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8日 星期三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18年7月下)

2018-08-23 17:13:38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7月下   作者:

摘要:  媒体融合发展需深耕细分市场  通过对中央媒体、地方媒体及商业化媒体成功案例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基本上都代表着某个媒体

  媒体融合发展需深耕细分市场

  通过对中央媒体、地方媒体及商业化媒体成功案例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基本上都代表着某个媒体类别,并在用户心中成为该类别的标签。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始终是权威、全面、深度的代表,其中人民日报是官方纸质媒体的代表;新华社是通讯稿发布的代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是广播电视的代表。就地方媒体而言,澎湃新闻成为“专注时政与思想的媒体开放平台”的代表。在商业化媒体领域,“今日头条”是“计算机算法”的代表。

  深耕细分市场是后发者和小体量媒体的选择。近年来,一些现象级产品受到关注,例如在“今日头条”推出计算机算法推荐后,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唔哩”客户端针对90后、00后等年轻群体,推出以场景阅读为特色的泛阅读类资讯APP。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下属的“封面”客户端,避开与商业媒体比资金、比流量,立足于成都当地,深耕当地民生信息服务,填补了中央媒体新闻供给上的不足。作为一家县级新闻媒体,浙江安吉新闻集团虽没有大型媒体强大的采编能力,也没有大量的资金支持,但凭借县级媒体在政府公关、基础设施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致力于“智慧城市”建设,实现成功转型。

  当前,我国媒体市场充满了巨大机遇和无限可能,无论是对于全国性的大型媒体集团,还是对于地方性小媒体,只要通过开辟大类、细分市场,都有可能在这场融合大潮中大有作为。目前,全国性的媒体格局已初步形成,中央媒体、商业媒体分庭抗礼,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通过投资子产品、发展工作室、孵化自媒体等方式扩大影响、占据市场。党媒系统规模庞大、力量强大,如果能把握好这一机遇,准确定位、精准施策,占据自身最具优势的细分领域,就一定能打赢这场媒体行业的攻坚战。

  (黄福特/《人民论坛》2018-06-25)

  媒体数字化转型要回归质量

  传统媒体要走好脚下的转型之路,远不是一句“拥抱互联网”那么简单。“流量第一”的信条如今已陷入困境。前几年风光无限的BuzzFeed、Vice等一批互联网媒体,核心运营理念都是流量逻辑,打出的卖点是“赢得千禧一代”。但最初的喧嚣过后,乐观情绪迅速退去,大量风投也在陆续退出。以BuzzFeed为例,该网站估值一度高达15亿美元,去年11月却开始裁员,全年营收远不及预期。对此《大西洋月刊》指出,这些互联网媒体往往追踪“病毒式”趋势,从相似的题材中提取报道点,并通过优化搜索引擎来“最大化”点击量。“新闻的质量被牺牲了,其报道在本质上只是复制”,这样的评论,可谓戳中了新媒体发展的软肋。

  事实上,近年来聚合型平台的兴起,也给媒体数字化转型带来了明显挑战。在美国,以脸书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谷歌为代表的搜索平台、“苹果新闻”为代表的移动应用平台,正越来越多地掌握媒体消费出口,成为数字广告业务的最大赢家。从整个市场链条看,这些信息集合平台,往往拥有不对称的优势地位。平台掌握用户习惯,收割流量,却无需为内容制作负担成本。靠轻松的“内容搬运”,就能坐拥广告收入的大头,以至于有人将其比作“媒体历史上最大的套利行为”。

  同所有成功的创业一样,媒体数字化转型不能只靠“凑热闹”,而是要回归质量。比如,《纽约时报》的运营注意力,正转向付费数字订阅,而非基于流量的广告收入。其2017年的内部报告明确提出,“成功的定义不是页面点击量”。面对新媒体和聚合型平台的双重压力,只有避免提供同质化内容,树立多出力作的精品意识,才能在同免费内容的竞争中保持优势。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对“平庸”的忍耐值大大下降了。对于世界上很多正在探索媒介融合、数字化转型的媒体而言,仅靠吸纳新技术已不足以支撑其成功,将品牌形象、产品区分度、用户体验等做出自己的特色,不断争取优质铁杆受众以及更多以往观念中的“不可达人群”,或许才是赢得未来的关键。

  (胡泽曦/《人民日报》2018-07-09)

  新媒体应如何赋予算法价值观

  算法到底应不应该有价值观?对此,互联网大佬们经历了一个认知过程。犹记资讯类APP兴起之初,对于处处可见的低俗内容,他们曾极力撇清关系,理直气壮地以“算法没有价值观”自辩。然而,劣质内容“流毒”所导致的负面影响无比真实,随着监管加码动真碰硬,舆论诟病此起彼伏,曾经强硬的大佬们终于低下了头,承认“技术必须有价值观的引导”。如今,当问题进入集中爆发期,各个平台的认错态度一个比一个诚恳,但三番五次“被同一块石头绊倒”的现实说明:他们对“算法有价值观”的认知显然还不到位,至少对怎样将正确价值观融入产品还没有形成清晰路径。

  一家平台只要做着“一对多”的传播,就天然地具备了公共属性,就必须扛起引领价值的社会责任。内容产品,特别是提供海量UGC(用户生成内容)的平台如何体现主流价值观?新媒体平台不妨从传统媒体身上找找灵感。在这些新闻匠人的世界里,采访中讲究权威消息源、编辑中注重内容审核、校对检查要求有错必纠,每个环节都极尽谨慎、严格把关,每篇作品都力争真实客观、导向正确。比较起来,新媒体内容生产靠“众包”、内容分发靠算法,既缺少“总编辑”,也没有“把关人”。可以想见,不解决“人缺位”的问题,机器与算法注定是冰冷的,遑论在内容和推送中体现价值观了。近来不少新媒体平台都宣布要扩招员工,完善“人机结合”的审核模式。然而,相较于海量内容以及技术升级,这点投入仍显杯水车薪,尚不足以改变“算法大于内容”这种“源代码”的先天不足。

  如果说技术决定了一家新媒体的起跑速度,那么价值观则决定了它最终能跑多远。如何让价值观更好地融入机器算法,是风头正劲的新媒体行稳致远的“生死一问”。在可预见的未来,技术和算法会持续精进,期盼新媒体平台能够拿出同等的精力与智慧对待内容,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范荣/《北京日报》2018-07-06)

  人工智能、区块链与媒体大脑如何颠覆传媒业

  人工智能、区块链和媒体大脑将给传媒业带来颠覆式创新。传媒业需要基于这些技术的新的智能制造。这种制造是在数字资产重新配置基础上的生产关系的再造,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力前所未有的释放。整个传媒价值链都将可能被颠覆式改造。

  第一,传媒业创意链的改变。现有传媒业创意主要由传媒专业人员完成,最多是在个别领域可以由人机互动产生,如PGC(专业生产内容)+MGC(机器生产内容)等。而智慧媒体时代,创意的生成、完善、实现和转化将更多地依靠人(创作者)—机互动,乃至人(创作者)—机—人(用户)互动完成,真正实现了我所称的众创(crowd-creativity);创意的类别也会拓展,即借助人工智能等,创意更加垂直、细分,也更加在原来无法出现创意的领域和niche(利基市场)空间涌现;创意的知识产权保护将真正实现,媒体业是区块链领域很好的应用场景。在人—机—人之间的创意交换、互动与交易真正可以无缝实现。

  第二,传媒业生产链的改变。生产过程将非线性化和网络化,即所有生产要素可以网络化多点配置;生产方式完全协同化,在人—机—人的协同中完成产品,实现我所称的众产(crowd-production),区块链提供了这样的“网状协同”的技术条件,媒体大脑提供了非线性生产平台。

  第三,传媒业流通链的改变。区块链可以使交易、流通的原有中介渠道消失或重组,这种去中介化的特征使得传媒产品可以在任何时空与任何用户见面,并且都有记录;传媒产品和服务流通将出现新模式,如非线性的流通、垄断渠道和平台地位将更加式微,生产者、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智能合约使得产品和服务点对点之间的可信任传播变得可能,从而降低价值的流通成本,提高价值的效益与效果。

  第四,传媒业消费链的改变。不再是传播者主导媒体消费,而是我(用户)主导的,智能匹配的媒体消费,媒体消费主权改变了;场景化、智能化是传媒消费的基本形态,传媒业的各种媒体大脑,乃至用户自己生成的媒体大脑,相当于媒体助理,通过搜集、过滤、整合、优化、匹配、参与等生成用户所需的产品与服务、消费方式、消费场景,沉浸式、体验性消费将大量落地,从而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完全匹配。

  第五,传媒业业态的改变。区块链保障的知识产权,催生传媒业进入多业态商业模式,传媒业核心竞争力的IP实现全产业业态的开发与应用,可以实现经济学意义上的规模经济,更便于实现范围经济。随着技术的成熟,接下来几年我们将会看到很多基于区块链主链上的垂直应用的出现。传媒业全产业链、全业态、全市场布局发展成为可能。

  (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胡正荣/微信公众号“看传媒”2018-07-04)

  为文化自信注入时代内涵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支撑。文化自信必须有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和特有印记,这种文化标识和特有印记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体而言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数千年连绵不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创新之源。二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了当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政治理念,是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指向。伴随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口袋富起来”之后,精神享受成为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重要追求,由此,增强文化自信、丰富精神食粮,成为新时代的崭新课题。对文化产品而言,应秉持工匠精神,凸显中国风格、民族特色、现代气质,把不同类型的文化产品打造成为富有中国特色、满足群众多元生活需要的文化精品;对文化产业而言,应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不断以创意引导供给,做强文化产品优质内容,改造升级传统文化产业结构,激活现代文化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推动新的文化业态持续创新、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对文化服务而言,要进一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遵循精神文明建设规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新机制,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化和社会化运营新模式。

  增强国际话语权对于坚定文化自信至关重要。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之中,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功能与地位日益凸显,文化影响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广泛而深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增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更加注重国家形象塑造,充分研究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有效方式,通过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形成能与国际交流的对外话语体系,推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使中华文化在国家传播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让外国人听得到、看得到,更要听得懂、看得懂。

  (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郭加利 于钦明/《光明日报》2018-07-12)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7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