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22年7月上)

2022-07-12 15:48:48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7月上   作者:

摘要:  传播新生态下媒体的时代角色  在不确定性已然成为常态的当今,人们充满了对消除不确定性的期待。信息传播、新闻报道就是用以帮助人们

  传播新生态下媒体的时代角色

  在“不确定性”已然成为常态的当今,人们充满了对消除不确定性的期待。信息传播、新闻报道就是用以帮助人们消除不确定性、了解世界、理解变动的重要中介。在传播泛化、信息过载的今天,媒体的职责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同时也变得更复杂了。媒体可以、也必须从传统意义上的提供告知等功能,转向承担更多元的角色。

  首先,做真相的评判者。这里至少包括两方面的意思:其一,在人人皆可播报、事事都能传播的今天,人们并非缺乏信息源,而是需要在海量的、过载的信息中,厘清哪些信息是真实可信的。互联网将四通八达的信息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众多接收器、无数个终端,令人眼花缭乱。以近两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和近几个月的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冲突为例,各类社交媒体上呈现的文字、音视频内容中,充斥着大量的不知真假、半真半假甚至人为捏造、张冠李戴的信息,其中一些肆意歪曲事实、严重影响受众判断,甚至存在价值观偏向问题。辨别并呈现真相关涉媒体的责任担当,关乎媒体公信力、影响社会信任,因此需要新闻从业者有相当的思想理论水平,要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具有明辨性思维、挖掘与判断能力。其二,事实比态度更重要。事实是第一位的,态度、倾向是应当服从于事实的,而不是相反——这一点,国际国内的历史上都有过深刻的教训,问题是我们如何从中获得教益。如今,国际上出现了新闻“准确性不是要点,能劝服才是要点”的极端化新闻实践取向,这是非常值得警惕和批判的。在人类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事实性、经验性知识的今天,我们要敬畏常识、守住公义。

  其次,做意义的阐释者。这里至少也包含两个层面:其一,在后Web2.0时代,场景化、碎片化的信息铺天盖地,加上用户对于新出现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机制鲜少了解,很容易造成片面的解读、歧见性的理解、不讲逻辑的拼接,需要媒体从新闻专业规律的角度,寻找信息与语境的内在逻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解释事实之间的关联,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其二,更进一步,要进行价值观层面的引领。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指导新闻实践。我们不仅要解释信息与语境之间的联系,还要引导用户理解新闻的意义。新闻的发生、被选择报道,有其重要性,媒体要把其中的意义揭示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媒体的每一则报道,都应该明确其要达到什么目的、解决什么问题、为用户提供什么服务,只有这样才会尽量少浪费公共资源、尽可能多地发挥新闻的价值。

  再次,做传播的创新者。传播新技术构建的信息生态已经影响到社会的深层结构,正在构建新型“社会形态”,改变传播属性,重构新闻的内涵及其意义。这些新技术已经不是简单的工具,包括各种硬件和软件、平台和设备在内的新技术,建构的是一个动态创新、联系复杂、关乎价值利益的新型生态环境。比如智能算法为提升新闻报道的范围、速度、深广度、用户适配、优化创新等,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目前一些创新性的新闻产品,不仅内容、形式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其洞察力、阐释力也远胜于常规性报道。编程能更全面地实现传播技能组合,包括编辑对用户体验的理解、处理数据以及在更复杂的语境中理解报道,从而更深入精确地了解交往思维、加强对信息和数据的深度洞察,通过技术系统与用户进行非同凡响的沟通,有助于谋划和管理新闻业的转型。智能技术引发了新闻实践和媒体组织多方面的根本性变革,努力理解并尝试运用新技术,对于媒体创新、新闻业革新大有裨益。

  总之,传播新生态给媒体带来了更深层的挑战,媒体需要立足于用户获取、使用新闻信息的需求来转变角色、变换思维,通过切实的信息服务以加强媒体的职责和权威性,掌握新型的信息技术以内化媒体的专业性和可信度,从而跟上时代步伐,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陈昌凤/《当代传播》2022年第3期)

  网络信息治理的难点与舆论引导

  社交媒体时代的网络生态极为复杂,不仅参与方众多,信息传播迅速,而且信息被解读的方式、造成的社会影响,都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相对而言,社交媒体公司对于涉及意识形态、时政内容的信息相对敏感,而对其他方面的信息内容很多时候反应并不及时。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平台公司经常采用的管控措施包括删帖、封号等,这虽然能平息舆论,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措施甚至带来副作用。

  每当有重大舆情事件发生时,都需要依靠传统媒体、权威机构或者专家提供事实真相来平息舆论、说服群众,这无疑是有效也是必要的。然而,在现今复杂的舆论场中,事实核查的作用是有限的。所谓“后真相”,意味着事实证据在人们对信息真伪的辨别中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后真相”并不等于个体不了解事实,认知失败,而是有着更复杂的社会背景,包括贫富分化、性别不平等与地域歧视、环境问题等带来的社会不满情绪和个体心理失衡,这可能是网络上反精英、反权威以及极端言论泛滥的深层原因。

  传统媒体和权威机构发布的事实真相要让人们信服,背后需要公信力的支持,公信力不足是当前网络舆论引导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实中,受众在接受信息时,总愿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一致的内容,而对与此相冲突的内容有回避倾向。当新闻事件发生,普通民众没能力了解事实真相,只能依靠新闻媒体和权威机构。这种信任不仅是对主流媒体专业性的信任,还包括对其良好意愿的信任,即他们有能力、意愿报道真相。

  研究表明,缺乏对主流媒体和公共机构的信任,可能是人们更相信人际传播的虚假信息、假新闻的重要原因。对于主流媒体和专业机构来说,避免失去公信力始终是一项艰巨任务。对新闻媒体而言,只有秉持客观、真实的立场,传达有用信息,才能获得公信力,取得人们的信任。

  社交媒体平台是民意表达的重要载体。尽管并非所有声音都能得到回应,但社交媒体仍是弱势群体表达诉求、公众进行公共讨论的重要平台,说到底,网络是社会现实的延伸与放大。对此,应在加强管理和治理的前提下,寻找引导和顺应民意的方式方法。

  社交媒体时代,掺杂了情感等主观因素的“后真相”虽然不是真相,但也不完全是消极的,它所传达的情绪与立场是真实的,需要被严肃对待。因此,针对突发舆情事件,仅有简单的事实澄清是不够的,舆论引导主体还要格外注重表达方式和表述言词,字里行间要站在他方立场看待问题,洞察公众的诉求和不满情绪,用体谅和关怀、真心和诚意来修复受损的信任关系。单一的立场与话语表达都可能招致公众反感。当然,重塑公众的信任,光靠言语还不够,实际行动更显诚意。信息发布方公开某一事件的治理细节,消除猜测与神秘感,建构有效的社会情绪减压阀,纾解人们的负面情绪,是非常必要的。

  网络信息治理只靠网络公司、新闻媒体和政府机构是不够的,信息环境的改善离不开公众参与。网络时代的信息真相,不只是简单的事实,更多是一种社会共识,需要发布者和接收者共同参与建构,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被动接受,因此,应重视公众在真相建构中的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打破公众与精英之间的信任壁垒,以更开放有效的形式促进二者的良性互动与平等对话。

  (李梅/《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6-23)

  “付费难”背后:用户究竟被什么劝退?

  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花钱看新闻?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成果总结出背后原因主要有四个:

  1.价格是主导。其中又以“定价过高”这一原因为最。对于年轻用户花钱订阅新闻通常意味着要牺牲其他层面的消费。较高年龄段的用户虽然承担得起短期订阅费用,却容易被长期订阅的高价劝退。如从体验价恢复到正常会员价的价格上浮就是一些用户不愿意长期付费的原因。

  一小部分受访者认为以付费方式获取优质内容的运营模式本质上就存在不公平。优质新闻报道本应是免费的“公共财产”,却因为“付费墙”的存在而成为隐形的贫富分割线。还有一部分用户认为自己并不能充分享用付费会员制所提供的增值服务,比如花了钱却没有足够的时间阅读,或是有很多用不上的功能,都是一种变相的浪费。

  2.不可替代性是前提。目前市面上的付费内容普遍缺乏不可替代性。即使付费资讯多以“深度”为标榜,一部分受访者坚持认为免费资讯的广度和深度足够达到他们的要求,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碎片”所汇成的拼图足以为用户提供海量优质的新闻资讯。

  3.适得其反的“捆绑关系”。订阅模式附加给用户的强制“捆绑关系”可能是一部分人不愿意甚至排斥付费阅读的重要原因。这种关系主要存在于三个层面:用户和会员机制之间的捆绑,用户和特定平台之间的捆绑,以及阅读付费内容被迫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付费订阅,顾名思义,首先意味着用户在一段时间内和某一特定的媒体渠道之间构成金钱关系,所以不得不提醒自己及时取消以避免自动续费。其次,用户也不得已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所选择的平台上。而多数用户更偏好从多个渠道获取资讯的“快餐式”阅读,而并不愿意因为一棵树而放弃整片森林。同时,花了钱就意味着需要投入实实在在的时间和精力,担心因为沉没成本而被迫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样容易造成用户的逆反心理。

  4.技术障碍等现实问题。订阅报纸未能及时送达、配送份额不足等问题,都会影响用户对一家新闻机构的信任和长期订阅的黏性。同理,在线上平台上,过于复杂的注册或登录操作也会成为阻碍普通用户升级为订阅用户的技术障碍。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这项研究中,受访者也分享了能够刺激自身付费的因素。

  1.以会员共享为吸引。Netflix和Spotify两大流媒体平台目前都允许多位家庭成员共享一个会员账号。这种共享模式或许能够消弭“付费墙”之路上的价格障碍。尤其对于学生用户而言,和室友共用一个会员账号的确能够有效节省开销。

  2.以深度内容为导向。这无疑向各路新闻媒体抛出了一个难题,即如何在提供免费且有深度的报道来吸引读者的同时,又能通过内容差异化策略来进一步刺激订阅增长?毕竟物超所值的付费内容才能真正吸引“回头客”。

  3.以弹性付费为机制。不愿意局限于单一媒体渠道是一部分用户付费意愿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受访者建议:用户预先支付一定期刊数量的订阅费,同时有权决定接收付费期刊的频率和时间。

  4.以可靠的内容聚合平台为根基。付费新闻的基本标准是保证便捷度和权威性,而会员制或许能够成为突破口,将有深度、有广度的可靠资讯集合在一站式平台上,帮助用户节省判断和选择的成本。

  (来源:微信公众号“全媒派”2022-06-06)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7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