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16年1月下)

2016-02-16 16:47:36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1月下   作者:蔡笑元

摘要:什么是做新闻最质朴的方法论  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经得起时间考验、能沉淀下来的好作品,不花费一番脚力、眼力、脑力无从得来,这

什么是做新闻最质朴的方法论

  “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经得起时间考验、能沉淀下来的好作品,不花费一番脚力、眼力、脑力无从得来,这是做新闻最质朴的方法论。俗话说,“文章中不中,要看基本功”。判断一名记者的基本功如何,其脚力、眼力、脑力,也是重要的参照。邹韬奋、范长江、邓拓、穆青……历数新闻界名家大家,他们无一不是这“三力”的表率。

  脚力到位,笔力方能雄健,“懒人是当不了记者的”。历史上,范长江行走大半个中国,写出《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今天,有人捏着单程机票孤身前往埃博拉疫区,有人为推动呼格案重审整整奔波9年,有人4个多月里走访70位抗战老兵……那些讲述好故事的记者们,都堪称脚力的冠军。“路是人的脚走成的”,“蜗”在办公室里翻资料,不可能得到鲜活的素材、生动的细节。从“三贴近”到“走转改”,事实证明,越接近、越真实,越贴近、越出彩。多扎根基层、常深入一线,掌握第一手材料,“脚底板下出文章”的箴言就会应验。

  一位新闻界前辈谈及成长之路曾总结道:一个记者的经历,可以概括为“古灵精怪”四个字。仔细推究,从缺乏社会实践的“古板”到采写逐渐上路的“灵活”,再到善于打开局面的“精通”,直至历练为新闻业界独当一面的“怪杰”,一个记者从青涩走向成熟,何尝不是眼力渐长、观察渐精的过程。从这个意义出发,有意识地训练眼力,不仅是完成新闻发现的必要环节,也是培养新闻敏感的有效途径。善于观察、见微知著,既能见人之所见,亦能见人之所未见,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采撷独特素材,始能创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精品力作。

  如果说思想是媒体的至高境界,思考则是记者的制胜法宝。延安时期,毛泽东为《新中华报》题词“多想”,鼓励报纸工作人员多动脑、多分析。报社将题词制成匾额,悬于编辑部窑洞重要位置,以激励大家身体力行。今天,处身瞬息万变的移动互联时代,垄断信息来源和发布渠道已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新闻竞争日趋白热化。如果缺乏对信息的分析判断,就可能在众声喧哗、乱云飞渡中丧失价值的坐标。身为记者,贵在多思,必须沿着思想的阶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和判断框架,掌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本领,练就拨云见日的功夫。

  非凡脚力出眼力,勤想多思著华章。用双脚去丈量大地,用双眼去观察时势,用头脑去萃取精华,新闻工作者就能通过一次次心灵之旅,让新闻报道更有温度、更加独到、更富见识,不负时代的期望。

  (《人民日报》评论部/《人民日报》2016-01-06)

浓郁的“革命”“夺权”意识需要警觉

  在和平年代、建设时期,让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不忘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告诉他们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这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从更加广阔的时空维度,特别是从我们党已经进入长期执政的今天来看,从我们党还将领导中国继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看,在每天的影视节目中,大量集中呈现民族内部你死我活的斗争,过细表现我们党反抗国民党反动极权统治并夺取政权的过程,尤其是地下党的一些斗争手段和技巧,其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应该引起警觉。当然,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性质不同、执政的目的不同、执政的基础和执政的成果不同,国民党的昨天不可能是共产党的明天。但是应该承认并认识到,我们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社会不公平的现象依然存在,各阶层的矛盾日益凸显,利益冲突时常出现,境内外敌对势力破坏、扼杀中国崛起,推翻共产党执政地位的企图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这样错综复杂、社会矛盾易被激化的发展阶段,仍然大量播出有关革命、夺权的影视作品,极易被人用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任谦/《理论视野》2015年第3期)

“盗号谣言”为何会引爆群体的不安

  1月10日下午,“我和微信的故事”在朋友圈刷屏。用户在微信中打开这一链接,就能看到自己什么时候加入微信、一年收到和发出多少个微信红包……正当大家玩得非常欢快时,有一位叫“拉克”的用户在自己的朋友圈中称,该链接“千万不要进,(黑客)马上把支付宝的钱转出去,已经有人被盗”。

  这条关乎每个人利益的谣言来袭,瞬间引爆了人们的集体不安全感。很多人把支付宝和银行卡解绑了,还把钱打回到了银行卡,甚至还有人诚惶诚恐地给亲友发信息:“如果我这个号向你借钱,千万别理。”“微信盗号谣言”也让微信团队措手不及,“微信之父”张小龙称,百万级用户要解绑银行卡,结果服务器快挂了,银行卡也解绑不了了。

  网络时代,很多人都有一个错觉,觉得自己懂得很多,从养生到时政,每天都会接受各类信息。遗憾的是,人们筛选信息的能力并不强。谣言一来,就会变得不堪一击,平时一副“谁也别骗老子”的架势也完全没有了。取而代之的就是“随大溜”的狼狈模样,这一次“微信盗号谣言”便是一例。从这个角度来看,大众的自信有些“虚弱”。面对谣言,他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觉得跟着大家走才不至于吃亏。

  谣言多是针对某一特定事件或者环境的,谣言在微信中被创造出来,反过来危害微信本身。从这个角度来看,在谣言面前,没有谁是永远安全的。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谣言在人们感到不安时,能“提供一种排解紧张情绪的口头发泄途径”。其实,谣言的产生与群体恐惧密不可分。年纪稍长的人,一下子从现钞时代进入了手机支付时代。即便他们觉得非常方便,但是对互联网的安全度一直将信将疑。很多人觉得,手机中的数字变动,远不如拿着一沓沓现金有安全感,所以一有风吹草动就解绑银行卡。

  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迅速,金融模式在不断更新。正如周围有同事抱怨:“好不容易弄清楚余额宝干什么的,又来了互联网P2P理财,实在弄不明白。”社会发展速度太快,导致大众对很多东西都无法理解和相信。一旦谣言来袭,原本大众的焦虑就会变成应激反应,进而成为谣言传播者。

  就本次“盗号谣言”来看,很多评论认为是“蝴蝶效应”“从众效应”,这样的解释当然没错。除了谣言本身,更应该关注还没有建立起来的社会信任体系。比如人们更关心,手机钱包被人盗用了怎么办,有没有相应的赔付机制;移动终端时代,手机中的财产法律保护机制是否完善;当下移动互联网安全防护的级别,到底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准。这些问题不仅需要解决,而且要给大众普及。互联网企业有义务巩固“后方”。

  (章正/《中国青年报》2016-01-13)

用户评论应是新闻内容的一部分

  2015年12月2日,一对全副武装的男女枪手闯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圣贝纳迪诺市的一家残障康复中心,开枪打死14人,造成22人受伤。12月3日晚,《纽约时报》的编辑人员以“你对枪击感到担心吗”的提问方式,挑选了一段用户的回答,并把它放在了网页最显著的位置上。同时,该报的突发性新闻记者Liam Stack在Twitter上提出了相似的问题:“在你的日常生活里,你多长时间会想到发生枪击的可能性?”

  根据尼曼新闻实验室的观察,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许多公众积极参与、回答和评论了《纽约时报》的提问。

  按照新闻专业的思路,网页最显著的位置,犹如印刷媒体的头版一样,应该被用来展现在某一时刻发生的最重要的新闻。《纽约时报》的这种做法一方面突出了美国近来不断发生的枪击案的新闻意义,另一方面表明了他们对用户生成内容的重视程度,以及他们在使用与管理用户评论方面的创新。由媒体直接出面,以提问的方式号召和鼓励公众对新闻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不仅有助于媒体扮演“论坛组织者”的角色,而且能更好地了解用户的媒体使用行为和心理活动。

  《纽约时报》的社区编辑Bassey Etim认为,用户在媒体数字平台上评论是媒体的荣幸,并称那些愿意与媒体及其他用户互动的用户为“用户里的名人”。2015年夏季末之前,《纽约时报》允许公众对当天的大约23条新闻内容进行评论。每天,该报的社区编辑部平均会收到大约9000条评论。对于每一条评论,社区编辑部的人员会从新闻专业的角度进行仔细审阅,将有思想和有见解的评论与不文明和不健康的内容区别对待,并把用户发现的新闻报道中出现的错误、提出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及时传给新闻编辑部。

  多年的媒体经历告诉他们,当公众评论媒体的新闻报道时,他们在心理上自然会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对媒体有所帮助。所以,社区编辑部的人员尽可能地像采编新闻报道那样对待用户的评论。他们的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在新闻报道中用边栏的形式把经过挑选的用户评论加以放大;二是编辑人员在自己的博客中引用用户的评论;三是根据用户评论被推荐的次数选出贡献最多的用户,并在《纽约时报》的数字平台上用特写的形式介绍他们。

  (北京印刷学院特聘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客座教授孙志刚/《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01-13)

德国《图片报》的“柔性付费墙”

  德国《图片报》从网络版开始进行试点,成功探索出了网络版收费阅读模式。从2013年6月11日开始,《图片报》网络版启动付费墙收费系统,即每天80%的新闻是免费的,但有15~20篇文章是需要付费阅读的,这种模式被称为“图片报+”(Bild Plus)。《图片报》网络版总编辑曼弗雷德·哈特先生将其称为“柔性付费墙”。

  一开始,很多德国人难以接受上网浏览新闻还要付费。因此,哈特的团队在推广和宣传这一模式时只讲,这是一个类似俱乐部的模式:读者每月支付5~10欧元就可成为会员,可以阅读到《图片报》的所有新闻。当然,付费多少不同,待遇也不一样。读者如果选择每月付费4.99欧元,就可阅读到最新、最及时的新闻和照片,重大事件的背景新闻;如果支付9.98欧元,不但可阅读付费新闻,还能得到一份电子版的《图片报》;如果支付14.99欧元,则拥有更高的浏览权限,比如可以得到手机版报纸以及购买纸质版《图片报》的优惠券。

  《图片报》每天要向读者提供独家的体育故事、娱乐故事或政治新闻,还会提供服务性内容来吸引读者,比如怎么盖房子、如何从自己的银行里赚更多的钱、如何育儿等。另外,如果有人对足球感兴趣,每月付费3欧元即可订阅体育专项,可以获得实况转播的文字、图片和影像。俱乐部成员(“图片报+”的订阅用户)还可享受到一些特别服务,比如《图片报》会帮助他们购买欧洲各大顶级体育比赛的球票、大型演唱会的入场券等。“《图片报》团队的一个工作重心就是为付费墙生产特别的产品,把自己制作的最好的东西放在付费墙内。”《图片报》实现了一次采集、多次生产、多元发布、多级放大,让纸质媒体、网络和APP同步转发,扩大了受众范围。《图片报》“柔性付费墙”实施仅一年,已经拥有25万网络订阅用户。而且,《图片报》网站仍然保持着在德国网站中阅读量第一的位置。

  (柴野/《光明日报》2016-01-07)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1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