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23年12月下)

2024-02-26 11:30:11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12月下   作者:

摘要:  重视生活史视阈的近现代报刊史研究  近些年来,中国报刊史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的近现代报刊史主要是两种范式,

  重视生活史视阈的近现代报刊史研究

  近些年来,中国报刊史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的近现代报刊史主要是两种范式,即“现代化”范式和“革命史”范式。但最近一二十年来,这种局面有所改观。首先是“民族—国家”范式的兴起,而后有作为文化史的报刊史研究、作为媒介史的报刊史研究、作为出版史的报刊史研究等相继被提出,并有不同程度的推进,呈现出报刊史的多重面相与繁盛景况。其中,尤以黄旦教授及其团队着眼于“媒介再思”的新报刊史书写最为深入,其相关研究还在进一步深化之中。

  中国报刊史的探索,除了上述范式、方法与路径,生活史这一维度也值得给予更多关注。在我国,生活史的研究是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步兴起和逐步展开的。在诸多论著中,“社会生活史”“生活史”“日常生活史”等不同说法往往区分得并不清晰。这里也不作概念的严格区分,但在中国近现代报刊史研究中,笔者更倾向于运用日常生活视角或提法。社会史研究专家认为,生活史的概念多使用“社会生活”一词,或倾向于将社会史与生活史糅合在一起,实为社会史,含义较为宽泛;或强调生活史有别于社会史,接近“日常生活史”的概念。生活史的研究,注重的是从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发现历史,从日常生活来看国家,挑战传统史料认识,建构起以人为中心的历史学,进而从生活方式的转变方面考察民族关系,并进行不同文明之间的比较,阐述社会历史的变迁。

  对于日常生活,有学者将其界定为:以个人的家庭、天然共同体等直接环境为基本寓所,旨在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产的日常消费活动、交往活动和日常观念活动的总称。正是习以为常的日常消费、交往、观念活动构成了丰富的日常生活世界。其实,对于现代报刊史上那些著名报人来说,日常生活与公共生活或社会生活又是难解难分的。例如有学者从生活史角度探讨某一历史节点的报业老板史量才,别开生面。清末民初报人的娱乐休闲生活的话题,在报章上时有所见。还有专家从更学理化的层面来深入探讨晚清报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与精神世界。对晚清民国时期上海报人社会生活的系统研究,早些年就已有专著问世。这些都给我们较大启发。

  与过去“见物不见人”的传统报刊史研究相比,这种着眼于报人日常生活、公共生活的研究,确实有助于建立以人为中心的报刊史学。但我们也注意到,这种立足于生活史的近现代报刊和报人研究,总体看成果还不丰富,也不够深入,理论分析和理论创新都显得较弱。如何建构报人生活史,或者作为生活史的中国报刊史,尚需要进行理论上的进一步探索,需要合理借鉴、融会贯通历史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相关理论,尤其要注重吸纳现代西方史学的最新理论成果,使其具有方法论上的学术意义。其次是深入挖掘史料,包括充分运用数据化技术手段寻找和整理、分析史料,就近现代报刊史,尤其是著名报人以至普通编辑记者展开更多的个案研究。这种着眼于生活史的近现代报刊研究、报人研究,特别要防止流于细微的考辨,琐碎的叙事,要更加注重从报人生活与社会的多面联系和互动角度展开探索,尝试建立从生活视角解释我国近现代报刊发展演变的新理论。

  (范军/《新闻与传播评论》2023年第6期)

  生成式AI的崛起与未来传播的新生态

  生成式AI已实现巨大突破,它将拓展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变革人机关系,并对传播理论与实践产生巨大影响。如何解读生成式AI即将带来的生态级变革是新闻传播学的重要命题。

  生成式AI将有可能成为“下一代互联网入口”,甚至成为一种“超级媒体”。生成式AI是一种集信息获取(信息支持)、智能服务(服务支持)、聊天机器人(情感支持)、创作工具(生产支持)等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基础设施”,这使它有可能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入口”。并且,生成式AI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跃升成为前所未有的“超级媒体”。生成式AI以持续对话的形式“更懂”用户,通过“对话”持续构造用户的认知过程,成为一种能够深刻影响用户认知的力量,这将明显超越以往传播媒介的传播效果。

  以生成式AI为代表的智能媒体的崛起大大改观了传媒领域传统的信息采集、编辑、分发等流程的效率与质量,其新业态是一种质的飞跃。随着生成式AI逐渐成为人类智能普遍的“增强工具”,创造该技术的机构将有可能成为社会结构中连接众多社会资源的核心节点,关系着社会结构的整体存续、运维和变迁。这也会带来一些重大的社会焦虑——它会不会导致资本对于社会政治的霸权?

  生成式AI是一种人类智能的“增强”技术,人和人之间在能力差距上的大幅度拉近实质上是对普通大众的又一次重大赋能、赋权。生成式AI引发“人—机”关系的迭代:从“机器是人的延伸”到“‘人—机’协作与互构”。生成式AI将增强人类在智力能力方面的平等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拉平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距。生成式AI以其无所不及的知识构造大大提升和拓展了人类个体的“宏观知觉”水平与结构性认知的边界。在其加持下,大众在内容创新、传播表达以及参与对话中拥有更多平等的机会和权利,这与数字文明时代“分布式社会”的权利构造相匹配,也是传播权利作为“第一权利”的先行一步。

  生成式AI将革命性地实现算法编制的普及化,深刻赋能人类社会的数字化生存。之前,算法编制是专业人士的“专利”,生成式AI则把这种“专利权”普及化,任何用户都可以借助于生成式AI的帮助来调动资源,具备数字创造的能力,进而在数字空间中展开更具自由度的人类实践活动。算法的普及化意味着每个用户都有机会使用算法来接入数字文明社会并从中获得相应的收益,这是对于人类社会数字化生存的一种巨大赋能。

  生成式AI将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连接中枢,从而实现从“资讯互联”到“关系互联”再到“智能互联”的升级迭代。生成式AI作为智能连接的中枢,将大大缩短人类社会传播的层级与提升效率。媒介的核心能力就是其中介性,而中介性理论表明,一个人在互联网中的中心度取决于他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互联网信息传递的信息链。生成式AI在社会网络中聚合了来自无数节点源的信息,并对每个节点的信息进行生成式价值评估与推送。生成式AI基于海量的用户数据、内容数据及传播链条数据,势必成为下一代互联网中具有强大中介性的核心枢纽,形成新传播网络结构,降低信息在各个传播环节中产生的折损,从而对互联网连接的总体性质和效率产生强大的影响。

  生成式AI将驱动社会互联的形态从移动互联的“关系连接”转型为粒度更细的智能互联的“价值连接”。依据连接粒度大小可以将媒介驱动连接性质变革粗略地分为三个阶段。一是PC互联时代。PC互联时代所构造的社会连接是一种相当粗放的连接,仅仅能实现粗粒度的简单连接,解决的是“是否接入”的问题。二是移动互联时代。智能手机作为代表性媒介和连接入口,大大扩增了媒介的移动可供性。媒介得以识别场景,将人视为各类场景实践的综合体,并能以更细粒度连接人类基于主要场景的主要需求。但其关系价值是有限的,既不能形成更细腻和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也不能实现更加精准的价值匹配和更高水平的价值实现。三是智能互联时代。生成式AI作为连接入口和连接中枢将用户个性化,并将其长尾需求满足的边际成本降至无穷小,进而创造出更加广阔的连接可供性;通过个性要素识别、人类认知模拟、针对性输出能力完成个体更细致的内生性需求的对外价值连接。在移动互联之中,实质上连接的两端仍被视为“黑箱”,即所有连接仅仅通过两端的主流特征进行识别与对接,而无法识别连接双方的具象结构和内在机理。生成式AI的大模型革命性地以其人类认知模拟机制打开“黑箱”,打破内外部关系的壁垒,并对更加细微复杂的结构要素进行解构重组、重新生成、重新连接。智能互联时代解决的是“微妙特征与微妙价值的连接”。

  任何技术的社会化落地,其实质都是技术逻辑与社会选择“互构”的结果,未来的传媒工作者可以通过语料库的选择和训练模型的价值建构,使得智能算法沿着“以人为本”的方向向善发展与迭代。构造“算法失灵”的社会补充及“算法脱轨”的干预机制。对于算力不足、算法无解和数据缺失的领域,我们应该做好人力物力的充分布局,与智能社会形成良好的匹配与互补。当智能算法逻辑跨越“阿西莫夫三定律”等人伦界限时,我们应拥有足够有效的手段和机制进行干预和防范。

  (喻国明、苏健威/《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11-10)

  新闻实践史的路径创新与反思

  新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具体指向为一种实操性和动手能力的技能性内容。实践转向的新闻与传播学得益于二十多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普遍的实践转向探索,实践转向可以从问题层面发现中国各个领域中比较独特的中国之问,创造中国在学科自主创新体系中的创新之举。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史学基础是新闻史,中国新闻实践史是实践转向的基础。“新闻实践史”的概念,即从新闻传播活动的物质性、过程性和能动性出发,对新闻传播构建新闻世界的主体实践路径、环节、过程等进行考察。

  纵观整个中国新闻实践史,新闻概念经历从描述性概念到学术性概念,再到新闻概念由文本产品到实践过程边界拓展的三个阶段。新闻在实践的构建过程中,成就了中国新闻真实的独特性。从实践史角度研究新闻真实时,能发现它是一种能动的改造的过程。

  中国特色新闻实践具体表现为新闻的人民性,以沟通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以教化为目的的新闻传播功能,从实践史视角下新闻价值要素的建构过程来看,分为新闻的价值和新闻价值两个层面。新闻的五要素构建的背景是西方的工业文明,然而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支撑新闻学的一些核心概念、理论已经发生了变化,新闻价值面临着重塑的问题。在实践的视角下,新闻价值、新闻自由、新闻客观性等都可以在整个实践史的实践转化过程中进行创新和重构。除了概念上的创新,还有新闻人民性的创新,这是中国特色新闻学的重要基础。

  新闻传播学科的元问题,可以总结为新闻传播作为一种以体系化的信息传播为取向的实践活动,如何通过影响人的个体发展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构建,促进人与社会的良性发展以及信息传播体系自身的进化。实践告诉我们,新闻在人类社会进展和人的个体解放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新闻已经成为构建新型社会关系的重要因素,大众媒体拓展人与人产生勾连的可能性,新闻实践与解放个体、群体的正义和公平相关联。未来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过程中,要加强问题意识,发现更多更深刻的新闻传播学研究问题,实践转向过程中,也应避免经验主义和碎片化的研究思维局限。

  (王润泽/微信公众号“新闻界”2023-12-01)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12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