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23年6月上)

2023-06-30 15:06:38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6月上   作者:

摘要:  媒体客户端2 0时代的关键词  媒体改革,不破不立。媒体客户端从1 0阶段迈入2 0阶段,有两个关键词:整合与深耕。  关键词一:整合

  媒体客户端2.0时代的关键词

  媒体改革,不破不立。媒体客户端从1.0阶段迈入2.0阶段,有两个关键词:整合与深耕。

  关键词一:整合。如最近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整合“天目新闻”“浙江新闻”“小时新闻”三个客户端,上线“潮新闻”客户端。浙江丽水市整合报社“指尖丽水”、广电“无限丽水”客户端,上线“源新闻”客户端。这是对1.0阶段媒体结构的重构,是在“以减法做加法”,减法是对端的数量做减法,加法是对影响力做加法。现在客户端分发功能已见边界,各自发展资源分散,重新整合有利于聚合资源、用户和功能,在“量”的减法中做大“影响力”加法。

  关键词二:深耕。2.0阶段的媒体客户端,需要在“优质内容+刚需服务+高频应用”的创新突破中攻坚克难、真正做强,在媒体平台化方向走出实质性破局和持续性发展的新路。具体来说,要重点解决三个关键问题:

  其一,要在互联网上做大主流舆论引导的实效,在主流价值传播、优质精品内容生产等方面持续发力。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判断网络舆论场的热点,强化客户端议题设置的主动性;建立更适应于互联网移动传播发展态势的网络叙事话语体系;强化新闻报道之外的知识、观点,以观点体现态度,以知识强化质量。

  其二,要解决内容驱动和服务刚需之间的关系,强化客户端的服务性,把网民的生活需求和内容需求结合在一起。只有打通内容客户端和公众数字生活应用端,才可以实现客户端的刚需价值和高频应用。

  其三,要加强专业媒体和互联网平台的技术合作,把握智能媒介技术的蓬勃发展趋势,促使客户端在内容规模化、高效化的生产中提质增效。如客户端可积极与平台企业合作,把机器生产的内容和专业机构生产的内容、普通用户生产的内容、专业用户生产的内容整合起来。

  (张志安/《新传播》2023年第1期)

  平台型媒体内容生产的现实问题与应对

  当下,一些平台型媒体拥有雄厚资本、海量数据和亿万用户,其影响力已经遍及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尽管它们将自身视为平台型企业或技术公司,但在信息内容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通过筛选、过滤、分类等机制,动用各种自媒体平台、应用账号等来扮演“意见领袖”,利用信息碎片化、信息不对等以及广大用户信息辨别力不足、情绪化和从众心理等,分化和消解了主流媒体的传播主导权和社会影响力,影响了社会舆论的走向。值得关注的是,国内的一些互联网超级平台基本都在境外上市,这就存在境外势力通过资本来影响国内主流价值观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风险。

  1.内容生产中的现存问题。信息内容的质量下降和结构失衡。当前,平台型媒体内容生产上被诟病的问题主要集中为虚假信息、低俗内容和标题党等。尤其是图像类、音视频类虚假信息的深度伪造日渐复杂。同时,UGC内容的大量入驻,降低了内容生产的标准,引发信息内容的低质。另外,平台型媒体的内容类别分布不均衡,内容供给池中主要是娱乐类、资讯性或观点类的内容,新闻类信息数量明显不足。这使得用户看到的优质新闻少,助推了新闻娱乐化、观点情绪化,当新闻事件发生时,经常会出现“口水”刷屏现象。

  网络舆论的圈层区隔逐渐形成。平台型媒体推动了信息的社会化生产,海量用户因利益、诉求、话题等的不同,尤其是以情感认同为基础,形成了网络舆论的圈层化。造成了网络空间的人为“区隔”,既阻碍了信息与观点的自由流动,也影响了网络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放大“后真相”现象影响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在“后真相”时代,信息生产者、发布者的关注点不再是事实,而是能够产生吸睛功能与煽情效应的因素,导致信息报道重情感宣泄、轻事实探究。一些平台型媒体围绕热点、敏感话题,通过算法推荐进一步放大这一现象,并在具有情景“代入感”的社交网络上广泛传播。“后真相”现象的泛滥不仅挤占了主流价值观传播的空间与资源,还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能力,加剧了主流媒体被边缘化的风险。

  2.引发内容生产问题的缘由。过度追求流量弱化了把关功能。拥有海量用户的互联网巨型平台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同时还掌握着数据分析、算法推荐等技术。为了避免被海量信息淹没和完成流量变现,在新闻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中,或进行标题党式操作,或进行冲突性话题的炒作。为了追求“流量”而忽视了对内容优劣的把关,其后果是颠倒了正常的新闻价值序列,致使内容同质化和有害信息的病毒式传播。

  技术上难以摆脱主观因素影响。新技术赋予了平台型媒体强大的信息生产传播能力和用户的聚合能力。开放的平台使每一位用户都是自由的信息发布者,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来完成对巨量信息的筛选、评估,成为必然的选择。但是,语言本身的复杂性、舆论生态的多变性等因素加大了单纯依靠机器来甄别、判断的难度。另外,机器人写作和算法推荐等技术,还会受偏见、歧视、猎奇等不良因素的干扰,“技术中立”的外衣下裹挟着主观意识的影响。

  用户存在依赖性心理。拥有资本、技术、市场和用户优势的超级平台型媒体,基本掌控了信息生产、社交渠道和物联网络,并使其成为社会的基础设施。在其主导的信息环境中,人们习惯性地把接触和使用媒介视为一种能够使其感受心理“按摩”的娱乐工具或生活方式。长此以往,用户面对推送到面前的各种碎片化信息而变得懒于思考、偏离“理性”,也使其在舆论场中更易情绪化,进而应和了“后真相”时代的传播特点。

  3.应对内容生产问题的策略。互联网空间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型媒体内容生产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观念转变、技术向善和政府主导等入手,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体系。

  观念转变:以守正创新消除技术至上。我们不能无视内容生产中人的主导性而陷入“技术至上论”的窠臼。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新技术对信息生产传播的影响,它终究是服务于内容生产的工具,属于手段或形式的范畴,而直抵人心的依然是蕴含人生意义、价值观的内容。只有正确理解和洞察用户的真实状态与需求,实现内容与技术的最佳适配,才能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

  技术向善: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交融。完全依靠人工对海量信息进行识别、监控和过滤,不仅费时费力,有时还会产生纠错滞后、遗漏差错等问题。因此,推进自动化、批量化事实核查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不仅需要在技术层面不断升级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高对不良信息的甄别能力,而且需要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以及主流价值、企业利益和用户需求之间寻求平衡点。特别需要将舆论导向、社会效益等概念算法化、模型化,从技术上赋予优质信息一定的优先级,巩固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地位。

  政府主导: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体系。政府部门是治理体系中的主导力量,在规制层面制定问责标准,依法对网络运营商、平台企业及内容生产者实施日常管理。网络运营商是治理体系中的协同参与者,通过运用拦截、过滤、屏蔽等多种技术手段清理有害信息。作为平台型媒体的运营者和拥有者的平台企业,在信息内容治理中承担着主体责任,应完善自身的审查机制和风险评估机制,规范信息内容的生产与发布。只有多方相辅相成、齐心协力,才能构建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生态。

  平台型媒体的发展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造规范有序的内容生产环境,履行社会责任,是平台型媒体提升自身影响力和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更是构建健康和谐网络舆论生态的必由之路。

  (许向东/《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5-18)

  AGI对传媒业带来的挑战

  在对AGI充满期待的同时,也要看到技术的两面性。因此,传媒从业者必须时刻警惕新技术带来的新挑战。

  第一,AGI对传媒意识形态引领工作带来挑战。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必须发挥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如果不正确使用AGI技术,将会对媒体意识形态工作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如AGI能够根据用户提供的新闻线索快速生成新闻稿,但以GPT为模型的AGI目前并不具备实时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也无法判断用户提供的新闻线索是真实发生的事件还是胡编乱造的谎言。因此,AGI既能快速生成重大事件新闻信息,提高新闻时效性,也能够根据用户指令生成大量虚假新闻、制造谣言,这又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求证、解释事件真伪,无形中增加了意识形态引领工作的难度,甚至会造成舆论危机,扰乱互联网正常舆论生态系统。

  第二,AGI削弱传媒业的技术平权程度。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技术平权的范围逐渐扩大,Web1.0的门户网站给予了用户一定的信息获取和表达自我的权利,Web2.0的社交媒体让用户能够获取更多信息,有更多机会进行自我展示,且具备一定经济权。在当前Web2.0向Web3.0迭代过程中诞生的AGI内容生产工具,对于用户来说可以拥有更多内容获取及创造、释放生产力的权利。由于很多AI工具均不开源技术,尤其是传媒业巨头企业纷纷涌入AGI赛道,容易导致AGI成为牟利的噱头和部分人士的信息制造工具。这将会进一步强化数字鸿沟和媒介信息差,反而削弱了传媒业技术平权的程度。

  第三,AI为主的时代导致传媒从业者的职业担忧。在以AI为辅的ANI时代,AI代替人类的问题就曾引发过人们的广泛探讨,产生了AI将拥有独立思考能力且最终取代人类的言论,而当以AI为主的AGI时代来临时,AI取代人类大量职业的恐慌再次袭来。对于传媒业来说,AGI能够做到采访前大纲的撰写,采访时语音的实时翻译,采访后的新闻撰写,贯穿采编全流程,GPT-4也支持实现多风格文本生成。因此,对于传媒业文字工作者、运营工作者、图像处理工作者、技术开发者等来说,均会有被替代的焦虑。基于目前的AGI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如果用户提出的问题不精确,得到的答案也不太理想,且在传媒领域,虽然AGI可以贯穿采编全流程的工作,但依旧无法取代采访者与受访者面对面共情及察言观色的能力,GPT模型下的文本图像输出也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审查监督。因此,AGI尚不能对传媒职业构成巨大危机,但传媒从业者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认知,不让AGI的强大功能降低自己自主思考的能力。

  可以预见,AI技术将在AGI领域持续探索和突破。传媒从业者需要实时了解新技术、拥抱新技术并理性分析新技术,使其在可控范围内发挥最大效力。

  (郭全中、袁柏林/澎湃2023-04-20)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6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