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23年8月上)

2023-08-11 11:31:45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8月上   作者:

摘要:  加快媒体深度融合:目标与任务  加快媒体深度融合与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是什么关系?正如党的二十大要求的,加快媒体深度融合的目

  加快媒体深度融合:目标与任务

  加快媒体深度融合与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是什么关系?正如党的二十大要求的,加快媒体深度融合的目标就是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完成一系列重要的系统性任务。

  一是树立全媒体思维。这是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顶层因素。用工业时代和传统媒体思维无法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更不可能建成全媒体传播体系。互联网时代和移动互联思维也很难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和万物皆联进程中全媒体发展的要求。

  二是迭代升级全媒体传播的技术系统。中央厨房支撑的融媒体中心发展有其历史功绩,但是急需将全媒体传播体系所需的所有技术要素和系统实时更新升级,如全媒体传播体系中最核心的数据资源及其共享机制,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全媒体传播等等。

  三是加快完成全媒体用户系统建构。互联网时代,特别是人工智能时代,用户场景是流动的,使用平台是切换的,互动能力更加强大等等。用户是以数据形式存在着的最为宝贵的资源,更是智能媒体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急需加快建设全媒体传播的用户系统,汇聚用户流量,集成用户数据,开发用户资源,强化用户黏性。

  四是加快构建全媒体内容与服务系统。全媒体时代已经很难再将全媒体内容与虚实融合服务完全割裂开来。一次创意、多种生产、多次传播可以使内容与服务价值最大化,既要打造内容与服务的产品链,还要培育完善配套的供应链,从而建构可持续性的价值链。

  五是加快破圈全媒体业态系统。工业时代,乃至互联网上半场,媒体都是以版面、时间换取广告为基本收入。但是在全媒体传播体系中,按照中央有关媒体融合文件要求,全媒体一定是“新闻+政务服务商务”为一体的综合平台,乃至集成生态。业态呈现多样化,包括广告、定制付费、版权销售、线上服务以及线下用户活动等。

  六是深化全媒体传播体系所需的机制体制改革。我国媒体融合已经走过10个年头,下一步需要时间上加快,空间上纵深,最为关键的就是建构一套符合全媒体传播体系规律的机制体制。其中平台再造、流程优化、人才升级是核心。

  (胡正荣/《新传播》2023年第3期)

  我们为什么要建设超级移动客户端

  常常会被各地融媒体中心的人们问道:“我们为什么要做客户端?”问者问话的潜台词是,已经有那么多的互联网商业传播平台,主流媒体在其上开设账号用以发布新闻信息,既方便,传播量又比较大,何乐不为?这样就不必费心费力地自己去做客户端了。

  有这样认识的人们陷入的误区之一,是以对传统媒体功能的认知来看新媒体。由于传统媒体技术的限制,其主要功能还是停留在公共信息发布层面,无法在引导群众的同时服务群众。而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以政务服务为核心的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来吸引用户、服务群众,寓引导于服务之中,巩固主流舆论阵地。这样面向基层群众的实体性服务功能,使得这个时代的媒体具有“全效媒体”的特性。在我国国情之下,从社会公平和执政安全的角度看,这种关系国计民生的功能,必须建构在主流媒体自主运营的移动客户端之上。

  误区之二,是这些人往往会以大众传播时代“一对众”的传播关系来看待互联网时代基于共享平台的“全员媒体”型社会信息交互过程,其结果往往是陷入内容生产上“单打独斗”、信息传播中“单向发布”,最后在社会舆论场中落得“形只影单”的结局。正是为了克服这种困难,中央提出,“以开放平台吸引广大用户参与新闻信息生产传播”。从主流媒体的融合发展实践来看,要与所在区域的人民群众建立这样新型的传播关系,必须基于主流媒体自主可控的互联网平台及端口才能够实现。

  误区之三,是目前大多数主流媒体所建设和运营的移动客户端,在技术上都是单一内容、单向发布型的“新闻”客户端,互动及服务功能模块能力不足甚至缺失,其技术底层缺乏数据采集、留存和交互能力,导致在全功能(即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运营时,由于无法打通多源异构数据而导致难以有效支撑,这些问题在一些走在媒体融合实践前列的单位已经出现。上溯其根源,这是由前两个认识误区所导致的。

  建设和运营超级移动客户端,是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客观需要,也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所决定的。坚持移动优先,集中力量建设自主可控平台,核心在于建设和运营一个功能全面、本地用户多而活跃的超级移动客户端。当前大多数主流媒体均自建了移动客户端,但对其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并不清晰,不少单位习惯性地将移动客户端视作单纯的新闻信息发布端口之一,导致此类端口数量多而不强。超级移动客户端的产品定位从新闻发布端口走向综合服务平台,意味着其功能的极大丰富,端口型产品功能仍主要体现为采集和发布新闻等公共信息,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提供衍生性资讯服务;而应用平台型产品则可以通过聚合多种垂直应用,而形成多领域的实体性服务能力。基于这样的服务能力,新型主流媒体能够在所在区域聚集用户,产生强大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更好地完成舆论引导任务;在服务过程中积累的社会运行大数据,一方面可以提高媒体自身发现社会变化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为党和政府及社会各方面提供更有价值的智库产品,从而更有效地推动社会发展;通过聚合各种垂直领域的服务应用,新型主流媒体还能够形成平台型的商业模式,提升自我造血能力。

  (宋建武/《南方传媒研究》2023年第3期)

  理论传播如何避免无效传播

  无效传播是指传播主体传播的信息没有被受众接受或者很微弱地接受,几乎没有产生有效反应的传播。无效传播看似荒谬,却是当前理论传播中客观存在的一些现象,大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传播主体自己没有学懂弄通理论,照搬照抄政治文本或讲话精神,不能与生活实践和时代相结合,导致传播话语难以被受众接受。二是传播模式比较古板单一,呈现说教式信息单向输出模式,难以准确生动地抵达受众心里。三是传播内容精英化,话语表达没有转换为大众熟悉的日常话语,受众觉得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因而无法接受。无效传播不仅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最为关键的是导致党的创新理论不能很好地传播给受众。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进程中,拉近理论与受众之间的距离,破除无效传播困局,急需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是强化人才保障。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理论传播人才是增强理论传播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提。理论传播人才不仅要有较强的理论功底,而且要对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月19日在云南艾思奇纪念馆考察时指出:“我们现在就需要像艾思奇那样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的人才。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之所以广受欢迎,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能用自然、亲切、朴实的文风,把晦涩难懂的哲学理论通俗化、大众化。

  二是树立受众思维。避免无效传播的关键是树立受众思维,传播主体要树立理论传播的供给侧改革意识,遵从受众接受信息的新习惯,以受众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受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为着力点,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才能更高质量地满足受众需求,不断提升理论传播的力度与效果。

  三是革新传播话语。一方面要把学术性话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简单朴实的话语,拉近传播主体与受众的距离,这对于将博大精深的理论“讲活”“讲透”至关重要。另一方面要把以说教为主,严肃性大于灵活性的政治话语,转化为讲述有温度、有细节、有情节的具体案例或生动的故事,实现“从小往大讲”“从下往上讲”的转变。

  四是创新传播方式。从呈现方式来说,实现从单一传播向多样传播转变,在守住理论自身政治方向的前提下,把大理论放在新形式的载体中。从技术手段来说,要实现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的交流互动。充分利用VR、视频直播、全息影像等先进的信息技术,使信息立体呈现,让受众全身心沉浸在理论传播的氛围之中,从而充分调动起受众的感官,实现与受众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互动。

  (于凌炜/《学习时报》2023-06-26)

  以数字技术赋能传媒转型发展

  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作出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近年来,全国报业同仁克服种种困难,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回望历史长河,从“铅与火”“光与电”走到“数与网”,技术为媒体插上翅膀,中国媒体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我们要深入贯彻中央战略部署,积极把握和利用好数字经济发展的机会窗口,以数字技术赋能传媒转型发展,共同推动传媒内容数字化、产业化发展,为加快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一是乘“云”而上,激活数字版权引擎。随着网络技术的持续演进,图片、视频、音乐、动漫、电子书等数字版权产业应运而生,正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前沿。各级媒体依托资源、平台、人才优势,推进版权创新发展,用好用活数字版权丰富资源。希望报业团结一致,充分挖掘数字版权价值,共同构建新型数字版权产业利益共同体,为受众提供权威、公正、公平、规范的一站式数字作品服务,奋力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二是聚“数”而为,促进文旅资源共享。如今,人们足不出户便可领略壮丽山河、大好风光。面对数字经济的滚滚大潮,地方媒体应勇立潮头,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构建“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旅游,不断优化服务体验,携手走出一条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互利共赢的文旅发展新路。

  三是以“智”赋能,重塑电商交易生态。电商是当代经济发展新动力,抓住电商就抢占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近年来,全国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将特色产品送上“电商快车”,通过电商行销全国乃至全球。各地媒体要加强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地标产品的品牌效应,推动电商交易资源共享共建,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融互通营销体系,为发展聚合强劲“网动力”。

  当今,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在万物互联的数字化智媒背景下,让我们乘“数字经济”之风,破“传媒转型”之浪,加快推动传媒内容数字化、产业化发展,共同开创媒体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

  (张建星/“中国报业”微信公众号2023-07-20)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8月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