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19年7月上)

2019-07-04 09:58:44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7月上   作者:

摘要:  热点事件中网络新兴媒介声量逐步提高  日前,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发布《新媒体蓝皮书》,对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共计637件

  热点事件中网络新兴媒介声量逐步提高

  日前,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发布《新媒体蓝皮书》,对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共计637件热点事件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网络热点事件中互联网用户和舆论场结构出现新变化。

  统计显示,从热点事件发生的地区来看,华东地区依然是焦点区域,事件多发且易被全网关注。华北地区热点事件主要集中在北京,但同2017年相比,占比有所下降。西部地区中,四川、陕西等省份热点事件数量排在前列,且舆情热度有升高的趋势。从媒介分布来看,网络、App、微信占据新闻主要来源,其中政府官方网站主要承担着政策类信息的发布,新华社以及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环球网等新闻网站扮演着重要角色。

  报告称,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微博、微信、客户端、短视频等不同媒体平台传播力量形成圈层化深化的趋势。随着移动App的影响力扩大,“广场式”微博、“包厢式”微信、“瀑布式”短视频,受强社交关系的影响,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从话题类型来看,统计显示,2018年舆情热点更多围绕经济社会民生、自身安全、切身利益等话题展开。社会安全领域,舆论关系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更是占据多数。报告划分出68种人群身份标签,以此来分析事件所涉及的群体特征。从网民画像来看,学生、游客、教师等群体多受舆论瞩目。

  报告称,无论是长春长生疫苗事件、拼多多引发的有关“消费分级”的讨论,以及社会热点引发的集体焦虑与反思的并存,都有中等收入群体话题特征。特别是涉及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教育公平、阶层流动等时,易形成热点话题。

  此外,报告提到,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因自媒体爆料而引发的舆情事件比例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如鸿茅药酒事件、长春长生疫苗造假事件、出租房甲醛超标及隐藏摄像头事件、五星酒店卫生问题、权健涉传销事件等,都源自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和客户端等社交媒体爆料,引发全国舆论关注。

  报告称,在自媒体爆料类舆情中,往往因事实调查是否属实出现不同走向,爆料属实则有助于问题的查处解决,而一些自媒体因利益驱使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的行为则受到严肃追责。

  (阚枫/中新网客户端2019-06-25)

  以电视分屏实现融合构建平台

  电视节目经历了时分制——即以时间分类,频分制——即以频道分类。下一步可以探索“屏分制”——即通过屏幕分屏分类电视内容,既发挥电视大屏“大”的优势,又实现了两屏或多屏的共时融合呈现。

  “屏分制”具有收视基础:当前越来越多的用户习惯于边看电视边玩手机,“一心二用”“一心多用”已经成为收视新趋势;互联网视频网站“弹幕”“评论”等功能已经发展成熟,用户在同一屏上边看视频边交流的场景正在普及,且广受年轻用户的喜爱。

  “屏分制”具有技术条件。媒体融合发展、三网融合、有线电视网络“全国一网”整合及其网络IP化改造和IPv6演进、终端智能化升级等,再加上大数据、新算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这都为实现这种新的传播体制提供了政治的、政策的、技术的、网络的、平台的、终端的和用户管理的可能性。

  “屏分”的目的是要以分屏实现融合构建平台。“屏分”增加的屏不但要用来做媒体融合、融社交类媒体等,还要给用户在电视大屏上开辟一片可交流、可表达、可自定义的区域,把大屏的一定控制权让给用户。基于这一理念,我们打造了“融合电视”产品和平台,即把电视大屏动态地划分为横屏和竖屏,通过分屏将DVB业务、OTT视频、短视频和社交应用等融合在一个电视大屏上,提供全媒体服务。

  如此一来,电视有了新看法:横屏提供直播和点播收视,竖屏提供短视频和社交类应用等,其显示的内容来源于两个独立的内容后台,用户自主选择同屏显示或各自全屏显示。两路视频同时解码,两路音频分别输出,共屏分路,互不干扰。

  视频也有了新玩法:让用户参与视频制作,手机端制作上传,电视端分享展示;引入社交类媒体广参与、强表达、多样化的生态,辅以智能算法和安全管理机制,让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能够更加自在地分享视频。

  大屏有了新社交:构建家庭与家庭间的互联网和视联网,增强家庭场景下的电视大屏社交功能,提供家庭密聊、亲友分享、一键客服等多种服务。

  5G有了新探索:面向5G,深入探索广电5G新服务,在全无线连接场景下,优化大、小屏的融合服务体验,特别是要着力手机与遥控器、机顶盒的融合乃至替代,实现手机就是机顶盒,手机就是遥控器。

  (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景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06-19)

  5G或将重塑媒体行业

  5G时代人类将进入一个把移动互联、智能感应、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整合起来的万物皆媒时代,可能会对以下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重新定义媒体:媒体之所以成为媒体,其核心价值在于它是否能够承载和传播信息。当5G技术赋予越来越多的东西以媒体属性之后,万物互联语境下的所有节点便都成了媒体,甚至包括汽车、冰箱、手表、桌面、墙壁、玻璃……

  重新定义内容:5G技术下的泛连接、大规模、高速度、低延时等特征赋予了我们将任何现实场景中的信息上传为媒介内容的可能性。娱乐没有圈、电视没有台、互联没有网,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台、一个圈和一个网,每个人都可以高效地生产内容、加工内容和传播内容。

  重新塑造新闻:今天新闻信息的角度还不够多元、维度还不够丰富,尽管我们已经能够随时点击收看一部分新闻现场的直播,但大多数的新闻仍然停留在一段文字、一张图片或一则视频的初级层次。传感器新闻、虚拟现实新闻、数据新闻等技术在5G时代的应用,会带给用户亲临新闻现场般的全方位无死角的体验。

  重新塑造视频:5G时代,视频将会是真正的流量入口。直播是一种视频、导航是一种视频、社交是一种视频、娱乐是一种视频,甚至连普通用户的生活都将更大程度地视频化。对于用户而言,屏幕的最大价值就是获取信息;对于信息而言,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就是视频。今天的影像是二维视频,即将借助5G技术爆发的虚拟现实内容则是三维甚至更高维度的视频。事实上,视频本身无所谓长中短,关键在于它是否与用户所处的特定场景相匹配。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传播研究所主任刘庆振/微信公众号“德外5号”2019-06-20)

  “发声”已不是媒体专利,媒介素养课程应向全社会开放

  在美国普利策新闻奖颁布2019年奖项前夕,其官网发布了一篇题为《为什么人们已经不再相信媒体?》的文章,文中援引美国盖洛普咨询公司一项延续46年的调查,称在人人可以第一时间上传现场视频、发表自己言论的“透明”时代,民众对媒体的信任度却在下滑。美国民众对媒体信任感从上世纪70年代的72%下降到2017年的45%。

  除了美国大选等特定因素外,调查指出,这一趋势也与近年来大众媒体的爆炸式增长,博客、社交媒体的盛行有关。当过多表达态度和观点的文章、视频等肆虐网络时,人们会担心媒体不再遵循原先严格的报道标准。

  这种现象在国内也并不罕见。“北大学子涉嫌弑母案”的犯罪嫌疑人被抓后,这起案件再度被热议,还充斥着无端猜测,例如母子乱伦、父亲出轨等。前段时间,上海一名17岁的少年从大桥上一跃而下的视频,更是未被打上马赛克,在网上疯转,甚至还有公众号文章有模有样地描述事发前车中母子对话的细节。这些报道在伤害被害人的同时,也以混淆视听的方式侵蚀着媒体的公信力。

  1987年,一位社会学者杰克·卡茨(Jack Katz)发表论文《什么让罪案成为新闻》指出,人们关注此类报道,主要是为了追求安全、规避风险。但是上述事件表明,“发声”一旦被滥用,只会带来适得其反的后果。

  最极端的案例是恐怖分子对社交网络的利用。今年3月份新西兰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造成50人死亡,凶手用头盔摄像头直播了屠杀过程。在枪击案发生的后一天,社交网络Facebook称已阻止了120万次上传该视频的尝试,但即便拥有先进的人工识别技术,它依然挡不住另外30万个视频剪辑的狂轰滥炸——这些视频被屏幕前的看客重新剪辑、包装、上传,直到上线后才被识别删除。2014年9月,“伊斯兰国”(ISIS)在网上发布的两名美国记者被斩首视频,也曾在社交网络疯狂传播。

  《卫报》的一位编辑无奈地表示,当年9·11事件发生后,许多电视和报纸媒体选择放弃报道受害者从五角大楼坠落的视频和画面。但是“似乎没有人在2019年做出这些决定,人们拿起智能手机,可以迅速地上传和观看图像和视频”。

  放弃部分不适合报道或无法核实的信息,是一种基于新闻专业性的选择。制造新西兰清真寺恐袭的凶手还主动发布了一篇具有煽动性的宣言书,《纽约时报》最初指派两名记者来研究这份宣言书。但在仔细阅读这些材料后,记者意识到这是凶手主动设置陷阱,让媒体通过报道帮其宣传思想。最后,他们选择放弃。

  如今,在许多国家的中小学,“媒介素养”已成为一门课程。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可以分析真假难辨的报道,分辨观点和信息,并进行理性思考。在香港,有一个新闻博览馆。展览除了展示各类新闻事件外,还让新闻工作者从幕后角度讲述一则新闻是如何突破、选择角度和报道的。希望新媒体时代的公众能在自己的撰写上更加谨慎。

  (江山/《中国青年报》2019-05-08)

  传媒教育需重视与业界观点的碰撞、融合

  目前国内大多传媒类院校在尝试学生实践的过程中颇下功夫。比如通过课堂形式的创新,可以使学生对于理论的认识更为深刻,开发课堂教学模式多样性的同时,也促使着学生创造力和适应力的提升。具体像“翻转课堂”的尝试,通过教师对于课程的把控安排日程,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创作和实践空间,最终又回到课堂中来。这样的“翻转课堂”对于教学内容的深入和及时解决学生实践难题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也让我们看到更多对于课堂议程设置创新的价值。

  与此同时,课堂教学也需重视与业界观点的碰撞、融合。格拉斯哥大学媒介研究小组常常组织学生进入《金融时报》、电视台等传媒机构进行交流、实习或采访,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媒介与传播系的学生在媒介产品制作课程的期末汇报中会有来自英国广播公司等业界的专家参加和点评。高校课堂教学与业界专家需要紧密联动起来,将业界最新最热的观点和技术引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并将课堂延伸至业界事件当中,促使双方碰撞出更多的火花,毕竟,处处皆可开发且能成为学习的“课堂”。

  (付莎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06-12)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7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