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22年5月下)

2022-05-25 09:57:02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5月下   作者:

摘要:  完善中国特色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学术期刊繁荣和发展,达到了几千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为打造世界一流的学

  完善中国特色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学术期刊繁荣和发展,达到了几千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为打造世界一流的学术期刊,先后作出多次部署,出现了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就目前来说,我国学术期刊发展依然处于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阶段。从国内讲,集中表现为办刊的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供需矛盾尖锐,学术品位不高,学风不严谨,创新勇气不足。从国际比较来说,科学价值较低,同行竞争力弱,学术话语权小,尚无能力引领全球学术方向和用学术话语塑造、传播当代中国。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改革创新学术评价体系、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入手,引领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从而支持学术研究的高质量发展。从世界范围看,世界顶级的学术期刊始终聚集全球学术精英、占据学术创新传播的制高点。对于其中科学的机制和方法,我们也要借鉴,多措并举办好学术期刊,推动我国学术研究高质量发展。做好学术期刊的评价工作,是保证我国学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坚定明确的办刊宗旨和方向。新闻传播学是以发现、采集、编辑、播发新闻信息和评介新闻事件的专业方式,引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门学科,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支柱学科,是无处不在、无人不用,应用广泛的学科门类。从事这样的学问研究,必须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来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和评价体系。这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新闻传播学领域里,这要放在首位。办刊方向对不对、学术导向正确不正确,这一点就是试金石和分水岭。

  二、坚持以学术价值和学术品位立刊,不盲目应景、炒作、追风、贴标签。要引导学界探索真理、发现真理、追求真理、传播真理。学术价值主要是衡量其所刊论文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和研究的创新性。学术价值高,就要有超过前人的新发现、新创造、新方法,增加本学科的学术附加值。学术品位高就是所刊论文内容中科学性、真理性要素的比例要比较高,处在同时期同类论文的领先地位。

  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胸怀天下,包容开放,不搞门户之见。选稿体现五湖四海,一视同仁,只看质量,只看内容,不问出身。保护创新能力,鼓励独立思考,营造百家争鸣的自由学术氛围。不搞学术小圈子,不搞学术门派那一套。禁绝录用不经评审的关系稿、人情稿、权限稿,实行学术腐败一票否定制,坚守学术阵地这方净土。

  四、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注重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新闻传播学领域,正处在大变革的过程中,虚幻浮躁的东西比较多,炒作概念、哗众取宠已成常态,“假新闻”已成引起全球焦虑的四大祸害之一,非理性的“学术水货”正在侵蚀着真理性、科学性。新闻传播学刊物,必须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守正创新,确保学术质量,以专业性视角实事求是地把关定向。

  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眼解决中国特色新闻学、传播学构建中的现实问题。科学技术和国际舆论斗争中的话语权,是关系中国未来的两大关键问题。中美贸易摩擦、全球防疫中的舆论纷争再次给我们上了新闻课。西方拥有的话语霸权,及其制造的假新闻,有巨大的杀伤力。面对现实,我们必须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体系,争夺话语权,占领全球传播制高点。中国新闻传播学期刊要担当起这个使命,把学术的重点放在这方面,引导学界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里,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完成这一光荣任务,作出这一代学人的贡献。

  六、学术期刊的质量评价,要坚持以客观、实效、创新的具体要素评价为主,减少主观因素干扰。科学评价必须有一些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应该是第三方可以核查的。客观主要是数量、质量、作者、读者、同行、市场调查核实的数据;实效主要是引用率、传播率、主流获奖及对智库、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贡献;创新主要是学术前沿和研究领域的突破和扩展,提出前人、外人、今人尚无论及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思路,还有双效统一、管理水平、持续发展能力,关心、培养、扶持青年作者等也应作为创新指标。

  当然,评价制度的严密科学和指标体系的设计精当是统一整体,搞得好就能确保评价工作高质量完成,能够达到评出方向、评出导向、评出学术、评出质量、评出国际学术竞争力的目标,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作出新时代的新贡献。

  (柳斌杰/《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5-05)

  “空间新闻学”及其实践价值

  当下新闻研究领域出现了一股鲜明的“空间转向”(Reese,2016)。空间新闻学的提出者Amy Schmitz Weiss从四个领域切入解释国外空间新闻的源起发展:新闻研究、移动技术、互联网理论和适地性媒介。

  首先在新闻研究领域,Gillmor(2006)及Singer等人(2011)提出,新闻应该更加关注如何在微观层面而不是宏观层面更好地为公众提供服务——要通过“超地方性”“地方性”或“社区新闻”努力深入社区。比如,在算法的帮助下,用户可以输入一个地址甚至只是一个邮政编码,就会得到相关位置的新闻内容列表。

  移动技术层面,定位服务的使用将在人们理解移动、工作和娱乐空间的过程中变得更加普遍(Hardey,2007)。Schmitz Weiss(2013)的研究发现,年轻人在他们的智能手机上消费新闻时会大量使用基于位置的服务。然而,在一项对100多家顶级新闻机构(电视、广播、印刷)App的内容分析研究中,很少有新闻机构在其App中使用地理定位功能,即使有,也主要被用于交通和天气信息方面。这道“沟”可以由空间新闻推动缩小。

  在大众传播领域,“地方”(Places)不仅仅指物理场所,也指对在此处生活、工作和娱乐的人具有独特意义和特性的区域。聚焦到新闻行业,我们不是通过特定的地理坐标来了解周围的空间,而是通过我们在关系网中对社会、文化的联系来了解我们所处的地方和它们所处的位置。这种新的理解模式不能与在其中流动的信息和其如何成为公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割裂开来。对此,学者Karlis Kalnins创造了一个重要术语——适地性媒介,主要考虑不同的媒体形式(如艺术、视频、音频等)如何与物理空间联系在一起。适地性媒介学者强调,新闻可以通过个人和团体为世界各地的地点赋予意义,并将其作为艺术表现形式来展示,空间新闻则有助于适地性媒介的这种发展趋势,并有可能扩展意义创造的概念。

  对于空间新闻,它试图展示位置(物理的、增强的和虚拟的)对个人和社区的重要性。作为一种沉浸式的新闻报道,空间新闻有以下显而易见的好处。1.促进媒体中立性。最好的真相和最可靠的证据来自对事件的亲历,观众将有机会亲身体验事件发生的过程,并得出自己的结论。2.提供对事件的更好理解。3.作为打击假新闻的工具。如果观众能第一时间了解正在发生的事件,假新闻的传播空间自然会小很多。4.帮助超本地新闻的发展。新技术支持下,大量小型的、数字化的地方报道项目纷纷出现,此类项目被学者泛称为“超本地新闻”,目前的相关研究涉及其规模、结构、经营模式等。许多学者认为超本地新闻可以更好地报道本地事务、支持本地立场,动员地方参与(Ryfe & Mensing,2010)。但在另一些学者看来,超本地新闻业的运营大都十分不稳定(Kurpius,Metzgar&Rowley,2010),大多并没有那么专注公共议题,报道的地理范围也较为模糊(Ali,2017)。

  就新闻行业专业人员而言,空间新闻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更深层次的视角来了解他们所覆盖的社区——这不仅仅是通过重要的或杰出的个人、历史地标,或特定的地址,而是通过构成他们所覆盖的区域的意义层。它可以拉近新闻受众与新闻机构的距离,因为新闻受众会发现,他们阅读和消费的新闻非常接近他们所知道的世界,并自然地希望了解更多。

  (学燕/微信公众号“全媒派”2022-05-03)

  混媒时代:用户需求与阵地和媒体场景与信息的重新聚合

  我们可以根据用户需求与阵地和媒体信息与场景两条脉络的重新聚合,将媒体演进划分为四个阶段:Offline时代、Online时代、Convergence时代和Mix时代(即混媒时代)。

  其一是媒体信息聚合视角。媒体从线下迁移到线上,再到线上线下联动、信息海量化。而随着内容生产力量不断释放、交互化功能建设逐渐完善,信息开始内容化,混媒阵地逐渐成形,平台从单一形式到混合形态,提供信息内容+场景消费的闭环服务。

  其二是用户的信息行为。用户行为从线性到碎片,再到动态复合的折叠,用户进入多信源跳转、需求相互激发的阶段,既有分散的获得,也有瞬时的满足。

  1.用户需求与阵地的重新聚合。在Offline时代和Online时代,无论是在线下还是在线上获取信息,用户信息需求在不同媒体阵地间相互隔离,与媒体阵地呈现出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到了Convergence时代,用户能够从多平台综合获取信息,但是其行为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其信息需求在多平台间互为补充。在Mix时代,用户已经可以围绕核心触点(内容、交互与消费),通过多信源获取信息,用户的内容、社交、消费等需求在混媒平台内被相互激发。

  2.媒体场景与信息的重新聚合。以Convergence时代为分水岭,原本由垂类信息平台给予满足的内容场景,由于信息的迁移与重组而发生了变化。这种场景与信息的重新聚合伴随着内容、消费等各要素的重新匹配,带来了新的媒体格局。

  在Convergence时代之前,无论是Offline媒体,还是Online线上化催生的垂类信息渠道,都是将专业领域信息局限在了少量的内容生产者手中。媒体场景较为单一,承载的功能也有限。进入Convergence时代后,大量的UGC、PGC资源出现,并转移到了综合信息平台,媒体场景种类激增,海量与多样信息涌现,用户的选择变多,但用户仍需要在不同场景之间来回跳转。到了当下的Mix时代,综合平台可承载的功能进一步升级,逐渐演进成为多个场景混合交融的媒体(即混媒阵地),典型代表如微信、抖音、快手、微博、B站等。在混媒阵地下,为了适应多重场景的融合,UGC、PGC的内容制作趋于精细化,用户亦可以在同一混媒阵地实现不同场景的无缝切换。

  综上所述,混媒是多种媒体形态、多个媒体功能产品与多层级、多领域自媒体交融共生的生态;也是支持用户与用户之间相互激发、满足用户动态选择、按需定制、跨信源跳转评估、快捷消费使用等多种需求的新信息场域。

  (微信公众号“媒介杂志”2022-05-04)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5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