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1日 星期一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21年12月上)

2021-12-14 17:28:35

来源:青年记者2021年12月上   作者:

摘要:  我们应当建立什么样的算法伦理  算法推送的最大特点是针对不同的用户,投送他们爱看的内容,让人一看就停不下来,大大增加了用户对Ap

  我们应当建立什么样的算法伦理

  算法推送的最大特点是针对不同的用户,投送他们爱看的内容,让人“一看就停不下来”,大大增加了用户对App的依赖。算法推送会不会导致“信息茧房”?目前学界对此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从常识来看,算法推送确实在改变着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单一类信息长时间的不停轰炸,有可能让受众的认知产生偏差。尤其是青少年,受单一类型信息的持续影响,很容易“坐井观天”,看问题的角度也会失去全面性。有学者提出,长时间的算法推送,有可能导致信息偏食的情况。我们都知道,人是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来认识世界的。对涉世未深的青年而言,直接经验是非常有限的,来自外界的间接经验十分重要。在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别人讲什么、怎么讲,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受众的认知。某些智能媒体平台通过对用户的了解,准确投放相对应的信息,包括特定的内容、特定的观点、特定的体裁。用户遇到的资讯不是“应该知道的”,而是“喜欢的”。如此一来,有的用户受到了平台的蛊惑,增加了对平台的忠诚度,也会被塑造得更加偏执。

  偏执用户,是算法推送塑造出来的一个群体。近年来,我们发现,在世界范围内的很多国家,互联网发展日趋“极化”,多个群体互相抱团,并会与其他群体产生一定的矛盾冲突。在公共议题上,民众产生共识的机会似乎越来越小,分歧似乎越来越大,和解的希望变得渺茫。之所以出现这种“极化”现象,智能媒体的算法推送恐怕难辞其咎。由于用户在网络世界中被算法“宠坏”,他们分别活在不同的“信息茧房”里,因此看待事物的角度截然不同。缺乏不同视角的认知,导致了他们的偏执。不同的偏执用户之间,又会出现观念上的争拗,从而形成“网络极化”现象。在当下,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产生网络治理困境的原因之一,很有可能来自用户的日常惯习。

  算法是新生事物,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冲击和影响。对于算法,我们不能简单地全面否定,而是要对它适度加以限制。因此,算法伦理的研究就变得很有必要。算法需要在伦理的框架中发挥作用,加强其正面意义,限制其负面影响。在这一领域,我们可以讨论的议题有很多。如,算法的使用是否需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批,算法的公式是不是一旦确定就不再调整,用户能不能取消算法的限制,什么样的内容应该得到算法的重点推送,等等。如果人工智能的“小聪明”可以用在更加积极的方面,比如弘扬主旋律、正能量,那对于我们的媒体格局建设将大有裨益。它能充分地发挥“涵化”作用,令算法推送的正面效果得到发挥。因此,建立正面导向的算法伦理就非常具有时代意义。

  总的说来,算法只是一种工具,可以用于传播正能量,也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完善算法伦理的相关制度建设,督促企业对算法进行有效管理势在必行。平台不能只是简单地“投其所好”诱导用户,不能让它成为人性弱点的主宰。同时,我们还应该积极地理解算法、驾驭算法,使它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立明/《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1-30)

  网络媒体如何增强主流价值影响力

  新华网董事长、总裁刘健:

  全媒体时代,网络传播迅猛变革,要求我们加快探索新路径、构建新范式,把坚守人民情怀、践行群众路线作为永恒的价值底色,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努力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

  第一,价值附载于优质内容之上,我们要贴近需求,着力生产网民喜爱的内容。内容创新是服务群众、赢得群众的根本。做好网上宣传,必须着力构建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特别是要增强讲故事的能力,运用全媒体方式、大众化语言、艺术化形式,提升内容的吸引力、感召力、说服力。

  第二,价值塑造于传播互动之中,我们要延伸触角,切实加强与网民的密切联系。人在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里,我们的传播触角、覆盖半径就要延伸到哪里。媒体必须构建立体多维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强化与广大网民的紧密连接。

  第三,价值因同心同行而放大,我们要激活源头,广泛聚集正能量生产的强大力量。正能量的源头活水和生机活力从何而来?就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因此,主流媒体应当秉持开放理念,汇聚广泛力量参与到新闻信息生产传播之中。

  应急管理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

  首先,让权威信息直抵真相。网上信息海量混杂,特别是灾害事故发生后,各种消息瞬间齐聚,公众无法辨别真伪。政府部门必须第一时间公布权威消息,动态发布救援进展,及时公开调查结果;网络媒体亦应认真核实消息来源,压缩虚假消息和谣言的生存空间。

  其次,让网络精品引领主流。网上内容生产有高原,也还需要有更多高峰。在应急响应期间,政府的调度指挥、临场决策,救援队伍的赴汤蹈火,群众的相互依存、自救互救,是制度优越性的彰显,是主流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人性的光辉和对生命的礼赞。应急管理部希望与各大媒体平台合作,联合打造具有信息含量、情感质量、价值重量的新媒体产品。

  再次,让理性观点凝聚共识。互联网是观点的集散地,思想在这里碰撞,价值在这里比拼,在重大灾害和复杂灾情面前,各种观点在网上激烈碰撞。我们期待与各大媒体平台携手努力,倡导科学精神,呼唤理性表达。多一些科学分析、专业解读,少一些跟风起哄、情绪宣泄;多一些人文情怀、人间大爱,少一些贩卖悲情、消费灾难。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丁伟:

  第一,用户是互联网内容生产的思维原点。回应并满足用户的多维需求,可以从信息、情感、价值三个维度出发。传递信息,就是要真材实料;传递情感,就是要真情实感;表达观点,就是要真知灼见。

  第二,有互动才有传播。社交媒体时代,信息在到达用户之时,真正的传播才刚刚开始。每一个“点赞”和“拍砖”,都是反馈;每一个转发和跟帖,都是态度。所以,好的产品一定是“留白”的,这个“白”就是要留给用户。

  第三,努力年轻态,和年轻人玩到一块。会玩,一方面体现为创新、创意,表达新、形式新,带给用户不一样的体验;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对年轻人行为特征、互动心理的敏锐感知。

  第四,为装满“内容套路”的脑子装上技术思维的“代码”。技术驱动着媒体演进,为我们的内容创新提供支撑,也为我们的创意抵达用户提供桥梁。很多时候,一些爆款产品的实质就是“创意+技术”。

  第五,开放合作,善借外力,以互补实现共赢。传播主体日趋多元,内容生态不断丰富,好产品对技术实力、平台流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开放合作、善借外力,爆款产品才能源源不断,传播效果才能达到最大最优。

  第六,拓展场景,做好关系传播。面对“万众皆媒、万物皆媒”,屏屏可传播、处处皆入口的新形势,媒体必须从渠道传播转向场景传播,从单纯发布资讯转为提供集多种消费场景于一体的综合服务。

  (微信公众号“网络传播杂志”/2021-11-25)

  互联网广告或将迎来重大变化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就新起草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拟规定,互联网广告需确保一键关闭,禁止需要倒计时结束才能关闭;以竞价排名、经验分享、消费测评等形式推销商品、服务的,应当显著标明“广告”;内容构成商业广告的,相关直播间运营者、直播营销人员应当履行互联网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或者广告代言人的责任和义务。31条新规发布,预示着互联网广告或将迎来重大变化,有关企业的商业模式可能需要随之调整。

  平台凭借技术优势,设置种种对自己有利的条款,而消费者被迫处于相对劣势,自主选择权渐渐被无形压缩。新起草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要通过法规对处于强势或可能越界使用的技术手段加以规范,把更多的主动选择权交还给消费者,值得期待。

  互联网广告是合理的存在。毕竟网站购买版权、自制节目、日常运营投入巨大,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广告收入,其商业模式将难以为继,这本无可厚非。但现实中不可否认的是,部分企业在广告形式翻新上花的心思多,而在提升会员服务质量上下的功夫少。某些音视频网站的会员福利已经简化为“少看广告”和“VIP观影特权”;某些以竞价排名、达人分享、专业测评为主要商业模式的网站,沉湎于流量变现的“钱景”之中,引发不少用户吐槽,伤害自身社区氛围。

  近几年,有的广告主瞄准消费者上网绕不开互联网广告的现实,要么生硬推介,要么强行植入,一些缺少创意和打磨的广告令人生厌。按理说,广告主与消费者本应是供给与需求“双向奔赴”、相向而行,如果搞成强按牛头硬喝水,你情我不愿,不仅浪费广告费,还与初衷相背离,实在得不偿失。广告主亦需优化内容创意、提升传播品质。

  此时推出相应新规,或许会成为促使相关平台、企业运营从粗放转向集约的一种外力和契机。要激励更多平台、企业把更多精力放在产品创新、优化会员运营和增强会员黏性上,互联网广告也可以变得更亲民、更可爱,实现双赢。

  (若瑜/《经济日报》2021-12-01)

  舆情事件引导处置中要“追根溯源”

  面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不断发酵,舆情处置并非简单地平息舆论,如今不断发酵的网络舆情实际往往源于线下,所以需要从线下找寻问题的根源所在,从而提升舆情引导处置的针对性和效率。其意义在于:

  能够帮助有关部门找到问题的源头,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置。追根溯源的目的是打破时间、空间等各方面的局限,朝着查询本质问题的目标迈进,有助于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举措,提升舆情引导处置的效果。

  有助于发现各环节出现的问题,做好查缺补漏工作。追根溯源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本质问题,也要注意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漏洞和缺点,就像排水系统,查找水量小问题的源头时,既要找到源头是否水量过小,也要检查排水管道是否存在漏水、堵塞等问题,这样才能从全流程解决问题。也只有追根溯源,才能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追根溯源是理念的转变,更是舆情引导处置能力的提升。舆情引导处置的一个误区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样容易造成舆情隐患被短暂隐藏起来,但当相似的事情被曝光或涉事主体再次发生舆情时,隐患被再次挖掘的可能性较大。基于该特点,追根溯源能够更好地弥补这些不足,实现治标更能治本。因此,追根溯源不仅是舆情理念的升级,也是舆情应对能力提升的表现。

  (吴汉华/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2021-11-09)

来源:青年记者2021年12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