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22年12月上)

2023-01-30 16:28:55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12月上   作者:

摘要:  从全媒体传播体系的精神实质看浙江宣传的特点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明确强

  从全媒体传播体系的精神实质看“浙江宣传”的特点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明确强调了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从全媒体传播体系的精神实质来理解“浙江宣传”与全媒体传播体系创新的关系,具体而言,就是如何在全媒体的环境下进行传播方式、方法的创新。

  首先,“浙江宣传”很好地体现了全媒体传播的精神实质,在很多文章、评论中,与时俱进的基本价值取向体现得非常充分。例如《传统媒体干好新媒体需治“8种病”》这篇文章,作者对传媒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观察得非常细致,都是从“与时俱进”的精神出发作出判断。文章认为,病因之一,就是自视艺高、不愿改变。直接针对传统媒体队伍里很多人故步自封,以自己旧有的经验来做新媒体的现象,这些人往往以守正之名,实际上是企图守旧,忘了后面的创新二字。

  其次,“浙江宣传”的内容表达方式和运作,都体现出群众路线的基本价值取向。“浙江宣传”践行群众路线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整个系统的广泛参与。另外是“说人话”,即讲人民群众能够听得懂、看得懂,能够产生共鸣的话。如何建好一个全媒体传播体系,并在这个体系里做好党的宣传工作,关键就在于是不是能够从本质上、从根本上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方针,做到心里有群众。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背景下,今天的群众路线,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用人民群众的语言,关切人民群众所面对的实际问题;全方位地为人民服务,才能够把党媒在互联网上的群众路线充分地体现出来。

  此外,“浙江宣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直面热点问题的态度。“浙江宣传”所发文章的一大特点,是敢于直接面对热点。比如说,对“小镇做题家”这样的一个现象、一个热点问题,“浙江宣传”敢于正面面对,亮出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回避这些问题和矛盾,否则就不符合党的宣传工作的基本使命和基本要求。

  (宋建武/中国社会科学网2022-11-15)

  凝聚广大青年,高质量推进国际传播未来工程

  首先,充分调动青年,助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产生深远影响。一出生就与信息时代无缝对接的“Z世代”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十分活跃、富有活力。要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把亲身经历的中国故事以多种形式向世界传播,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更加深入,让世界上更多的人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日报社举办“Z世代”研究中心和“一带一路”英语演讲比赛、“致经典”双语诵读会等系列活动。在此前吸引来自50余个国家的数万名青少年参与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辐射,提升中国故事对中外“Z世代”青年群体的吸引力,更好展现当代中国青年开放自信的风采。

  其次,推动国际交流,促进中外青年共鸣共情。青年之间容易产生共同语言,推动国际青年交流有助于纠正错误认知,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国日报社通过推出以青年为主角的“Z世代”学习、社交等方面的项目节目,让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展示才华与激情,在文化交流和思想沟通中深化理解和增进友谊。继续发挥《中国让我没想到》系列视频、《Z言Z语》专栏等品牌作用,以形式多样灵活、内容新颖有趣的短视频,发挥海内外优秀青少年的示范和带动效应,鼓励海内外青少年讲述自己的中国故事,更好地向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国的发展面貌。

  再次,构建旗舰平台,促进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作为网络空间的“原住民”,“Z世代”青年群体是国际传播的重要参与者,是信息时代塑造国际舆论格局的重要力量。中国日报社将继续打造旗舰视频节目《少年会客厅》,在总结第一季10期节目总传播量超10亿次、受到全球媒体界和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经验基础上,坚持以“Z世代”青年群体为主体和对象,精心设计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话题议题,努力构建全球“Z世代”青年群体发声和交流第一平台,增进彼此认知,更好凝聚全球青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世界的思想共识。

  最后,适应传播创新,确保产品形式更加贴近青年习惯。青年对新生事物感兴趣,乐于和善于使用新技术、新应用。动漫、游戏、元宇宙等新平台新技术为“Z世代”青年群体国际交流开辟了新的空间,为媒体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场景,也催生了新的国际传播方式。中国日报社充分发挥国际传播优势、渠道优势和经验优势,结合国内的美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与六家国内美院成立“画时代”美院国传联盟,让融媒体产品制作更加贴近“Z世代”青年群体读图、阅屏习惯,努力赢得广大海内外青年的喜爱,更好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

  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向世界讲述追梦、圆梦过程中的中国故事,广大青年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中国日报社坚持把对外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牢记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重要职责,依靠青年、支持青年、培育青年,努力发挥青年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助力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曲莹璞/《人民日报》2022-11-24)

  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国际中文传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这是党代会报告首次将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与国际传播能力并置阐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其用意深远。价值共识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对不同文明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方式赓续绵延,与世界其他伟大的文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性除了地理和政治上的原因外,与记录中文书面语的符号汉字的表意性质也是紧密相关的。汉字记录语言,具有超语言功能,尤其是处于汉字文化圈的国家,汉字音变后仍可以表达相同的意义。相较于西方的表音文字,汉字在“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准确传递信息。可以说,汉字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了凝聚和促进形成共同体的作用。所以,以汉字为书面语载体的中文在传播中应上升到“语言文明”的高度,而语言文明是必然置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的。

  有识之士早就提出文化的传播不能“自以为是”,“他者观照”也不仅仅停留在理念创想阶段,传播者应身体力行,顶层设计的基本理念要从“我认为”过渡到“他认为”。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国际交往中,“他者观照”与“自我认同”并不矛盾,在理解他者的过程中,反观自身会加深对自我的理解,在对比中“同”会被放大,“异”则可能被消解或者忽略,由此产生的文化隔阂在文化的张力作用下得到消弭。

  肯德基、麦当劳在中国本土化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融入豆浆、油条、皮蛋瘦肉粥的快餐显然更受中国人欢迎。在与国外学者的交往过程中,有人提出想了解“地书”(特指“用扫帚般的笔蘸水在地上写字”),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习焉不察的,但这正是“他认为”的。诸如此类的语言项目,我们有必要拉出调查表单,在国际中文教科书或者教学资源中及时跟进更新。

  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的名言:“社会历史不能依靠其他科学贫乏的现成模式来书写,而是需要把现有的框架发展为模式。”非常具有启示意义。语言传播的道路因文化差异、文明蕴含的不同,一定是“殊途”,在这个过程中各种语言传播可以各走各路,但人类命运的共同福祉以及人类的整体性观照是一致的。

  (高宁 宋晖/《北京日报》2022-11-14)

  如何做好舆情研判工作

  舆情研判可划分为外部和内部两个层次。外部研判是指针对社会舆情的研判,从意识形态和事件发展两个层面展开:从意识形态层面而论,舆情研判是对社会舆情内涵的公众情绪、价值判断和利益诉求的分析;就事件发展层面而言,舆情研判就是对某一具体舆情事件发展进程的预测,通过两个层面分析的结合,来研判舆情事件产生的根由、发展变化的趋势,评估可能出现的结果和造成的影响。内部研判是指对行政部门舆情应对能力的研判,包括对应对资源、应对措施和应对成效的研判。

  做好舆情研判工作首先要明确研判的内容,简而言之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部分,无论外部研判还是内部研判都要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在外部研判中,定量分析是依据舆情事件的平台数据对舆情序时发展趋势的量化分析,定性分析是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舆情纵深发展态势的具象化分析。在内部研判中,定量分析的关键在于做好舆情应对资源的管理台账,本部门本系统在应对舆情时有多少可运用的人力、物力资源,在权限范围内有多少可联通协调的其他部门与媒体资源,在部门主要业务的垂直领域内拥有多少官方账号和平台资源,这些资源的硬性约束决定了本部门可以应对的舆情压力的上限及可调动力量的边界,进而决定了应对舆情可采用的方式方法。

  做好舆情研判工作,重在制度化建设。舆情研判并非凭空再造一个研判部门,而是扎根于数据支撑、信息支撑、组织支撑和流程支撑的行政“肌体”上的决策“神经系统”。一要强化数据支撑,做好舆情应对的预案建设,建立健全舆情事件的分级分类制度,完善舆情的监测机制。二要强化信息支撑,积极打破沟通壁垒,建设坦诚而高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明确信息沟通与发布的载体和渠道,不断丰富沟通工具的应用场景,不断加大与公众的互动力度,加强干部媒介素养培养和媒介运用实践力度,提升融媒体时代信息汇集与分析的能力。三要强化组织支撑,对舆情应对组织进行专业化和扁平化建设,提升舆情决策层级,减少从决策到执行的中间环节,加强对决策制定与执行的监督考评力度,保障研判工作的高效、专业,确保研判对策的落实执行。四要强化流程支撑,构建从监测、响应到预警、应对再到考评、总结的完整闭环流程,实现对舆情事件生命周期和舆情应对工作的全方位覆盖,确保研判工作的连续性和系统性。通过强化四个支撑,可使舆情研判工作以数据和信息为依据,以组织和流程为依托,真正发挥制度建设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袁遐/《学习时报》2022-11-21)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12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