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23年1月上)

2023-02-02 15:49:18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1月上   作者:

摘要:  加强全息技术自主创新和应用  随着元宇宙热潮的兴起,加强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路径。其中

  加强全息技术自主创新和应用

  随着元宇宙热潮的兴起,加强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路径。其中,全息技术成为实现数字化社会的核心技术,加强全息技术自主创新和应用意义重大。

  虚实结合的文化延展工具。

  全息产业具有两方面的技术特性:第一,强大的现实还原力。与擅长于现实虚拟化的技术不同,全息技术在虚拟现实化领域具有突出优势,通过投影的方式,记录并再现被拍物体发出的光的全部信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使与原物完全相同的立体像呈现于眼前。全息技术在真实还原、真实触达、虚实结合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使物的“数字孪生”和人的“多重分身”成为可能。第二,较强的内容可控性。全息技术可以用来还原文物历史场景、英雄人物、红色经典,实现跨时空对话,让观众在视觉的冲击中获得不同的体验。

  相较于自媒体的杂乱无序,全息展示从策划、展演、体验、互动各个环节都处于可控状态,便于开展有效的数据保护和个人隐私保护。在元宇宙技术体系中,第一层级的技术便是全息构建和全息仿真,这是锻造人们“虚拟肉身”的第一步,只有解决虚拟成像的问题,才能实现后续的虚实融合和虚实联动。全息技术在虚实融合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全息可以脱离可穿戴设备,实现裸眼观看,符合未来视觉技术无介质化成像的发展趋势,这也是谷歌、微软等互联网企业纷纷转身发展全息业务的原因之一。

  全息技术是我国数字技术发展不容忽视的环节,是争夺下一代网络控制权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掌握数字话语权的关键。目前的全息技术应用成本适中,且消费体验场景广泛,可应用于媒体、教育、文旅、游戏、电商等领域,为打造我国数字化消费的新业态提供了支撑。

  提供更高维度的创新空间。

  我国的全息产业虽崭露头角,但已有的全息企业小而散,多而不精,缺乏品牌影响力和自主创新力。

  “全息虚拟+真人真物”是一种自带辨识度、自带流量、具有穿透力和变现能力的文化符号,与XR、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结合可以成为文化产业增速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来看,我国“全息虚拟+真人真物”的路径仍然闭塞。由于全息影像涉及真人、真物,所以其具有知识产权特性,涉及著作权、表演权的归属问题。于是,一些中小全息企业如何接触到“真人真物”(名人、文物等)资源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导致“全息虚拟”与“真人真物”相互孤立而无法实现有效嫁接,致使文化资源无法得到更加立体、全面的展示。

  如今,全息技术为主流媒体提供了更高维度的创新空间,从2D化显示过渡到3D化显示,为用户提供极具吸引力的全新观感体验,让用户触碰“不可及的真实”,这成为主流媒体重新塑造核心竞争力和数字传播力的可行路径。但就目前来看,全息技术在主流媒体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难得的应用也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成像上。如何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将全息技术应用到采、写、编、播等各个流程,加强用户的深度参与和互动,相关机构尚未找到良好的结合点。

  寻求内容生产的创新结合点。

  广泛的应用是推动企业技术升级的重要手段,要掌握自主可控的核心全息技术,须加强全息技术的应用推广,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提档升级。主流媒体,尤其是区县融媒体中心作为连接党群、城乡、工农的重要纽带,对全息技术的应用需求较大。区县融媒体中心应当充分挖掘全息技术特有的优势,突出其作为非私人设备所具有的社会功能,通过3D化呈现吸引用户主动参与;努力寻求全息技术与内容生产、传播的创新结合点,结合本地的资源特色,如本地的名人名家、文物、文化遗产等,创新性地引用全息技术,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产品;注重开发全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交互功能,加强用户在虚拟空间中的深度参与,增强用户的体验感。

  (张萌/《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12-02)

  打造智库型全媒体 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下,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打造智库型全媒体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客观要求和未来发展趋势。

  深入把握智库型全媒体建设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智库的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日益凸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提出为传统媒体转型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进入新媒体时代,过去单方面的内容输出已不能满足读者需求。建设智库型全媒体,除了单纯的出版、传播外,还应该向研讨、研究、咨询等方向发展,更要综合利用网站、客户端、社交账号等各种渠道和音频、视频、图片、H5等多种方式,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金点子”,让“文章”变成“文件”、“谋划”影响“规划”、“对策”融入“决策”。

  准确把握智库型全媒体的基本定位。

  智库型全媒体,是对媒体原有形态与功能的补充和完善。建设智库型全媒体的基本定位应该是:

  重要的舆论阵地。党媒姓党,必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必须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坚持政治性与学术性相融合,大力宣传党的路线和政策,深刻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形成有分量的理论成果。

  公益性研究机构。智库是为决策者在处理经济、政治、社会、外交、科技、文化、党建等各方面问题时出谋划策并提供相应的策略方案的智囊机构。建设智库型全媒体自然也符合智库的一般特征,为社会公共利益而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坚持专业立场,提高专业水准。

  大众化传播平台。智库型全媒体,不仅肩负着传播自身研究成果的责任,同时也具有传播其他智库思想观点的义务。要想让更多的社会公众充分了解智库的各种“产品”,智库型全媒体在刊载相关成果时就必须尽可能在保证其事实和观点完整性的基础上,考虑如何以一种轻松、活泼、深入浅出的形式进行表达。

  目前建设智库型全媒体的主要障碍。

  智库型全媒体的定位不够清晰。目前部分媒体智库的建立仍存在跟风行为,虽戴上了智库的帽子,但没有智库的实质,做的仍是从前的业务。对于智库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都没有明确界定,这样的模式势必难以长久。

  智库型全媒体专业人才相对不足。智库的安身立命之本是做研究。一方面,媒体智库的研究力量是由原来的记者和编辑转型而来,这些人才对信息的敏锐度、观察力和编辑水平较高,但研究的深度不足,学术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另一方面,在媒体融合即将进入关键窗口期的今天,主流媒体的人才队伍水平远远达不到纵深发展阶段的现实需求,全媒体人才的匮乏直接制约了融合实践推进的步伐。

  智库型全媒体专业性有待加强。传统媒体向智库型全媒体进阶,要求媒体人将宣传思维升级为智库思维,将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升级为科学研究的专业性。虽然我国的一些智库型媒体也有自己的专业方向,但在科学研究的专业性上还有待加强。

  建设智库型全媒体的路径选择。

  在合理定位的基础上汇聚专家团队。人才是第一资源。建设智库型全媒体,需要的人才既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把理论文章、调研报告等产品建立在对社会热点的把握以及科学调研的严谨性之上,还要学会借助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手段,在多元复杂的信息流中,提出真知灼见、深刻洞见、独特创见、战略远见,形成有用、能用、好用、管用、用得上的对策与建议。

  搭建多维立体传播矩阵,扩大传播力、影响力。建设智库型全媒体,要创新多样化传播方式,搭建多维立体传播矩阵,针对不同受众需求进行差异化、分众化、个性化传播。通过多维立体传播矩阵,将知识产品进行视频化、图片化等二次加工,有效解决文字内容晦涩难懂问题。对于理论研究成果、调研报告等,可以将之化繁为简,增强可读性,通过转载、转发等互动形式对内容进行多次传播,增强传播效果。

  推动体制变革和制度创新,提升智库型全媒体专业水平。要整合资源,允许传统媒体有效整合各方面智力资源,进一步强化智库型全媒体的独立地位,保证研究工作的客观性、公益性、独立性和专业性。要努力探索课题研究制度,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李小标/人民论坛网2022-12-07)

  批判性忽视可减少社交媒体依赖

  2022年11月23日,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官网刊发了对该所研究员安娜斯塔西娅·科兹列娃(Anastasia Kozyreva)的采访,介绍了人们为何会感到难以控制自己的网络媒体使用情况以及应对策略。

  文章指出,在德国,尽管有不少人认为花大量时间浏览网络媒体对自己没有多少益处,却发现自己很难关掉电脑或放下手机。科兹列娃表示,人类是“社会动物”,从社群中获取信息并与他人分享以保障生存非常重要,进化使人类对负面或高度情绪化的信息格外关注,因为它让人们为规避潜在的危险做好准备,并在有人需要帮助时收到提醒。几千年来,这种机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到了信息时代,一些平台供应商利用这种古老的机制吸引用户花费更多时间。在科兹列娃及研究合作者看来,在数字世界,批判性思维与“批判性忽视”的能力同样重要。

  “自我助推”策略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批判性忽视”。它指的是设计自己的周遭环境来帮助自己执行已经作出的决定。例如,人不能决定超市中有哪些食物,但可以控制自己家中的食物选择,如果希望自己能多吃水果、少吃糖果,可以调整环境,把水果放在桌面上,把糖果放在橱柜最上方。在数字世界中,人们也可以主动决定自己对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间。例如,可以设置社交媒体应用程序的使用时间或者开启免打扰时间,从而将更多时间与注意力留给线下的学习、工作和社交活动。

  科兹列娃认为,当人们浏览线上信息的时候,也可以运用“横向阅读”策略来提高自己对信息的分辨能力。通常,人们会从上到下浏览内容,这是自学生时代起就习惯使用的阅读方式。事实核查员在工作中则会实施“横向阅读”的方法,即在浏览器中打开其他选项卡搜索消息来源,并判断其是否可靠,这比看完内容再根据内容判断其是否值得信赖速度更快。她表示,一方面,在无法核实消息来源的情况下,用户应保持怀疑态度,不宜轻信信息;另一方面,用户也可以积极地寻找他们可以信任的平台,如有良好声誉的公共媒体

  (陈禹同编译/《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12-02)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1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