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17年12月下)

2018-04-02 17:27:59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12月下   作者:

摘要:  用新技术让传统报业增值  当今时代,互联网等新兴媒体飞速发展,带来了媒体生态的深刻调整和舆论格局的重大变化,媒体融合乃大势所趋

  用新技术让传统报业增值

  当今时代,互联网等新兴媒体飞速发展,带来了媒体生态的深刻调整和舆论格局的重大变化,媒体融合乃大势所趋。这已经不仅仅是单独一家媒体或者几家媒体的事,也不仅仅是媒体行业自己的事情,而是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深入转型、深度融合、深层变革”,正成为中国媒体的共识。各级各类媒体融合传播技术广泛应用,融合新闻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融合发展也日益成为引领新闻创新的强劲引擎。比如,贵州日报报业集团立足实际、注重实用、追求实效,以融媒体、动传播、一体化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倾力打造精品党报全息党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建成以新闻监控平台、指挥调度中心、传播效果分析、智能决策分析、用户资源以及版权维护六大板块为主体的大数据运用及新闻内容监管平台;上海报业集团实现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新闻内容深耕,积累流量,抢占并扩大用户群,打造高品质、分众化、多样式的平台入口……同时也应看到,随着融合发展向深水区推进,一些行业性“痛点”日益凸显。有的媒体缺乏求新图变的紧迫感,融合成为“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的面子工程;有的媒体认识不清,传统采编部门与新媒体部门仍是“两张皮”,各自为政。

  正如有论者所言,推动媒体融合,融的是观念和思路,合的是内容和技术,做的是协调和互动,求的是再造和双赢。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不是机械的物理捆绑,而是要打破旧有的模式格局,打破固有的体制机制和思维定式,从而激活“1+1>2”的化学反应。这期间,媒体融合与资源整合如何齐头并进、发展增量与改造存量怎样一体布局、报道创新与流程创新能否同步推进、内容优势和技术支撑何以双轮驱动、融合发展与制度改革如何并行并重,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逐步破题。

  新形势下,面对传媒市场的加速变革以及传媒广告市场的持续下滑,只有用新技术改造我们的传播体系,方能实现浴火重生,方能更好地坚守主流舆论阵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H5、VR……昨天对传统媒体还很陌生的名词,转瞬间就可能成为主流媒体创新传播的手段。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夕,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的H5产品《穿越时光,这是我保家卫国的样子》“燃爆”移动互联网,上线不到10天,浏览次数突破10亿,超过1.55亿名网友参与,创下迄今为止单个H5产品访问量最高纪录。由于构建起以互联网新技术为支撑的多种推送平台,人民日报用户也成功地从200多万扩展至几个亿,影响力大大提升。我们正处在风云激荡的“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媒体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未来的传媒业,将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内容与技术深度融合的全新业态。放下包袱,放下迟疑,不断更新观念、改革创新,用新媒体来扩大延伸影响力,用新技术让传统报业增值,传统报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李忠/《人民日报》2017-12-14)


  党管数据是必然趋势

  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企业、政府的决策不断由经验驱动转换到数据驱动,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执政资源。正因此,党管数据将是必然趋势。管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幸福,服务于中华民族的复兴。

  第一,党管数据是管方向。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应该是党管数据的原则。新生事物首先要鼓励发展,管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因此,党管数据是管方向,而不是简单地控制数据。

  第二,党管数据是管规则。规范利用数据,需要界定基本的规则。比如,哪些数据具有私人性,哪些数据具有公共性,一定要定义清楚。比如,有的数据产生于平台但不属于平台。数字化时代,多元化的经济生态需要不同于以往的治理模式和规则,党管数据,是为了规范使用数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命题。

  第三,党管数据是管人才。作为重要的执政资源,对数据的监管、分发、使用等是关键的核心问题。因此,党要重视培养和吸纳各种优秀数据人才。

  在数据资源成为社会发展重要驱动力的时候,一方面,党管数据可以使政府掌握关键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依托国家机关依法行政,提高治理效率。在数字经济无处不在的时候,党管数据,不仅有助于数字经济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也会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

  可以预见的是,在“市场力量+行政力量”的合力之下,围绕数据展开经济和商业规划,媒体未来不缺机会。

  (摘编自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叶蓁蓁在第五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新视听创新峰会”上的演讲/微信公众号“传媒茶话会”2017-12-07)
 

  新闻会员订阅模式的三个关键点

  今年5月,纽约大学Studio 20programme and De Correspondent研究机构启动了一项为期一年的研究项目,名为“解密会员订阅模式”,该研究对超过100家新闻机构进行调查,向他们的会员和记者了解如何更好地建立内容订阅模式。项目负责人Emily Goligoski表示,想推出订阅服务和改进已有订阅模式的新闻媒体可以参考借鉴以下三个关键点。

  1.与用户共同设计订阅模式。倾听了解用户不只是去询问用户想要什么,还要与用户共同设计制定订阅模式。真正了解用户的关键在于打破传统的调研模式,与受众成为共同的合作伙伴,与他们共同设计订阅方案,通过合作努力使两方都从订阅方案中尽可能地获益。此外,还要在内部建立共同建言献策的企业文化,不是只让少数几个相关部门员工实施调研了解用户所想,而要让媒体机构的所有人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

  2.慎重制定订阅服务费用方案。新闻媒体应该仔细考虑订阅模式是以何种价格提供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服务,比如采取低价策略还是“用户决定价格”的模式。媒体机构应该花费更多精力在订阅费用策略上,而不只是模仿一些较为成功的媒体,要认真从订阅用户的角度考虑,这些内容和服务对于他们来说价值如何?制定好策略之后,还应该在接下来几年里不断回访用户:这样的定价是否合理?我们的收费合适或者不合适的原因是什么?

  3.用谦逊的态度建立良好互动关系。理解到会员制是建立在与用户的紧密沟通和内容分享上,那么新闻机构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与传统模式不同而更有活力的订阅模式。一些新闻机构尝试建立订阅付费模式之后发现不太能行得通,他们以谦逊的态度告诉用户,“我们的第一次尝试不是很成功”,希望得到用户的谅解,然后向用户有所承诺。这种做法和态度非常值得赞赏,向读者求助来获取建议和意见可能是一种示弱的表现,但这种做法从结果上来看其实会变成优势,可以使公众、用户和记者都在互动沟通的过程中获益。

  (张晓莉编译自journalism.co.uk/微信公众号“德外5号”2017-12-07)


  谁是报纸减版的“幕后推手”

  据了解,去年以来减版的8家报纸,有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省级党报《浙江日报》,科技日报社旗下的《科普时报》(原名《科技文摘报》)和江西日报社旗下的《信息日报》,以及《东南快报》《晶报》《信息日报》《楚天金报》(已休刊)4家都市报。这一轮减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以往相比,既有新形势带来的新挑战,又有影响纸媒发展的老问题。

  控制纸张成本是此轮报纸减版的直接原因。高企的新闻纸价格导致报纸成本大幅上升。这使得一些纸媒入不敷出,甚至出现“成本倒挂”,即报纸发行量越多、亏损就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报社不得不减少报纸的版面,以节省纸张开支。

  对于一些纸媒而言,经营亏损的另一个直接原因在于过低的报纸售价。现今,有的报纸发行价格偏低,发行需要依靠补贴,这就导致了一种进退维谷的局面:保持价格不变将会继续增加经营亏损,而提高价格可能导致发行量下降,不利于宣传工作的开展。因此,面对不断攀升的新闻纸价格,直接减少版面数量成为这些报纸的优先选择。

  减版是解决“版面注水”问题的有效方法。在采编力量有限的情况下,过多的版面数量会对供稿质量产生压力,这就容易导致“版面注水”问题。“版面注水”不仅有损报纸形象,也会增加采编压力。这种压力会导致关键版面、关键端口的供稿不足,进而造成更为恶劣的影响。在这种情形下,直接将多余的版面删减掉,无疑能够提高版面的整体质量。

  新媒体带来的竞争压力,促使报纸调整策略。从行业趋势来看,报纸已经度过黄金期,进入“夕阳期”。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一些纸媒不得不缩减版面甚至停办报纸。

  用户阅读习惯的改变是报纸减版的深层原因。客户端、门户网站以及社交媒体的高速发展,为用户提供了更为多元的信息获取途径。根据相关统计,截至2016年12月,微信拥有月活用户8.89亿,微博拥有月活用户3.13亿,手机客户端用户规模为5.9亿,大量的用户已开始利用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这种阅读习惯的改变,直接影响到了报纸的内容定位。用户对报纸的内容需求,也从简单的信息诉求逐渐变化为对权威性、解读性、系统性内容的需求。如果报纸无法根据这种趋势进行相应调整,优胜劣汰乃必然,减版成为情理中的事情。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煮酒话媒工作室夏康健/人民网传媒频道2017-12-08)


  副刊体现报纸文化自信

  一直以来,无论办报的人,还是读报的人,都有一种共识:文艺副刊是报纸文化品位的突出板块。但是,在传统媒体普遍需要以改革转型求生存求发展的今天,很多报纸的文艺副刊却成了“改革”对象,或裁减版面,或只留刊名实际上转为其他专刊,甚至还有的则干脆一撤了之。在这些办报者眼里,副刊好像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是累赘。

  其实,新媒体环境下副刊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内容之一。上海《新民晚报》文艺副刊《夜光杯》保持几十年不变的风格,成为这张报纸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在上海有句话叫“夜饭吃好,一张夜报”,说的就是对《新民晚报》的情感,而很多忠实粉丝级的报纸老读者,就是因为喜欢《夜光杯》才进一步关注了《新民晚报》。因此,现在的《新民晚报》仍保持天天两个版面的《夜光杯》,这可能在目前国内报纸中也是不多见的。这样的案例应该被复制,因为它有着普遍的意义,也有着很好的可操作性。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纸也都一如既往地保留着文艺副刊,《华西都市报》更开辟出“天天副刊,半壁江山”,每日与新闻版平分秋色。这些有影响力的报纸的成功经验证明,副刊绝不是报纸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与正刊地位同等、作用相当的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

  《夜光杯》《宽窄巷》等优秀副刊的成功经验也告诉我们,副刊题材不能纯粹是风花雪月,体裁也不仅限于随笔、杂文、散文、诗歌、小说几样“家常菜”,还可以经常性变换翻新。副刊必须体现新闻纸的属性,要与正刊互联互通互动,这样,整张报纸也就有了生气,才能满足更多读者需求,才会有一大批受众聚拢过来。因此,有眼光、有头脑、有胸怀的报人是不会缺失这份文化自信的。

  (茅震宇/《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11-29)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12月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