多出一个维度,因此能生长出一个新的社会空间、运作空间、价值空间。既然是“高维媒体”,我们就不可能用传统媒体的运作和管理方式去运作和管理它。

  我们传统的媒体从某种程度上说,始终是一种以机构为元素构造起来的传播系统。而机构的运行必然受到有效控制和管理,所以我们有能力把传统媒体作为传播工具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互联网恰恰激活了比机构更为基本的社会元素——个人,它使每个个人都成为这个传播系统中的一个元素、一个基本单位。每个人都可以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平台来表达、交流,并进行各种各样基于连接的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所创造的所有价值、机会其实都是建立在对个人这个社会基本元素的激活上——蕴含于个人身上的种种资源、价值和能力在互联网的连接之下被检索、被发现、被利用、被整合,这就是互联网。互联网上最盛行的一个字就是“微”——微内容、微传播、微价值、微创新等,一系列的“微”就是激活个人这个社会基本元素后呈现的现象。

  目前互联网管理的难度之所以很大,主要原因就在于传统的媒体管理模式和办法主要是针对传播机构的而不是针对个人的,在个人成为基本传播元素后,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办法就很难奏效。此外,互联网是一个无限性的平台,在这样无限性的传播平台上,我们如果还是用传统的方式去打造自己的影响力,即用有限市场的逻辑和有限空间的概念去搏无限的互联网,必定难以奏效。现实的各种情况都充分说明,互联网不是一种传统媒体,而是一种比传统媒体多出一个维度的“高维媒体”。

  互联网是在互联互通中创造价值并形成新的社会功能,互联互通给我们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开放性。对于媒体来说,开放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内容生产与要求无限丰富、层次无限复杂的世界相匹配。从开放性出发,未来媒体发展的重要模式可能是与互联网逻辑相一致的“平台型媒体”。

  何谓“平台型媒体”?这里不妨以苹果公司的发展为例作一说明。苹果公司这些年来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平台以满足社会需求上。苹果公司不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打造APP(应用程序),还通过苹果“应用商店”以开放的方式,让所有能够提供APP且符合APP规则的大小公司乃至个人都可以进入苹果“应用商店”,为用户提供极为丰富的选择。这对未来媒体的发展是有借鉴意义的。所谓“平台型媒体”,就是不单靠自己的力量做内容和传播,而是打造一个良性的平台,平台上有各种规则、服务和平衡的力量,并且向所有的内容提供者、服务提供者开放,无论是大机构还是个人。当然,“平台型媒体”绝不是纯粹的自媒体,绝不是不要管理,而是一个有“把关人”、有管理的媒体,内容除了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还必须符合平台的标准,取得准入资格。

  “平台型媒体”可以让所有个体在上面找到自己的通道,找到能够激发自己活力的资源,这是平台的基本特征。这个平台可大可小,可以在不同领域以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关联作为半径来构造传播的生态型平台,媒体的运作和管理都是在这个平台上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的结果,而不是封闭起来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平台型媒体”构建的关键词是开放、激活、整合和服务。从这一逻辑出发,未来我们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以及对互联网的管理,都可以进一步拓展思路。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人民日报》2015-04-19)

  专业媒体当有“传播定力”

  最近,几起媒体乌龙接踵上演。媒体为何会忘记了求实的基本准则、忘记了求证的基本程序呢?

  出现乌龙,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媒体激烈竞争背景下的集体性焦虑。无论是关于反腐败的消息,还是此前关于姚贝娜、李光耀的报道,乌龙的出现都难说是偶然。少数媒体为了抢首发、抢头条、抢独家、抢现场,也都是蛮拼的。这样的职业意识值得肯定,不过,“萝卜快了不洗泥”,过分求快求新,也就容易给假消息以滋生空间,甚至被一些人所利用。

  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让传播极快地提速,加快形成了“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舆论生态。当“世界被装进口袋”,手里拿着“金话筒”、面向公众的专业媒体,更需要有传播定力和专业精神,否则难免被汹涌的信息洪流冲乱了手脚、搅乱了心神。

  竞争压力再大,速度效率再高,也不能跳过必要的新闻流程,不能不遵守应有的新闻规范。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抑或是自媒体,只要是有媒体属性,就应当遵守最基本的游戏规则。对于专业媒体而言,更是不能太“任性”。拼速度而不顾新闻质量甚至不能保证真实性,难以在读者心中树立公信;而如果少了对事实的基本尊重,使严肃的报道让位于点击量,更是背离了新闻应有的社会价值。

  你若浮躁,世界也不稳;你若焦虑,世界也不安。在自媒体时代,传播方式、技术手段、新闻生产流程等发生了巨变,不论对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构成挑战。当信息愈发芜杂、观点众说纷纭之时,专业媒体的专业品质就更显可贵。以专业素养、媒体责任,把事实厘清、把解读作深,根本就不用担心没眼球没卖点,更不用担心没市场了。

  有多大的影响,就有多大的责任。在当前阶段,专业媒体有着更大话语权、更高影响力、更大权威性,仍是舆论场中的主流,因而也需有更多的责任感。知情权是现代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媒体之所以被称为“公器”,正是因为它是实现知情权的重要途径。如果屈从于竞争压力而提供不实信息,不仅背离了自身的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也损害到公众的基本权利。把握住这一点,才有底气,也才有定力。

  纵观媒体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不管是电报、广播、电视还是互联网,新技术的出现都给媒体以更多活力,也让媒体人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移动互联、社交网络,同样如此。只要有专业精神、有传播定力,所谓的“冲击”,其实是传统媒体“再出发”的契机。 (李洪兴/《人民日报》2015-03-26)

  中国报业亟待走出“合而不融”困境

  一向具有敏锐度和危机感的西方报业很早就试水新媒体,以互联网思维拥抱媒介融合,但鲜有非常成功且具有典范意义的案例,中国报业媒介融合也是如此。那么,“合而不融”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走出当前“合而不融”的困境?

  任何产业的升级无非两种形式:一种是将旧的彻底淘汰,让新产业进入市场;另一种是旧的产业自我更新达到社会新需求。笔者认为,目前中国报业“合而不融”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盈利模式的局限。目前报纸网站能自负盈亏的凤毛麟角,重要原因是报网盈利模式非常有限。北京市记协主席梅宁华说:“平面媒体进军新媒体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盈利模式,这是制约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最大的障碍。”新媒体的盈利模式单一甚至未能真正形成,概念化与粗放化的发展模式使得大多数报网需从纸媒汲取资金,这只能加大已难保自身的纸媒压力。尤其是一部分地方性党报网,由于受众数量小,影响范围和投入回报有限,其结果只能沦为面子工程,造成资源浪费。

  其二,竞争力培育的忽略。新媒体对报业确实产生了巨大冲击,但报业不能以客观态度去面对,一味跟风与占位。一旦报业把注意力盯在形式跟风与盲目占位时,必然忽视自身公信力的打造和竞争力的培育。《泰晤士报》网络版执行副总编辑巴瑞表示:“初期的网络版只是转载报纸的部分内容,在加快新闻更新速度后,一度想追赶通讯社,后来我们认识到这是错误的,因为通讯社每时每刻都有人在不断更新新闻,而网络版做不到。”报纸网络版的定位应该是新闻加评论,重在评论。没有特色之路就会失去竞争力,此时报网依靠传统纸媒生存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三,编制的阻碍。目前中国报业的编制双轨并行:事业单位企业化后,老资历的员工依然属于事业编,新进员工则实行合同制;再加上融合前景不明晰,巨大的不确定性使得管理者不愿意冒风险去突破已有的稳定体系,利益格局很难冲破,因此报业媒介融合基本上都是政策性的“硬融合”,是上级管理部门的“高姿态”介入。此外,新媒体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势必会减少员工的福利待遇,使员工对推进媒介融合没有热情,很难形成利益共同体。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向志强 何文君/《光明日报》2015-04-04)

  5年后,中国报业下滑或将趋缓?

  2012年后,报纸广告面临“断崖式”的下滑,2013年报纸广告下滑8.1%,2014年中国报纸广告降幅扩大到18.3%,远超前两年的降幅,有些都市报广告下滑甚至达到30%-50%。报人们非常担忧:跌到何日才算尽头?笔者预判,5年后,也就是2019年左右,中国报业下滑将趋缓。这个预判是建立在中国报业与美国报业的发展层次,以及美国报业这几年的发展情况基础上的。

  美国报纸广告在经过连续3年的大幅下滑之后,在2010年开始出现较小降幅,分别是6%、7.3%、6%、8.6%。

  主要原因:一是影响报纸广告下滑的因素在时间流逝中正在消耗掉杀伤力;二是报业的数字广告等其他收入来源正在增加。美国报业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13年,纸质版广告依然持续下滑,传统的印刷版日报和星期天报纸的广告收入为173亿美元,下滑8.6%;报业总收入为375.9亿美元,比2012年下降了2.6%。令人乐观的迹象是,数据表明,借助数字订阅和“付费墙”,报业发行收入增加3.7%,达到108.7亿美元;而数字领域产生的收入,包括广告、发行和营销,增加了5.8%,占行业总收入的12%。

  中国报业在面对危机时,也采取了许多应对措施,比如多元产业、付费墙等。但是由于国情使然,一些举措在美国可以,在中国却不一定能行。比如付费墙,美国报业的数字订阅收入近年来增长很快。正是由于付费订阅电子版以及数字广告的小幅增长,才有美国报业下降幅度减缓的成果。但是,付费墙在中国没能取得预料中的成功。

  事实上,国内的信息消费环境并不适合报纸电子版实行收费制。一是互联网上的信息免费使用习惯;二是版权保护不完善,电子版所拥有的新闻,网络上都能免费提供,而且是报纸自己提供给新闻门户网站的,用户凭什么再来付钱订阅呢?三是同城报业竞争激烈,并没有形成信息垄断。

  中国报业还采取了一些其他举措,如多元化、报业地产、户外媒体等,这些措施更具产业特征,又跟报业现有资源紧密相连,都取得了一定效果。可以预计的是,随着报业运作其他产业日趋成熟,机制日趋完善,这些延缓衰退的举动将有效缓解报业的衰退。

  (中国记者杂志值班主编陈国权/《济南日报》2015-03-24)

  来源:青年记者20154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