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20年7月上)

2020-07-13 16:49:53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7月上   作者:

摘要:  报业+广电,媒体整合是否一刀切  今年5月10日,广东汕头融媒集团正式挂牌成立,整合汕头经济特区报社和汕头市广播电视台,报业+广电

  报业+广电,媒体整合是否“一刀切”

  今年5月10日,广东汕头融媒集团正式挂牌成立,整合汕头经济特区报社和汕头市广播电视台,“报业+广电”模式再次引发新闻界广泛关注。近年来,各地“报业+广电”模式探索推进。2016年4月,宁夏原银川日报社、银川市广播电视台整合为银川市新闻传媒集团;2019年8月,浙江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绍兴传媒集团正式挂牌,成为全省首家报业和广电融合改革的市级媒体。

  关于媒体整合,目前总体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如何有效整合并实现融合发展,尚需进一步观察与研究。要真正实现整合目标,做到“1+1>2”,必须回答好为什么整合、整合之后做什么,以及融合发展怎么做三个问题。

  1.为什么整合——适应媒体变革,促进深度融合,巩固壮大主流舆论

  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媒体融合发展和建设全媒体高度重视,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特别是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围绕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从战略到策略,从目标、方向到路径、方法,都作了系统阐述,是指导媒体融合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必须把媒体整合放到媒体融合的大背景、大趋势中去认识和把握,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方针,密切联系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媒体融合的实际,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围绕目标任务做好顶层设计并积极付诸实施,以整合促融合,不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

  2.整合之后做什么——优化老媒体,发力新媒体,推动媒体深度融合

  几家新闻单位或媒体合而为一,不是为合而合,也不是在原有的媒体格局中修修补补,而应以整合为契机,认准方向和目标,大力发展新媒体,尤其是移动新媒体。整合需要讲究策略,可以稳定存量、做大增量,举全集团(中心)之力,建设一个无愧新时代、面向未来,具有强大影响力和高黏合度的新媒体。对原有传统媒体,包括日报晚报、广播频率、电视频道等,则着眼于优化提升,促进其优质内容通过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

  3.融合发展怎么做——坚持内容为王,坚持移动优先,形成全媒体传播格局

  “内容为王”不多说,就是坚守媒体本位,坚守新闻理想,以正面宣传引领主流舆论。

  这里重点说说“移动优先”。整合是为了更好地融合,而媒体融合的主要方向和出口又在哪里?就在移动互联网,就在手机。移动优先,不妨“发力一端”。要整合各方资源,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打造一个统一的、平台化的手机客户端。这个客户端首先是新闻客户端,同时也可以是复合政务及各类服务的“一站式”客户端。在这方面,地方媒体尤其是市、县融媒体中心,因为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具有深耕本地的独特优势,完全有条件做到“一端在手,应有尽有”,进而推动形成全媒体传播格局,促进整合效应的最大化。

  (中国记协常务理事、新媒体专委会委员,浙江省新媒体专委会主任委员陈建华/中国记协网2020-06-19)

  流媒体行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疫情防控期间,通过流媒体观看视频成为许多人居家生活的一部分,流媒体使用量出现惊人增长。据美国在线视频数据公司Conviva最新报告,一季度全球流媒体观看总量同比增长57%,其中欧洲增速最快,增幅达70%,美洲增长57%,亚洲和非洲收视率分别增长30%和25%。

  流媒体行业逆势而上,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有分析预测,消费者在流媒体使用习惯上的改变将在疫情结束后延续,使得该行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受益。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经济不确定性的潜在影响,整个行业也面临不少挑战。

  首先,海量观看带来数据流量快速增加,对网络速度和视频压缩技术是一大考验。在欧洲,各大流媒体平台在欧盟要求下已停止自动播放高清视频,以防止当地网络在前所未有的使用压力下崩溃。一些用户对此表示不满,认为这一行为降低了其所购买服务的质量。在5G时代为用户提供更流畅的视听体验,解决部分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用户使用需求之间的矛盾,需要流媒体行业在视频压缩技术上进行更多创新,提高效率和降低带宽消耗,确保网络供应商保持高效连接。

  其次,疫情使“边拍边播”的线下影视剧模式无法运转。内容的生产和制作是流媒体平台的生命线,当未来各平台“库存”告急之时,可能会陷入新内容断档的窘境。为此,一些流媒体平台开始探索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包括与电影行业开展合作,如迪士尼选择在其流媒体平台上线原本计划登陆院线的电影。

  最后,各大影视传媒公司纷纷试水流媒体,使得行业空间逐渐饱和,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这倒逼平台创新服务方式,实行差异化战略。由英国广播公司和独立电视台联合成立的流媒体平台BritBox另辟蹊径,在细分市场上聚焦45岁及以上的中老年群体。该平台为这部分观众提供了根据《简?爱》《荒凉山庄》等小说改编的剧集,以增加用户黏性。法国流媒体平台Dailymotion则瞄准中东和北非市场,与当地视频内容提供商合作,为该地区用户提供新闻、体育、音乐和娱乐等领域的优质视频。

  把握疫情防控期间高峰流量和利好政策,流媒体平台积极布局谋划,加强与传统行业的合作,拓展业务范畴,进一步完善数字产业生态链,将推动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

  (白紫微/《人民日报》2020-06-24)

  疫情期间纸媒停刊的启示

  在疫情突如其来的冲击下,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秩序纷纷转轨,也给传媒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新闻传播媒体做出了积极突围和应对,疫情期间多家纸媒暂时停刊,反而迎来了旗下移动平台两微一端的爆发式增长。

  这一现象说明报纸或许会消失,而新闻永不会消失。对信息的渴求是现代社会人们自然的本能,技术改变的是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以及信息源的扩展。疫情期间,新闻媒体进入移动平台受到追捧,这与特殊时期受众对权威信息的渴求有关。受众接受信息的心理有一个变化过程:纸媒时代信息是匮乏的,人们渴求信息,对各路消息来者不疑。互联网、移动媒体出现后,信息爆炸且呈碎片化,假新闻、谣言满天飞,人们被海量低品质信息淹没,受众感到迷茫。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人们格外渴求关乎生命安全的权威信息,新闻媒体凭借其权威性在此时集中火力攻占网络平台,是恰逢其时。

  纸媒适时停刊的实践经验提示我们,网络海量信息的爆炸,催生出对权威性、真实性信息的高需求。网络不缺新闻,缺的是高品质新闻。这涉及如何把纷繁无序的信息整合在一起,把看似无关的、碎片化的、杂乱的信息用主线串联起来,挖掘出内在丰富的关联和意涵,赋予信息以意义和价值;怎样既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又保证新闻的可读性。新闻媒体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在提供此类可靠的解读性信息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过去纸媒时代,内容几乎免费,报纸亏本卖,靠渠道卖广告赚钱。现在转战互联网平台,机构媒体的传统渠道优势尽失,转而靠流量挣钱,靠什么吸引流量?靠内容,移动互联网时代是真正的内容为王的时代。

  此外,疫情防控期间类似《钱江晚报》等暂时停刊的新闻媒体在网络平台中更被受众接受且信任,还与受众对此类机构媒体象征符号的内隐情感有关。受众对新闻媒体的内隐情感不是基于某一次报道,而是与新闻媒体长期报道透露出的价值观形成的符号象征和符号意义有关。疫情防控期间《钱江晚报》两微一端的爆发式增长,与该机构媒体长期提供的符号意义真实、态度客观公正、可信度高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受众对新闻媒体的显性态度可通过自我报告显现,相对容易被测量,但是受众的内隐态度处于潜意识中难以被测量,是个一向被忽略的维度。

  由此可见,要科学认识“纸”与“报”之间的关系,新闻媒体的移动化转型可以从两个方向上发力:

  首先,新闻媒体要从披露发生了什么转向剖析意味着什么,怎么发生的,以及为什么发生。移动互联网逻辑和传统纸媒逻辑最大的区别之一,是对新闻消息的诉求点发生了变化。时效性是纸媒时代最主要的比拼点,而在移动网络逻辑中,机构媒体和自媒体比拼的优势应该是对海量混沌信息的整合和高品质的解读。

  其次,新闻媒体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在产品形态和语言表述上发生了转变。纸媒的语言是庄重的、严谨的,讲究逻辑性和可读性、文学性,“文字本身就是庄重表达”。移动平台的文字更通俗化、轻松化、戏谑化,篇幅短小,这不仅与不同端点读者群体的受教育水平有关,也与读者在使用不同端点时的情境环境和心理需求有关。但从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网络新闻消费形态存在着两种逆向需求趋势:一端是渴求解读性整合性新闻,一端是追求轻松娱乐化新闻。当然,我们可以觉察到这两点之间存在一种矛盾,即既要满足高品质的整合性解读性信息需求,还要满足移动阅读的轻松化娱乐化的阅读取向。《钱江晚报》给出了她的答案,“有用,有趣,有温度”。

  (夏德元 王晓虹/微信公众号“传媒评论”2020-06-01)

  警惕鸡汤化“伪新闻”

  近日,一则“鄂牌车主染新冠肺炎去世”的短视频热传网络,布满灰尘的车身,配以煽动性文案,引得不少网友感慨。但很快该“新闻”即被证实系故意编造,警方也已介入处理。

  明面上打着“正能量”的旗号,看似传递着“斯人已逝,生者长思”的道理,本质却是胡编乱造、“看图说话”,消解社会善意,撩拨舆论信息。揆诸眼下的互联网,这种鸡汤化的“伪新闻”很多,“吸睛”套路也不新鲜:以热点或大事件为由头,围绕生命、亲情等主题大加渲染,哗众取宠,直击泪点。这样的图片或视频,往往因其真假掺杂、煽情到位,更具迷惑性。

  “伪新闻”集中出炉,“炒冷饭”总能奏效,不能不让人思考:碎片化阅读时代,究竟何为真相。一方面,诉诸情感的内容善于“攻心”,具有强大的流量效应;另一方面,碎片化传播之下的庞杂信息,给添油加醋留足了发挥空间,二者交织,也让此类“鸡汤生意”愈发成为某种一本万利的存在。只不过,当情绪渲染取代理性判断,信息真假变得不再重要,抱持看客心态的“吃瓜群众”越来越多,舆论生态的公信力也就岌岌可危了。

  鸡汤化“伪新闻”是一记警钟,提醒我们越是碎片化传播,越要警惕“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公众应当努力提升媒介素养和法治意识,无论是发帖还是看帖,保持好奇与热心的同时更需坚持清醒和理性,独立思考,自觉抵制谣言。媒体传播平台也要主动出击,严格监管,做好内容甄别,切勿放任自流。而对于那些频踩红线者,则要严格依法惩戒提高其造谣成本,瞎话不好编了,“毒苗”自然难以生长。

  (曹文潇/《北京日报》2020-06-24)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7月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