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15年8月下)

2015-11-06 15:52:01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8月下   作者:崔光红

摘要:  辽宁日报新媒体集团为什么登陆资本市场  辽宁日报新媒体集团——辽宁北国传媒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隶属于辽宁报业传媒集团,是全国

  辽宁日报新媒体集团为什么登陆资本市场

  辽宁日报新媒体集团——辽宁北国传媒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隶属于辽宁报业传媒集团,是全国首家经中宣部同意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登陆资本市场的省级党报新媒体公司,简称“北国传媒”,证券代码为832647。该项工作也是辽宁省委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制定的2015年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重点内容之一。

  以下几个问题是辽报集团党委对新媒体集团的战略思考:

  一、为什么成立新媒体集团并通过新三板登陆资本市场?不能回避的是,报纸的阅读率和影响力急剧下降,报纸赢利能力在急剧衰退。辽报集团6000多名员工谋生的饭碗、事业的舞台面临严峻挑战:停刊、降薪、裁员正在无奈地发生。

  中央做出了媒体融合的顶层设计,但传统报纸和新媒体的融合是一个知易行难的实践过程,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出现一个拐点性质的完美解决方案。辽宁日报新媒体集团通过新三板登陆资本市场,就是要在中央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找到一个解决传统媒体出路的抓手。

  二、辽报集团是怎样成立新媒体集团并通过新三板登陆资本市场的?辽宁省委宣传部范卫平部长多次到辽报集团调研,亲自策划,亲自统筹,亲自协调新媒体集团新三板挂牌工作,中共辽宁省委的指挥指导和支持是这项工作的原动力。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中央领导机关,不论政策指导还是审批把关,都注入了至关重要的含金量。

  全国股转系统为辽报集团乃至为辽宁的工作提供了最直接的支持和服务。大量的环节和流程都在最短周期内完成。辽宁省委宣传部、省广电总局领导以及同一战线的同事,给予新媒体集团以具体的指导和支持,当然还包括申银宏源证券公司、华普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等合作伙伴。

  三、辽报集团成立新媒体集团并通过新三板登陆资本市场主要做什么?我们的首要使命是要做强主流舆论。辽报新媒体集团,核心词还是媒体。媒体的属性不但不能改变,而且要强化。今天与新媒体集团上市同时上线的还有辽宁日报客户端,把党报的数字形式装入新媒体集团,就是设计通过具有赢利模式的新媒体融合来做好主流舆论的宣传报道,并在新媒体舆论场中发出主流声音。我们经常设想:未来的报纸在哪里?它既在纸上,更在云端。在云端的体现,都在新媒体集团里。

  辽报新媒体集团对市场来说不是讲故事,对上级领导来说不是摆姿态,对内部员工来说不是玩概念,我们的主旨是做事业:开发辽宁城市互通互联的端口;搭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互联网平台;筹备辽宁文化产业先导基金,通过新媒体集团实现资本市场的股权投资,等等。新媒体集团里面的项目,要具有前瞻性、先进性;要有时间表,要有路线图。

  总之,新媒体集团既是一个创新的平台,也是一个投融资的资本平台。我们期待这个平台成为未来辽宁报业传媒集团最具生机的支柱产业。

  第四,辽报集团成立新媒体集团并通过新三板登陆资本市场有什么意义?

  唯一性。在登陆新三板的全国报业股中,辽宁日报新媒体集团是唯一经过中宣部批准的,这说明了其内容的优质、方向的确定,也象征着辽报新媒体集团拥有了天然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独创性。传统报业与新媒体融合、且具有赢利模式这样一条路子,在当下中国的省级党报中弥足珍贵。

  示范性。中共辽宁省委把辽宁日报新媒体集团挂牌新三板和辽宁日报客户端正式上线,定义为辽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这两件事,对辽报集团之外具有启发性,对辽报集团之内具有凝聚力。

  (辽宁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孙刚/新华网2015-08-06)

  同类新闻为什么喜欢扎堆

  估计很多人都已觉察到,新闻报道似乎也容易“扎堆”。最新的例证是,在湖北荆州发生电梯卷人事故后,乘坐电梯仿佛成了一件很危险的事,广西、北京、江苏、上海等地最近一周都出现了电梯伤人事件。

  这种“新闻扎堆”现象,已经成为一种媒介现象。是电梯安全事故进入高发期了吗?恐怕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近期电梯事故被报道得比较多,就与气候、气温等因素确有一定关系。

  “新闻扎堆”现象的出现,首先是媒体议程设置的结果。在某个有较高新闻价值的报道出现后,很多媒体的第一反应就是在本地寻找相似的新闻线索,这样既能贴近本地受众,又能参与到舆情“合唱”之中。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舆论搭车”。

  “新闻扎堆”的出现,也是社会情绪反弹的反映。当问题积压到一定程度,发生了质变,或者出现了极端个体事件而突然成为舆论热点,压抑已久的情绪自然容易喷涌而出,媒体和公众也更可能注意到相关问题。

  这种“搭车”“傍热点”,有时也有一定积极意义。每一天,大大小小的电梯安全事故,其实在全国各地都时有发生,但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媒体相对集中报道类似事故,形成了更大的舆论声势,能将一个长期被忽略的问题拿上台面进行严肃讨论。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并非所有的“新闻扎堆”都值得鼓励。比如,有些媒体为了“舆论搭车”,把一些不相关的事往某个热点上靠;再比如,某地出现一些很奇葩、低俗的社会新闻后,也有媒体忙不迭地“凑热闹”……最终只会损伤媒体公信力。

  (易艳刚/新华社2015-08-05)

  真人秀:有意思也要有意义

  电视是当代社会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故而电视节目也就成为我们的社会中最为活跃的文化粒子。从规律上看,任何一种节目形态发展的过程中都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有人看”的问题,即电视节目具备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基本特征,或提供实用的信息,或带来轻松的娱乐;第二个是“有意思”的问题,即在拥有特定的观众群体的基础上,努力提升节目的制作水准,给观众带来日益精良的审美体验;第三个是“有意义”的问题,也就是令电视履行公共文化空间的社会责任,令经过验证的主流价值得以彰显,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转。

  目前中国的真人秀节目已较为顺利地完成前两个阶段的任务,我们看到以《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现象级节目为代表的真人秀节目形态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对外国模式的完整移植和精细改造,并将自己打造为当代社会最显著的视觉奇观之一。眼下的发展方向,应当是着力解决第三个问题,也就是“有意义”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不但最难解决,而且最“性命攸关”。

  “真人秀”的本质虽是“秀”,但特色在于“真”。这个“真”字,既包含节目形态设计上的真实性考量,即以“记录”而非“虚构”作为叙事和表现的主要手段;也明确要求节目在文化价值上所承载的一种不造作、不浮夸、不炫耀的本真的生活态度。脱离了返璞归真的文化内涵的真人秀,哪怕拥有再豪华的明星阵容、再盛大的狂欢场面,也只能是伪装在真实外壳下的一种娱乐至死的新形式而已。所以我们发现,在电视业更为发达的国家,真人秀是以普通参与者为主要形式的,明星真人秀并不是主流。素人真人秀节目对普通人的人性、情感和存在状态的真实呈现,以及赋予普通人的生活更高的透明度和合法性,被广泛视为电视文化的一种高贵态度。

  也许是因为处于初级阶段的原因,中国的真人秀仍高度依赖“明星制”,在价值倾向上也极为倚重商业逻辑和消费主义。“素人”的概念虽很早即被提及,但囿于电视产业的独特结构,真正有影响力的节目罕见。反而是在网络自制领域,一些新潮的生产者更好地捕捉了真人秀在形态和内涵上的发展规律,推出了兼容“有意思”和“有意义”的素人实境秀,比如腾讯视频《我们15个》将15个背景迥异的普通人置于平顶的封闭空间,进行全天24小时、一年365天的完全呈现,便在形态上十分符合真正意义上的真人秀文化要求。

  如果将中国的素人秀和欧美国家的主流素人秀相比,我们也能够发现一些区别:风靡全球的《幸存者》和《泽西海岸》等节目更多强调冲突的因素,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这与西方文化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推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却也不可避免带来低俗化的可能性;而《我们15个》等素人秀更强调“社群”的概念,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显然也是中华文明传统的要旨所在。

  概而言之,真人秀节目固然是一种获取娱乐的方式,但如果这种娱乐与文化和价值的土壤相脱离,则必然会演变成“为娱乐而娱乐”的虚无态度。真人秀形态上的“素人”和“真实情境”以及文化价值上的回归主流,才是令真人秀焕发青春活力的必由之路。

  (常江/《光明日报》2015-08-01)

  质疑“最悲伤作文”,莫将舆论焦点带偏

  四川凉山四年级彝族孤女苦依五木写出一篇题为《泪》的作文,讲述的是自己的身世和妈妈去世的过程。此文在网上传播后,引发轩然大波。

  连日来,围绕这篇作文,来自各种视角的理解和解读,形成了一个个激烈的争议热点。有人觉得这是一篇“最悲伤的小学作文”,并对当地扶贫工作方面的力度和广度提出了质疑;有人则觉得这是人为制造出来吸引眼球的煽情作品……

  一件看起来很感人的事情,顿时就变出了不一样的意味和花样。接下来的故事,就变得更加复杂和纠结——因为受到质疑,凉山当地宣传部门发出长达5页的“调查报告”,详尽写出政府把苦依五木家的5个孤儿都纳入了孤儿专项基金保护中,对每个孤儿每个月都会发放678元的补助,加起来共有3390元等信息。有一些人,从“作文曾经被老师修改过”这样的细节入手,得出“作文是枪手代写”的结论。

  于是,大家熟悉的场面又一次上演——不同立场和观点的人,开始朝着自己愿意相信的方向情绪化地走下去,进而推出更加尖锐的观点对峙,大家的争议,已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了。一篇小学生作文,就这样成了观点的分水岭。

  不管怎样,苦依五木的作文尽管曾被老师修改,但她所陈述的事实是现实存在的,她的悲伤,也反映了她当时的思维状态。大家完全没有必要求全责备地去问她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而最可怕的是大家在忙于纠缠争论“作文被修改了多少”或者“作文是否枪手代写”的同时,会不会全然忘记这个女孩孤苦悲凉的命运,以及她的身后许许多多同样悲凉需要帮助的孩子们,甚至将好不容易进入公众视野的关于扶贫救助的讨论搁置不提。这不仅会让看问题的视点发生漂移,也是对苦难的一种漠视。对“最悲伤的小学作文”的复杂解读,反映了当下社会舆论的多向性与复杂性。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是需要用平常心面对这样一篇原本简单的小学生作文,我们这个民族吃过太多对文字过于极端化解读的亏,切不要去重蹈覆辙。希望大家在记住这篇作文的时候,放过那个女孩吧。她小小的心灵,已承受不得更多的惊扰,也想不出更多复杂的解释了。

  (曾颖/《新京报》2015-08-07)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8月下

编辑:崔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