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23年8月下)

2023-08-25 16:59:05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8月下   作者:

摘要:  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取向  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建构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

  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取向

  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建构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面向和根本立场。建立自主的知识体系,重点在于“自主”,核心是在“两个结合”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新闻观点的中国化时代化。中国自主的新闻学知识体系坚持面向马克思主义,一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出长期以来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取得的新闻成果和舆论胜利;二是要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学科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基本理论之上,来源于新闻实践,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真正主体的思想。其作为观念的力量,作用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伟大历史发展进程,“重要的社会观念起源于对社会关系的解释,又重塑社会关系”。因此,当代中国新闻学只有面向马克思主义,才能形成真正自主的知识体系。

  二是坚持中国新闻学的“元问题”。建构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首先应厘清我国新闻学核心的“元问题”,主要包含内外两个象限,内象限为概念供给,外象限为阐释能力。新闻学“元问题”的外部象限,需要在不断变化的世界舆论场和新闻生态中,满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迫切需求。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理论基础,舆论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是“一般关系的实际的体现和鲜明的表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始终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和舆论工作。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舆论环境,拓展中国当代知识体系的国际传播渠道,提高中国新闻学理论在国际传播中的阐释能力,是中国新闻学“元问题”在外部象限的根本任务。“元问题”中的内外象限,既立足中国,也面向世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新闻学知识体系处于人类文明新形态之中,特别要注重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团结舆论共同体,同时敢于开展舆论斗争,强化阵地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明确作出面对红色、黑色、灰色三个思想舆论领域的判断和对策。这就要求新闻学界建构自主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炼中国理论;新闻业界加强主流媒体的传播效能,传播中国思想,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传播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价值观念。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新闻实践。马克思主义作为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始终关注人的解放和人的现实生存。中国新闻学自主的知识体系,根植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持之以恒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逻辑之中。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是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的根本立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根本目的。面向以人为核心的新闻实践主要通过两个路径,一是要全面系统地反映党和人民不断发展的新闻事业,真实客观地呈现人民群众不断进步的社会生活;二是要在媒介技术和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当下,建构以人为本、和谐健康的现代新闻知识体系。处于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与全社会共同经历着全方位的变革,新闻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不再是单向度的传递,受众已经通过技术赋能参与到新闻活动系统之中,形成了双向度的传播模式。纵观历史,可以发现,任何学科知识体系的转型都是以社会发展和文明变迁为前提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40余年所坚持的独立自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创新。中国新闻学作为中国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孕育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之中。建构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厘清中国新闻学的“元问题”,始终面向以人为本的新闻实践,不断供给科学概念、提出鲜明理论、完善框架方法,在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道路上不断推进、不断发现、不断创新。

  (黄鑫/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07-20)

  传播法学如何实现跨学科交叉

  传播法学是新闻传播学与法学交叉融合形成的新兴学科,旨在培养兼具法律和信息传播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赋能下的信息传播重构了公共空间的基本格局。社会信息体量自此被无限放大,开放、互联、互通的网络信息在指数倍增长的过程中,开始逐渐引发出隐私泄露、网络暴力、数据安全等问题,数字信息传播亟待秩序化、规范化。为此,需要加快传媒领域,尤其是数字传播领域的立法立规步伐,同时培养信息传播规制等细分领域的专业人才,推动传播的法治化进程。

  近年来,我国信息传播领域的法规体系日趋规范,然而,日新月异的传播环境和层出不穷的传播问题依旧牵制着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加快推进传播法学学科建设重要且紧迫。当前,传播法学在学科建设上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是学科边界模糊。作为交叉学科,传播法学尚未厘清新闻传播与法学的融合边界,学科建设究竟是以新闻传播为中心,还是以法学为中心,各高校对此见解各不相同。教研实践中,亦时常会发生多学科内容机械化堆砌、学术研究对象界限不清等问题。其次是学科建设体系化程度不足。虽然呼吁加强传播法学学科建设的学者群体日益扩大,但当前传播法学仍处于新闻传播学与法学的边缘地带,其主体性尚未凸显。在“新文科”建设的宏观背景下,传播法学应紧密围绕文化法学学科建设的核心目标和实际需求,结合“新文科”“新法科”建设要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推动学科建设。

  一是明确学科边界。作为文化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法学学科建设的边界在于文化中的信息传播与法学,其教研对象是传播,但教研的落脚点是法学。因此,应该在厘清传播与文化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从助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法治化进程的角度切入,进一步明晰传媒领域的立法、司法、行政研究界限,划定学科的教学研究范围。

  二是构建自主的教学研究体系。传播法学虽是交叉学科,但其在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方面同样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色。针对当前学科体系化程度不足的现状,一方面,应深化教学培养体系建设,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培养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另一方面,还需强化传播法学基础理论研究,构筑自主的学科研究体系。文化强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文化的法治化、规范化发展则是文化强国的根本保障。面对信息时代纷繁复杂的传播业态,如何从信息传输的角度审视和规范文化现象,借由传媒法治化推动文化法治化进程,是新时代传播法学学科建设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王泽坤/《中国教育报》2023-06-12)

  高质量新闻传播教育之着力点

  当代新闻传播教育面临崭新的社会环境,突出体现在传播成为当代人的元行为,传播知识成为当代人的硬需求,而传播活动则成为社会治理的关键点。可以说,新闻传播教育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时代,活跃的传播实践催生强烈的教育机遇,与此同时,也处在一个日益紧迫的挑战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积极响应,持续加强新闻传播教育的实践性、硬核性与开放性。为此,要找准学生能力提升的重点并以此为着力点来推动新闻传播教育高质量发展。

  着力点之一:如何提升社会认知能力?近现代新闻传播活动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公众认知社会发展状况,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在日益复杂的社会信息环境与全民传播环境中,新闻传播教育应在新闻观念上下功夫,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切实将“真实”与“积极”作为核心新闻观念教育给学生,即所有的新闻传播内容要依据事实,所有的新闻传播水平高低要看其产生的社会效果。只有具备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才能切实提升新闻传播者的社会认知能力,并进而引导社会认知。

  着力点之二:如何提升人际沟通能力?新闻传播活动的源头是新闻事实的获得,而新闻事实主要应源于新闻采访、事实挖掘,历史上著名的新闻人都是以能够深入事件现场,获得一手新闻事实为基础的。值得警惕的是,在互联网环境中,越来越多的新闻源来自网上而不是现场,这成为新闻失实的重要成因之一。为此,在新闻传播教育中,应该将新闻采访作为基本功来培养,无论时代条件如何改变,交流手段如何改变,与人沟通、善于采访应是新闻人的硬核功夫。

  着力点之三:如何提升创意叙事能力?新闻传播活动的实质是传递信息,让新闻信息为更多人所接收和接受。在当代信息过载的环境中,如何让新闻信息更加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公信力,成为大的挑战。所谓新闻行业的专业能力,突出体现在能够将真实的新闻事实以创意的新闻信息展现出来,提升叙事能力,或者说讲故事的能力,成为最具关键度与显示度的要求。在新闻传播教育中,要将文字写作能力作为整个叙事能力的核心所在,而基于此的视觉内容制作能力也愈发重要。

  着力点之四:如何提升技术使用能力?当代新闻传播活动面临的最强烈变化无疑是媒介技术的重大变化,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包括新闻传播活动在内的当代信息传播活动。新闻传播教育必须密切盯住新技术的变化,不能做“鸵鸟”式地回避,而要积极响应新技术,使用新技术,实现新闻传播实践教育成果的作品化、产品化、商品化,如此才能培养出来新技术环境中的有效传播者。

  着力点之五:如何提升国际对话能力?国际传播是当代中国发展中面临的战略性挑战,也是当代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任务。理解国际传播不能是单向的、宣传式的信息传递,而是基于不同立场、文化进行的双向的、对话式的信息交流。因此,提升学生的国际对话能力是当代新闻传播教育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国际传播人才不是简单的懂外语的新闻人,而是懂世界的新闻人,这样的新闻人了解全球图景、知晓全球问题、具有全球思维,因而是能与世界对话的人。在与世界对话中,要讲好中国的中国故事,讲好世界的中国故事,还要讲好中国的世界故事。

  新闻传播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不能在学科内卷上使劲,而要更加关注崭新的、宏大的、现实的问题,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视角而不仅是媒体视角理解新闻活动。如此,新闻传播教育就会进入更加具有生命力与引导力的新境界。

  (胡钰/《教育传媒研究》2023年第4期)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8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