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15年10月上)

2015-11-06 16:07:10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10月上   作者:崔光红

摘要:  内容导向存在严重问题,坚决关停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

  内容导向存在严重问题,坚决关停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其中规定:

  1.坚持立足主业发展,形成内容优势和传播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和话语权。树立精品意识,完善引导激励机制,加强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中国人民奋斗追求的优秀文化产品。健全传播网络,规范传播秩序,发展现代流通形式,加强市场营销,鼓励和引导文化消费,不断扩大优秀文化产品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2.明确股份制改造的范围、股权结构和管理要求。按规定已经转企的出版社、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新闻网站等,实行国有独资或国有文化企业控股下的国有多元。在坚持出版权、播出权特许经营前提下,探索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开。新闻媒体中的广告、印刷、发行、传输网络部分,可剥离进行转企改制,由国有资本绝对控股,利用市场资源和社会力量,为发展壮大新闻宣传主业服务。在新闻出版传媒领域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积极稳妥开展试点。

  3.推进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联合、重组。鼓励符合条件的国有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推动出版、发行、影视、演艺集团交叉持股或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重组,突出内容建设,强化技术支撑。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强化互联网思维,实现跨媒体、全媒体发展。推动以党报党刊所属的非时政类报刊和实力雄厚的行业性报刊出版单位为龙头,整合本区域本行业报刊资源。推动党政部门逐步与所主管主办的出版社和非时政类报刊社等企业脱钩,可以整合资源组建出版传媒集团,由集团履行相应主管主办职责,也可以划转给相应符合条件的企业来主管主办,推动政企分开。

  4.按照依法规范的要求,探索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有机结合、宣传部门有效主导的管理模式,推动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各地可结合实际继续对本地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模式进行改革探索,完善宣传部门有效监管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主管主办制度与出资人制度的有机衔接。

  5.建立健全两个效益相统一的评价考核机制。研究制定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国有文化企业的功能作用,明确社会效益指标考核权重应占50%以上,并将社会效益考核细化量化到政治导向、文化创作生产和服务、受众反应、社会影响、内部制度和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中,形成对社会效益的可量化、可核查要求;科学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经济考核指标,坚决反对唯票房、唯收视率、唯发行量、唯点击率。

  6.必须着力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保证国有文化企业合理经济效益、职工合理经济利益,引导国有文化企业自觉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培育国家级骨干文化企业。省属重点文化企业,经省级政府批准,2020年年底前可免缴国有资本收益。

  7.建立健全严格的市场退出机制,对内容导向存在严重问题或经营不善、已不具备基本生产经营条件的国有文化企业,坚决依法吊销、撤销有关行政许可,予以关停。探索建立国有文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开展社会评议,建立健全行业自律制度。加强政策业务培训和人才培养,完善有关职业资格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据新华社北京9月14日电)

  文化企业要善于“站着挣钱”

  在一次文化企业改制座谈会上,有人满腹疑惑:要求经营自负盈亏,又要内容注重公益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如何兼顾?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疑惑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实,理论和实践都反复证明了,文化企业第一位的任务是社会效益,其与经济效益并不矛盾,是可以统一起来的。事实上,只有彰显社会效益的掌声常常响起,才有文化市场的久久繁荣。

  无论演艺、出版,还是影视、广电、网络,当前大部分国有文化企业皆为公有制经济,理应“公”字当头。现实中,一部优秀的影视剧,一本充满正能量的图书,一件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都可能影响无数人的思想、行为,甚至深刻改变人的价值取向。曾有个别企业误入歧途,为了些许眼前利益,哗众取宠、片面迎合不良情绪,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教训非常深刻。

  当然,强调内容的导向性、公益性,不等于排斥市场规律,否定企业的盈利性。国有院团、出版社转企改制,就是为破除僵化的体制,遵循市场的供需法则。说到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市场化是绕不过的一道坎。因此,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非鼓励“赔本赚吆喝”,而是要运用好市场的货币投票机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不必讳言,文化类产品有着双重属性,既与意识形态相关,又有文化消费属性。这也使得一些人产生了根深蒂固的看法,认为两者很难兼顾,更担心文化进入市场后,会改变社会主义文化性质,引起思想的混乱。实践证明,这种担心并无必要,但也进一步提醒我们:在让文化走向市场的同时,如何在市场的大潮中培育出我们自己的合格市场主体?如何树立起社会效益第一、社会价值优先的经营理念?如何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看,国有文化企业更应有所担当、有所坚守。

  知易行难。国有文化企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免不了有个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抓得住”,坚持党管干部、党管导向,该给的补贴、减免要给到位、减到位,一方面要“放得开”,强调分类分层管理,竞争类、公益类需要划分清楚。而具体的运营中也要设定科学的考核,可量化、可核查,激励国有文化企业经风雨、见彩虹,在市场大潮中有定力地搏击、求胜,共同构筑起国家文化安全的钢铁防线。

  谋利当谋天下利。引申触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不仅是对文化企业的要求,也应当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全局性要求。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肩负着国民经济的命脉,被称为“共和国的长子”,在做强做大做优的市场化过程中,一定要善于“站着挣钱”,筑就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得益彰的常青基业。

  (周人杰/《人民日报》2015-07-06)

  “4个月没看到批评报道”是谁的遗憾

  “我到四川4个月了,感觉媒体的思想还不够开放,因为4个月了,批评报道一篇也没见到。”这是四川省纪委书记王雁飞最近在媒体恳谈会上说的话,他还发出吁请,“欢迎媒体加强舆论监督”。

  作为一名媒体老兵,我长久沉浸于这条被放在各大网站重要位置的新闻,内心充溢着复杂感情,却又难以直言。我相信,这条关于“新闻”的新闻,也一定会触动更多新闻人,因为它绝对不是孤例,而是行业普遍现象。

  我身边有个资深记者就说,他已不写批评报道很多年,因为发不出来。说来羞愧,我现在也越来越少去写昔日那种充满“火药味”的批评文章了,偶尔在网络深处读到一两篇猛文,就会非常惶恐地反思,我是不是点赞文章写多了,把手给写坏了。

  手依然还是很有力气,但内心失去了昔日的锐气。如今一说到媒体,同行们也是哀鸿遍野,在感叹行业节节败退,自己丢了理想与情怀,甚至,有的连节操都找不到了。要知道,批评报道曾承载着无数记者的理想,抨击权力蛮霸和资本无良,也包裹着太多新闻从业者的情怀。现在,“4个月没看到批评报道”成为新闻,引起共鸣,它揭示出这个行业的共同焦虑,那就是媒体的本质属性正在沦陷。

  以前,媒体圈经常流行那句“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本来,批评报道就是新闻的最重要样式。没有批评,很多报道就失去其正当性。更何况,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本身就是媒体职责,国家也反复提倡。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提出要以“闻过则喜”的态度全力支持舆论监督。当前,不论是反腐败,还是推动作风建设取得实效,也都需要依靠媒体去直面问题,去以批评报道承载起舆论监督的功能。

  这意味着,“4个月没看到批评报道”,不只是纪委书记的遗憾,更是很多媒体和媒体人的遗憾,甚至是失职。不能实施舆论监督,不能发挥民意价值,不去伸张社会正义,只知道歌功颂德,只会拍马溜须,民众注定是要放弃这些媒体的。而失去读者受众,媒体关起门来自说自话,也只会被市场淘汰。同时,公共舆论也就失去价值意义。

  梭罗说:“有些人仰天躺着,奢谈人类的堕落,自己却不肯坐起来。”现在媒体人也应该有更多的自醒,而不是自宫。媒体人自己是到重拾锐气,重振职业理想的时候了。当然,不能把放弃批评报道的鞭子都打在媒体人身上,现在还需要更多官员能像四川省纪委书记那样,正确认识“批评报道”的价值,多些“媒介素养”,去切实改善“官媒关系”,来共同建立一个更加宽容开放的舆论环境,让更多媒体人放下包袱,勇敢呈现批评报道,让媒体监督与公共监管发挥最大的良性互动。这样,必将激发起这个行业的源头活水,也将释放出更多的公共价值。

  (单士兵/《晶报》2015-09-17)

  媒体融合发展必须以内容建设为根本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必须以内容建设为根本,进一步增强媒体信息内容的核心竞争力。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内容永远是根本,是决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在强调技术引领和驱动的同时,要始终把内容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要在品质上追求专业权威。传统媒体在信息采集核实、分析解读等方面,有着新兴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必须最大限度地把这个优势发挥出来,延伸和拓展到新兴媒体。

  要在传播上注重快捷精简,多生产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信息,在传播中抢得先机。

  要在服务上注重分众化互动化,认真研究用户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生产特色信息产品,点对点推送到用户手中,做到量身订做、精准传播,提高新闻宣传的实效性。同时,加强媒体与用户间的互动交流,吸引用户提供新闻线索、报道素材和意见建议,提高用户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在互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传播。

  要在展示上实现多媒体化,以多样化的展示、多介质的推送,实现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使我们的新闻报道动起来、活起来。

  (《求是》评论员/《求是》2015年第17期)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10月上

编辑:崔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