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视点(2023年12月上)
2024-01-26 16:46:07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12月上 作者:
摘要: 社交媒体时代更应重视事实核查 从2022年2月爆发的俄乌冲突,到近期中东愈演愈烈的巴以冲突,在全球走向深度不确定的短期历史进程中
社交媒体时代更应重视事实核查
从2022年2月爆发的俄乌冲突,到近期中东愈演愈烈的巴以冲突,在全球走向深度不确定的短期历史进程中,人们被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冲突信息所包围。但是很多人也都承认,他们获取的信息,未必就能给他们带来对于事实的全面描述,而获得真相变得越来越难。
尽管2016年牛津词典就以Post-truth(后真相)描述这个世界对于信息获取的方式,传播学者彼得斯也在20世纪末的《对空言说》一书中感慨对交流的悲观和无奈,但是在2023年的历时性冲突情境中,人们越发坚信自己获取的信息,但同时各国社会群体的观念撕裂也越来越严重。这对于鉴别事实和谎言的新闻事实核查带来了严峻挑战。
今天,事实核查正在全球范围内面对越来越大的挑战。首先是专业化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能力缺位。由于信息发布速度越来越快,新闻的时效性需求也在日渐增加,而公众在现场或者第一视角发布的信息数量,远远大于专业新闻工作者在现场的深度观察、采访和描述,因此专业化的事实核查往往难以和快速消费的短视频资讯竞争。其次是社交媒体的广泛运用,也更进一步对受众群体进行了赋权。受众在新闻信息的传播中,越来越具备独立性。他们的选择能力、发布能力甚至反馈能力,都深刻地影响了事实的准确传播。在某些时候,受众发布的事实有助于扭转报道的偏颇,但在某些时候,受众发布的信息加剧了社会观念的对立。更不用说算法陷阱这样的机制化引导方式,加大了后真相概念的实践。人们因为技术的壁垒,平台的分发以及内容的倾向性,越来越受困于回声室中。在回声室里,事实核查不再是简单的单一事实求证,而是对于一个社会和一个世界全景的还原。
我们还应当注意到,近年来在全球社交媒体上出现的社交机器人等“深度伪造”(Deepfake)账号,是全球各种政治势力有意识传递虚假信息、误导公众或者推动社会动荡的重要信息手段。传播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全部帮助这个世界向着积极的方向前进,甚至在某些特定的时刻助纣为虐,成为谣言快速传播或者情绪对立的平台。
在这种情况下,事实核查更需要进一步加强。事实核查一方面需要专业化团队,如媒体的专业部门,有效核对报道内容;另一方面国际社交媒体上也出现了独立的事实核查机构,负责辟谣或对特定事实做出解释。这种机制的建立不仅是媒体的工作,也是平台的责任,同时还应当进一步成为社会良性运作的润滑剂。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我们应当更加谨慎地对待新闻,处理复杂观念和多元视角下的信息,并深刻理解新闻传播工作所具备的意识形态特点。世界上最难的工作之一,是做人心的工作。比做人心工作更难的,是寻找到事实来做人心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交媒体时代应当更加重视事实核查,不仅是媒体的责任,平台的责任,也是这个社会必须理解的媒介素养。
(周庆安/微信公众号“新传播智库”2023-11-23)
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如何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文化使命?首要的一条就是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只有自信才能自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自信的底气来自哪里?来自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一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使得我们无论遭遇怎样的风险挑战,总能以强大的文化自信,消化吸收各种外来文明的有益因素,直至转化发展出新的文明形态。正是有了这样深厚的底气,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才能如此自信。
文化自信还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日益迷失,文化自信也随之低落。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我们党带领人民,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新建立和巩固了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求我们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鞋子合不合适,自己穿了才知道”。我们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是党领导人民在没有任何现成经验的基础上走出来的。无论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还是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我们都没有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立足具体实际,用“两个结合”的办法,“摸着石头过河”,终于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这个伟大进程中形成的中国经验,总结出的中国道理,并据此提升而来的中国理论,是我们最宝贵和自信的法宝,也是我们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的可靠根基。
(兰文飞/《学习时报》2023-11-01)
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性与创新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标志着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新境界。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两个结合”融通和巩固了新时代文化主体性的“主脉”。源头活水,地脉扶桑。文化自信关乎国本国运,事关民族独立之精神,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这为开创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新时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问题。”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努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走自己的路,将独立自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伟大精神,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之中。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指引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在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中展现新气象、迈向新征程。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涵盖网信、文艺、新闻、哲学社会科学、思政、文化传承发展等各个领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学理化体系化成果,形成了巨大的传播活力、文化张力和发展动力。“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要尽快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民;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要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信心,如流之袅袅。“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持开放包容的原则。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兼纳百川、包容四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们不能思想僵化、故步自封、畏缩不前,必须有新认知、新气象、新作为。要深化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坚持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的原则,促进经济和文化层面的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缩小全球信息技术鸿沟。重构国际传播战略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形成国际传播表达新效能,变革国际传播格局,在全球推动形成符合国家安全、主权和发展利益的舆论生态。推动基于信息技术革命的、具有中国特色与全球视野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以协同治理应对数字经济新挑战,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思想、中国价值。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要在理论联系实践中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性与创新性。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积极解答时下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文化理论实践问题,关注具有生活温度的文化理论热点难点问题。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理解其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定不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
(胡正荣、王凤翔/《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10-16)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12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