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23年10月上)

2024-01-05 16:25:44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10月上   作者:

摘要:  微内容是数字时代内容生态的最佳注脚  在数字技术飞速变革的时代,网络视听构筑了个体日常生存和社会交往的精神世界,每个人都不可避

  “微内容”是数字时代内容生态的最佳注脚

  在数字技术飞速变革的时代,网络视听构筑了个体日常生存和社会交往的精神世界,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置身其中。在我们试着感知数字时代人们的栖身之地时,首先触摸的是一块块、一片片微型的内容碎片,每日涌现的、数以亿万计的微内容共同拼接出了媒介中的信息图景。如果用选一个字来概括当下视听内容生态的特点,“微”字无疑是最佳选择之一。

  以往我们讲“白驹过隙”时,强调的是时间过得飞快,而今天回过头看,这个“隙”也显得颇有深意。在飞快转动的现代化社会时钟中,许多曾经被忽略的,但存在极强内容消费潜力的碎片化场景被发掘。例如,手机等便携性媒介塑造了“低头族”即时、短暂的信息接收习惯;存在于商场、广场等公共空间的一块块大屏已然是抢占内容消费者心智的必争之地;对视听感官需求较少的家务、运动等场景正在引发并发式媒介消费。尽管诸如此类的碎片化场景产生原因各异、时空坐标有所不同,但其本质上都是现代社会时空中存在的“缝隙”。正是在这些不连续的、间隙化的时间和空间中,用户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全新的媒介接触和消费需求。

  “微”的特性,作为一种风尚、一种趋势,不仅代表着一种内容生态,还彰显着用户消费方式偏好的转变,并已经开始细细密密地浸入互联网时代内容生产的毛细血管之中。随之改变的,还有流行文化的特性、内容呈现的样态、用户消费的偏好以及内容链条的构成,这加快驱动着媒介生态朝着“微”的方向不断迭代和升级。

  相比于长内容的产制,微内容尽管在体量上较小,但对于内容生产者的基本功仍然是“硬核考验”。体量小也意味着内容的延展空间较为有限,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注意力持久度呈指数级下降,内容制作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留存用户的注意力,就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呈现出有叙事线起伏、有可圈可点之处的内容,并在有限的呈现空间中精准把控好对每字每句、每秒每帧内容的取舍判断等等。同样需要注意的是,短视频等微内容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等舞台上逐渐扮演重要角色,融入媒体转型的浪潮中,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微内容并非只包含着字面意义上的“体量小”这一层含义,而是具有“集简短和精粹于一体”“集内容变迁与传播战略变革于一体”等更深层次内涵。

  近年来,短视频平台异军突起,“声音经济”也表现出复苏回暖的强劲动力,这在客观上促使视听领域诞生了大量的优质微内容。例如,“爱优腾抖快”等头部网络视频平台纷纷抢滩微剧、短剧赛道,相继推出相应专栏,不仅形成了规模化的内容供给集群,也成为AIGC等前沿技术与视听内容结合的“试验田”。而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则全力发挥自身资源积淀的优势,发力微纪录片领域,近年推出了《故宫100》《如果国宝会说话》《“字”从遇见你》等现象级优质微纪录片。

  目前,在微内容生产的赛道上,涌入了越来越多元的主体,内容生产流程不断优化,行业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态势。但从客观来看,体量上的精炼与压缩,往往伴随着难以对内容延展空间进行深挖探索的阵痛;追求所谓“爆点”“爽点”能带来一时一刻的流量效应,也往往导致产制方忽略微内容本应从“长尾”角度带给公众的社会意义。如何最大限度避免内容由简洁直观滑向泛娱乐化的极端,这又是另一杆需要在内容产制者心中尽快树立起来的“价值天平”。总而言之,基于目前微内容生产规模已形成的相当可观的生态基础,要实现长期可持续的良性发展,或许减量提质应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从业者需要时刻瞄准的靶点。

  (周敏/《现代视听》2023年第6期)

  AIGC“工具化”亟待突破的难关

  作为AI领域的新兴技术,AIGC正在重塑包括写作、设计、音乐等在内的创意产业。AIGC技术的发展充满着机遇,用好AIGC可以实现有机赋能。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面对着诸多挑战和考验,例如生成效果的可控性问题、版权隐私等法律和伦理。笔者认为,要实现AIGC的“工具化”,目前尚存在以下3个待突破点,这也是驯服AI的关键。

  第一,如何把控风险。对于媒体而言,内容安全始终是生命线,引入AI之前,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风险把控。AI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便利,但是AI的负面效应和潜在的风险也日益凸显。今年以来,AI“闯祸”事件不断出现,例如AI换脸风波、AI谣言、AI仿声诈骗。因此,各个国家都在积极规范AI的监管。国家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广电总局联合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也于8月15日起施行,为我国AI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对于传媒而言,首先,要第一时间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研究,防止创新过程中误触“红线”;另外,落到具体应用时,要为AI迭代立规矩,对涉及AI的新闻生产流程,明确标识标注,并相应调整新闻审核把关流程,确保数据及机器生成内容被纳入新闻生产后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第二,如何提质增效。现阶段的探索中,媒体往往让AI走到新闻的“前台”亮相,将AI作为创新元素引入新闻报道中。这一阶段的AI,还尚未被充分整合进新闻采编业务,不具备可复制性。要让AI真正嵌入新闻生产,就要让AI整合入驻新闻“后台”,在日常的采、编、播流程中成为新闻从业者常备的工具,就像Word之于文字记者,Photoshop之于设计人员。要让AI真正好用、管用,就需要从根本上提升质量和效率。当前,AIGC内容的生成效果不够精确和可控,这也意味着调试环节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对于常态化新闻报道而言,采编人员根本无法将其纳入工作日常。

  要让AIGC工具化,一方面,需要对生成效果进行一定的前期培育,传媒集团可在内部进行统一的AI驯化,通过完善专属语料库和素材库,让内容输出能符合新闻采编人员的预期。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有机的产学研联动,利用AI模型开发出适配新闻生产的应用场景,可以对图文、视频等新闻生产进行全流程梳理,提炼高适配、低风险的应用场景加以探索,并固化形成小的场景应用。

  第三,如何人机协同。引入AIGC内容的过程,也是新闻从业人员探索与AI协作的过程。新闻从业者与AI的关系,要保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AIGC系统应与人类创作者实现互动协作机制,提高脑力工作者的生产力。因此,AIGC“工具化”之路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新闻从业者与AIGC共同探索新型工作机制,即形成新的工作分工与协作,从而让AI这个工具能帮助新闻从业者减少重复性劳动,增加灵感的火花,并把更多精力聚焦于生产具有思想性的高质量新闻报道和产品。

  (翁宇君/微信公众号“传媒评论”2023-09-07)

  建设网络强国的实践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在目前国内外局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管网治网成功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我国网信事业管理与发展的指导纲要,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与战略性,为新时代网信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与前进方向。建设网络强国不仅关乎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作为拥有丰富执政经验的百年大党,能够立足中国国情,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结合实际情况走适合中国网络强国的建设道路,凝聚各方力量,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有机统一,从而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网络强国。当前,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网络强国作为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才能将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因此,建设网络强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互联网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网络强国建设需要凝聚各方力量,依靠全体人民共同推动,进而缩小“信息鸿沟”,穿透区域和身份等因素所构筑起的“信息同温层”,减少“过滤气泡”“信息茧房”“回音壁”等情况的发生,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将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网络强国。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网络空间注入新的活力,营造一个向上向善的清朗网络空间,有助于增强主流思想舆论,建成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完善的网络强国。另一方面,网络作为当下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领域,能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广阔的空间,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连接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广大网络使用者,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深化网信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的本质在于互联,信息的价值在于互通。当下,国际秩序面临多重危机,全球治理体系亟待深刻变革,深化网信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建设网络强国的必经之路,这是互联网诞生的本质,也是网络强国建设的钥匙。从网络信息传播的结果来看,互联网削弱了世界的物理空间属性,增加了虚拟共时性的特征,使得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越来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虚拟共同体。单靠一个国家建设网络社会无法适应当下的时代发展,需要共建共享网络数字资源,从而互利共赢。2023年7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致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贺信中指出,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世界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将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因此,各国应当团结起来,共同高举多边主义旗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让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成果惠及中国和世界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对于把牢网信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战略方向,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开创网络强国建设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段鹏/《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9-13第01版)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10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