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21年12月下)

2021-12-24 15:24:57

来源:青年记者2021年12月下   作者:

摘要:  网络媒体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强国建设,带领我们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

  网络媒体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强国建设,带领我们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发展之路,为世界互联网发展创造了中国经验、作出了中国贡献。对网络媒体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新路径,有几点思考与大家分享。

  1.全媒体时代国际舆论的交流交锋更加突出,全球媒体格局正在快速调整、激烈演变之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全力提升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在“两个大局”深刻演变的大背景下,在这个万物智联的时代,媒体已越来越成为舆论生态的构建者、引领者。今天,中国媒体有责任有义务奋力提升在国际舆论场的权威性、影响力,破除西方媒体长期形成的“话语霸权”“有色眼镜”,推动形成客观公正、积极健康的全球舆论生态,再也不能让政治私利、种族歧视、意识形态偏见“带偏”了舆论、误导了人们。今年以来,针对彭博社发布虚假“全球抗疫排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充分发挥44种语言、100多名海外网红、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传播平台的优势,在海外组织三轮抗击疫情“全球网民民意调查问卷”,并发布一系列“溯源美国”的重磅报道评论,澄清真相、明辨是非,得到了国际有识之士的广泛支持,也有力扭转了溯源调查的国际舆论走向。在近期阿富汗局势报道中,总台抢独家、保首发,抢占话语权、定义权,发回的大批全球独家视频新闻成为全球媒体主要信源,总台CGTN话筒成为塔利班在美军撤离后的首场新闻发布会台上唯一的媒体话筒,并持续披露美军滥杀无辜的真相,向全世界传递客观真实的一手信息,彻底打破了以往对国际突发事件中国媒体只能充当“二传手”的尴尬。

  2.全媒体时代极大丰富了媒体产品、传播内容和用户体验,广大受众对高质量精品内容的需求更为迫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着力提升内容生产力,加快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等新技术工具的广泛应用,在带来“信息爆炸”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推送的个性化、圈层化,“信息茧房”形成的问题十分明显。破解这一难题,唯有创新。总台组建3年多来,我们坚持把创新作为工作的主基调主旋律。去年以来,我们持续打造《敢教日月换新天》《摆脱贫困》《典籍里的中国》《美术经典中的党史》《故事里的中国》《跨过鸭绿江》《大决战》等一大批总台出品的原创精品;创新推出“主播说联播”“云直播”“云招聘”“央young之夏”等一大批“爆款”产品,奋力推动“技术+艺术+思想”的融合传播,让主旋律作品“破茧”“出圈”,实现传播力影响力的最大化,实现了“两个效益”的大丰收。

  3.全媒体时代科技迭代升级、裂变式发展,一切皆有可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正全力提升科技驱动力,加快向“5G+4K/8K+AI”战略格局转变。在这个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总台以“大象也要学会跳街舞”的精神风貌守正创新、拥抱变革。我们打造首个国家级“5G新媒体平台”,建设我国首个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国家重点实验室,今年以来成功实现全球首次通过8K电视频道进行重大活动直播,成功实现全球首次对奥运会进行全4K信号制作直播。

  (慎海雄/央视新闻客户端2021-11-27)

  智能媒体最终要回归媒体本身的价值

  什么是智媒体?有观点认为,智媒体是指人工智能技术重构新闻信息生产与传播全流程的媒体。还有的观点认为,所谓的智媒体,就是立足于共享经济,充分发挥个人的认知盈余,基于移动、互联、大数据、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新技术,自强化的生态系统,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实现信息和用户需求智能匹配的媒体形态。对以上观点提炼一下,“智能技术、全流程、信息与用户匹配”是解释智媒体的关键词。现在的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组合创新的阶段,这个阶段要求全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以及所有相关环节的所有要素进行不断的重组和连接,来形成新的价值。所有的要素,都会因为片断性的、阶段性的技术更新,智能化更新,带来更高的效率,走向更新的发展阶段。那么,从媒体融合角度来看,数智时代媒体融合如何找到更好的发展路径?

  1.实施内容战略,基于最小颗粒度的内容运营。内容已经不再是一个形容词,也不再是营销的皮囊,它是真正的营销本身。在当前市场,通过流量来获得的收益,已经见顶。这意味着消费者的时间已经被自然而然地进行了划分。时间的量被划分之后,时间的质是却不一样的。不同的内容带给我们和消费者不同的黏性和不同的紧密关系。所以现在对有传播需求的广告主来讲,已经从简单的内容营销阶段进入内容战略阶段。媒体将内容进行最小颗粒化的内容运营,不仅可以对于最终的产品有更好的定义和应用,便于借助内容和对应的消费者以及品牌方对接,也更容易在最终产品的创造过程中,和消费者或品牌方进行内容共创。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基础设施方面有将整个内容进行最小颗粒化的存储、组合、链接和再创作的平台,为后续的可运营留出空间。

  2.建立广泛连接,打造平台竞争力。数智时代的媒体,是开放的和共生的媒体平台。无论是与互联网平台融合,还是跨行业融合,通过媒体本身建立和周边的各种服务体系的融合等等,都是媒体将自身的能力要素(内容要素、传播要素)进行广泛的连接。视频号将成为媒体融合转型的一个新战场,只有建立广泛的、全要素的连接,才可以让媒体融合的事业能够真正实现生态化的升级,真正成为一个平台。

  3.创新经营模式,就是定义新的算法模型。开发流量的各种创新模式,无论是平台售卖、会员付费、事件营销、内容定制、全域流量运营等等,核心都是在各要素之间建立了新的连接。建立连接的时候,以什么样的标准去选择留下哪一个连接?需要利用智能方式来评估每一种连接的价值,从而定义我们最终的经营模式,怎样的模式会是更好开发和盈利的模式。

  4.依托技术优势,优化受众体验和关系。无论是5G背包、智能云剪辑师,包括现场云平台,还有通过区块链打造的云版权,这些都是媒体智能化过程中会用到的新的技术方式。还有现在大家普遍提到的元宇宙,我们的智能主持人,也会应约而至,主持人作为媒体生产中的重要生产要素,借由智能技术的效果,相信可以带给我们的受众越来越真实的感受,来改善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交互界面,让它变得更加亲切。

  智能媒体最终要回归到我们的人,回归到我们媒体本身的价值。所有技术的发展都会围绕着需求展开,媒体通过数智化的能力去达成发展,最终也还是解决人的需求。媒体的本质,是解决人类信息服务、开发心智和愉悦精神的需求,而数智化为这样的需求插上技术的翅膀。

  (赵梅/微信公众号“CTR洞察”2021-12-15)

  人工智能的后人类图景

  随着人类逐渐进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高科技时代,传统人本主义受到冲击,关于人工智能的“后人类”相关观点开始涌现,它们并不是一种政治化划分,而是以智能新技术为基础,对新的人类生存状况的思考。

  1.赛博格社会:人与技术融合或超人类主义。随着机器与人的深度结合,人的边界和主体性问题成为赛博格研究主题。“赛博格”被用来描述未来人类的基本生存状态,指人与技术的高度融合,“一个将自然与人为合成一个体系的、自我规范的生物体”。人与技术的融合,意味着传统人文主义定义的人类物种边界变得模糊,人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人或生物人,而成了格雷所说的“后人类”。在后人类社会图景中,赛博格突破了人类的硬件和软件界限,一方面可以通过生化机械技术强化机体“硬件”,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神经认知科技增强心智“软件”。关于这种改造的后果存在两种可能性:赛博格的支持者认为“成为后人类,意味着超越了那些导致‘人之境况’中不太理想的方面的限制”,从而成为超人,具备“超寿命”“超智能”;反对者认为这种非自然的演化只会让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让大多数人类沦为无用阶级,从而形成不公平的“马太效应”。

  2.技术奇点社会:技术替代人类或人类落幕。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一书中认为,随着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在某一时刻将大大超越人类智能,成为人类进化和思想的继承者。就人与技术的关系而言,从赛博格社会到技术奇点社会,技术的地位发生了从被动到主动的变化,技术不再处于被控制的地位,而是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解决“世界上最为棘手的各种问题”。关于技术奇点社会的设想,一种关乎人类物种未来的悲观主义倾向占据主导。具体地说,人类物种将遭遇两种悲观结局:被灭绝与被替代。在技术奇点社会,技术不仅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能力方面远超人类,而且获得了自主性,将人类清除成为大概率事件。即便人工智能不能成为主体,仅是一种工具,人类也避免不了被替代的命运。因为超级人工智能能够胜任的工作不限于生产领域,它在任何一个领域——不论哲学、艺术、科学、政治、社会抑或人际关系——都比我们要完成得更好。这意味着,未来大众很有可能什么事情都不用做,整个社会也有能力供养他们。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人类就像年迈父母接受成人子女供养一样,会从中受益一段时间,然后默默逝去。

  3.工业4.0社会:技术是工具或人类中心主义。在工业4.0社会,技术不再是解构人类、颠覆社会的邪恶力量,而始终只是作为被动的工具,构成改善人类生活的资源。工业4.0社会预设了一种强烈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在这个世界中,只存在两种居民(理性且能动的人、非理性的非人类),人类才是这个世界必然的中心,具有内在绝对的价值,人工智能作为人类可控制、使用的技术,只是促成人类福祉的手段与资源。更重要的是,人的本性是恒定的,在技术演变中保持不变。不过,因为人工智能尤其是强人工智能不像过去的技术产品那样是死的,而是具有自主意识的新物种,所以将人工智能视作工具的立场受到反对物种等级制以及人类中心主义学者的强烈批评。例如,理查德·莱德指出:“种族和物种都是在活体生物分类中使用的模糊术语……开明的思想家有一天会厌恶‘物种主义’,就像他们现在讨厌‘种族主义’一样。两种形式的偏见都存在同一类型的不合逻辑。”

  后人类社会图景是关于人类未来的思考。人工智能作为秉承人类心智的技术创造物,能够给人类带来生存性危机,这使得它对人类社会的冲击远超其他技术革新。人工智能在上述三种后人类社会图景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或者是增强人类身心能力的装置,或者是替代人类掌管世界的主人,或者是构建万物互联智能社会的纽带。人工智能引领的未来社会图景在收获大批拥趸的同时,也遭到诸多批评,其结果如何取决于人类的技术文化和伦理抉择。

  (赵松/《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2-14)

来源:青年记者2021年12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