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22年1月上)

2022-01-04 15:48:03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1月上   作者:

摘要:  短视频内容审核新规增强实操性  日前,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2021)》(以下简称《细则》),对原有21

  短视频内容审核新规增强实操性

  日前,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2021)》(以下简称《细则》),对原有21类100条标准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完善。

  1.融入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政治性进一步增强

  《细则》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对照党的十九大以来的重要会议、重要决议、重大部署精神和宣传思想领域的工作部署,把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融入短视频内容审核具体标准中,推动短视频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一是把2019年版的第一类“攻击我国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内容”修订为“危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从较为狭窄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领域拓宽到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使之更科学全面。二是第一类具体条文由5条增补为7条,新增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等方面的规定,将此前较为宽泛含糊的表述进一步作了更为精准的说明。如将“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所实行的重大方针政策进行调侃、否定、攻击的”修订为“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所出台的重大方针政策,所推出的重大举措,所推进的重大工作进行调侃、否定、攻击的”,拓展了时间和范围。三是新增了“对主流价值观‘低级红、高级黑’的”以及对“违规开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重大社会、文化、科技、卫生、教育、体育以及其他重要敏感活动、事件的新闻采编与传播的”内容。这些修订,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转化落实为具体条文,在推动短视频做好主流舆论传播的同时,也对一些舆论宣传中出现的不良现象进行规范,更好地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

  2.体现文娱领域综合治理新要求,靶向性进一步增强

  《细则》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精神,针对社会高度关注的泛娱乐化、低俗庸俗媚俗问题的新表现以及泛娱乐化恶化舆论生态等突出问题,制定了有针对性的禁止性条款,廓清文娱领域风气。一是将旧版《细则》中“宣扬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展示违背伦理道德的糜烂生活的”分别修订为“宣扬流量至上、奢靡享乐、炫富拜金等不良价值观,展示违背伦理道德的糜烂生活的”“展现‘饭圈’乱象和不良粉丝文化,鼓吹炒作流量至上、畸形审美、狂热追星、粉丝非理性发声和应援、明星绯闻丑闻的”,并新增了“细致展示恶俗行为、审丑文化的”,对流量至上、畸形审美、“饭圈”乱象、追星炒星、无底线审丑等新老问题提出了更精准化的审核要求。二是在原有不得出现“违法犯罪、丑闻劣迹者制作或参与制作的节目”基础上,根据实践新增了“或为违法犯罪、丑闻劣迹者正名的”规定,绝不让这些人员和作品在网络视听行业有立足之地。

  3.结合内容审核实践,实操性进一步增强

  《细则》对短视频内容制播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典型问题和突出问题作出了回应,为各短视频平台一线审核人员提供了更为具体和明确的工作指引。一是对一些重复的内容进行归并和精炼,使之更具操作性。如把第十六类“展示淫秽色情,渲染庸俗低级趣味,宣扬不健康和非主流的婚恋观的内容”的16条内容归并压缩为10条。二是对典型突出问题制定精细化的治理条款。如把“展示未成年人或者未成年人形象的动画、动漫人物的性行为,或让人产生性妄想的”修订为“利用未成年人制作不良节目的”,扩大未成年人节目网络保护范围;新增“违规播放国家尚未批准播映的电影、电视剧、网络影视剧的片段,尚未批准引进的各类境外视听节目及片段,或已被国家明令禁止的视听节目及片段的”“未经授权自行剪切、改编电影、电视剧、网络影视剧等各类视听节目及片段的”两条规定,对困扰业界的短视频领域侵权行为和未经批准擅自引进播出境外节目作出明确规定,推动影视版权的保护和短视频创作的规范化。三是对新出现的传播虚假慈善、伪正能量以及引诱教唆公众参与虚拟货币“挖矿”、交易、炒作等新问题也作出规定。

  (陈林/微信公众号“国家广电智库”2021-12-16)

  引导力以两条标准为指导

  除了“作品的引导力从作品本身来,从作品的主流价值来”这条标准,我们讨论新闻作品的引导力从何而来,还需要以下面两条标准为指导。

  作品的引导力从传播中来。好的作品是有效传播的作品,这给作品的引导力建设提出了一个大的命题。互联网时代,信息高度碎片化、高度多元化,舆论场上热点频出,社会舆论如潮汐一般激荡,要能实现一元引导多元,“躲进小楼成一统”是不行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也不行了。我们有了好的作品,如果不能多渠道进行推广传播,很可能会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之中。

  因此,作品要有引导力,最基本的必须有传播力。如何形成有效传播?我认为,一是拓宽传播渠道,增加信息的出口,让更多的受众看到、读到;二是精耕细作每一条传播渠道,要力避粗放式的传播作风,一个渠道能承载多少信息,在于对它的挖掘有多深;三是要加强主流媒体之间的合作。

  作品的引导力从受众中来。因为作品最终是给受众来看的,受众看不看、信不信、理解不理解、认可不认可,是引导力水平高低的评价标准。谈作品的引导力,必须研究受众、贴近受众、熟悉受众。

  (周继坚/《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1-12-27)

  情绪类流行语对情绪设置实践的启示

  网络流行语总是在千变万化中更新迭代。最近流行的emo,最初来自emotion,表示情绪、情感,强烈的感情。网络语言环境中,它指代几乎所有的负面情绪,无论是伤感、迷茫、焦虑,还是消极、烦躁、抑郁。

  在emo之前,“破防”广泛流传。破防,原是军事用语,网络赋予其新的隐喻义,指心理防御被突破,感性占据上风,多数情况下,是使用者被外在事物戳中了内心软弱的地方所引发的一场感动。相比emo,破防的情感更倾向于治愈、温暖,对美好的向往。

  与emo、破防同时流行的还有一种被称为“发疯文学”的话语表述,指由大段东拉西扯、逻辑破碎、情绪激烈的文字组成,形成一种看似无理取闹却又无法反驳的文本体裁。观察诸多成形的发疯文学会发现,与其说这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不如说是一种情绪的表演,人们借此达到融入流行文化的目的。

  致郁的emo、治愈的破防、具有外在攻击性的发疯文学,三种完全不同情感指向的流行话语同时出现在网络中,让人不禁疑惑,如此分裂的情感表现真的出自同一个互联网中冲同一片浪的人群吗?这其中或许会有互相独立的存在,但在网络去抑制性效应下,“两副面孔”“三副面孔”的存在也并非没有可能。

  复杂的情感经由emo、破防等词语简单地表达出来,情感的折叠带来的是词义的膨胀,使文字成了流行文化的附庸,成了标志性的符号。有网民称,脱离了长文本,任何符号化的表达都可能成为一种高高在上、遗世独立的姿态。但此种姿态并非排斥、远离所有人,而是类似于“对暗号”式的行为,连接目标群体,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达成群体内部的一致性,形成群体认同。

  emo、破防、发疯文学在网络中不断展演,如滚雪球般波及范围越来越广,它提供了让更多的人实现情感表达在场的可能,满足了在网络中追求情感共识的心理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使用网络流行语能够满足追求情感共识的心理需求,而是情感表达的在场与情感共识的达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因此,这类词语在网民群体中流行的原因,可以帮助引导情绪共识构建的路径探索。

  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赢得社会的普遍共识。情感共识作为普遍共识的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起到的作用愈发明显。就目前来看,虽然政务机构、主流媒体在赢得年轻人喜好的同时注重话语体系的年轻化建设,但随着网络流行语被使用的频率增加,其所引发的情绪反感也正在加剧,甚至权威话语的代表主体有时因为使用网络流行语而受到质疑。

  情绪共识的获得更应注重流行语表象下潜藏的内核,情绪设置由此变得重要,通过情绪的引导在网民群体内部形成情绪的共同体,缩小不同集团间的情绪差值,是获得情绪共鸣的关键。

  (曲晓程/《网络舆情》56期)

  在新闻伦理建构中注入人文关怀

  新闻传播作为一面“镜子”,既能够反映当下时代发展的特征和趋势,也能为受众进一步认知社会乃至自身提供参照信息。新闻报道的选题与价值观念同新闻从业者本身素质密切相关,因而新闻行业伦理构建的意义不仅在于如何保持行业内部的良性竞争和可持续发展,更关乎对整个社会伦理的引导。

  媒体传播活动实践中出现的有悖新闻伦理的情况多种多样。一是传播活动抢时效的问题。参与抢时效的媒体传播活动往往伴随着报道素材甄别、审查的难题。有些社会新闻热点事件因快速演化,常导致参与快速传播的新闻报道内容出现偏离事实的失控感,甚至出现报道内容反转的尴尬局面,媒体传播的严肃性受到影响。二是报道社会热点新闻问题。有的报道为吸引眼球,选择容易引发关注的新闻题材,并将新闻事件当事人的“苦痛”作为噱头予以渲染报道,客观上造成对当事人的再次伤害。三是选择性报道的问题。有的传播者根据自己的偏好甚至利益动机,选择性报道新闻事件,新闻的真实性和严肃性受到了削弱。四是传播理念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国新闻事业的特殊性体现出鲜明的党性,新闻工作“以人民为中心”展开。这就决定了新闻伦理构建中以人为本的基调,谋求社会发展与人民福祉的可持续进步。对人文关怀的强调,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人民属性的固有内涵。

  人文关怀的提升需要结合从业者个人素质的提升和媒体行业的良性引导。提升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可以从三个方面着眼。一是提高行业门槛,重视主流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主导性地位建设,发挥引导示范性作用,为自媒体、融媒体的传播活动塑造良好的社会生态观照。二是完善新闻考核和评价标准,引导新闻传播活动具有建设性特点以及规范的人文价值风格。三是制定体现新时代新闻传播活动特点的伦理规范,加强关于职业伦理方面的讨论和学习,营造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良好传播生态。

  (尹梦曦/《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2-09)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1月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