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生态全媒体报道的框架分析
2023-12-20 16:59:21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9月下 作者:肖桂来 魏丽娜 何钻莹
摘要: 摘 要:近年来,国内主流媒体出现大江大河全媒体报道热潮。本文以广州日报珠江生态报道为例,运用新闻框架理论,从叙述者、叙事话语、
摘 要:近年来,国内主流媒体出现大江大河全媒体报道热潮。本文以广州日报珠江生态报道为例,运用新闻框架理论,从叙述者、叙事话语、视觉修辞三个维度展开分析,研究发现,主流媒体已形成“市民故事”“生命共同体”“绿色视觉”等报道框架,塑造了公众眼中的绿色、活力、生态江河图景。
关键词:报道框架;“市民故事”;“生命共同体”话语;“绿色视觉”
近年来,国内各大主流媒体纷纷掀起大江大河报道热潮,运用全媒体方式,记录一条条奔流不息、活力迸发的大江大河,展现水清岸绿、鸟翔鱼跃、江河安澜、百姓安居的景象,书写奔流激涌里的美丽中国。
2022年,人民日报推出“新时代画卷·江河奔腾看中国”系列报道,以祖国大地上奔腾向前的重点水系为现实经纬和展示窗口,讲述大美中国、绿色中国、发展中国、活力中国故事;红星新闻策划“我在水一方”系列报道,看江河巨变后的美丽中国,听经济蓬勃中的嘹亮号角,感受绿水青山间的幸福生活;南方日报推出“珠江潮起融湾区”系列影像报道,着力展现珠江奔腾不息的壮美自然画卷、粤港澳大湾区如火如荼的建设景象以及依水而居的百姓美好生活图景;广州日报推出“珠江奔流”系列报道,开展珠江全航道深度探访,从生态、经济、生活、文化等角度讲述珠江故事。
这些报道是如何讲述江河生态故事、塑造江河图景的呢?新闻框架理论认为,媒体通过新闻框架的构造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产生影响、凸显意义。新闻框架的建构则通过事实选择、新闻文本与话语表达来实现。本文以近年来广州日报珠江生态报道为例,运用新闻框架理论,从叙述者、叙事话语、视觉修辞三个维度进行分析,管窥主流媒体大江大河报道的生产逻辑。
凸显议题:珠江生态报道的规模与特点
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框架分析》一书中提出: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于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1]R.M.恩特曼认为有两种机制对新闻框架的建构和实现有重要意义。第一种机制是报道规模控制,这是框架建构的“基本”,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报道量和报道顺序的控制,来放大或淡化某个新闻事件的重要性或影响。第二种机制是具体信息的呈现。包括对新闻事实的归类打包以及对新闻事件的实质做一般意义上的阐释,即引申泛化。[2]
珠江作为广州母亲河,孕育着千年商都的繁华,塑造了城市发展格局,留下绿色诗意空间。近年来,广州日报将珠江生态报道议题摆在重要位置,以全媒体方式聚焦珠江、报道珠江,推出一系列有影响的报道策划,以珠江水系为脉络,看大江大城发展,讲好广州故事、广东故事、大湾区故事。
(一)报道规模。近年来,广州日报对于珠江生态报道保持稳定高位规模。笔者以“珠江”“珠江生态”为关键词,在广州日报数字报资源库检索发现,近年来广州日报每年对珠江生态的报道数量维持高位,每年涉珠江生态报道约250-500篇,每年涉珠江报道约900-2400篇。在广州日报App、新花城App上,更是规模庞大,以文图、视频、海报等多元形式报道珠江,并整合成为系列专题,打造网上“珠江故事会”。
近年来,广州日报珠江生态报道还呈现出从碎片化迈向专题化、系统化的特点。2018—2019年,广州日报策划大型生态扫描全媒体系列报道,推出“溯源流溪河”“登陆江心岛”“泛舟羊城湖”等系列报道,开启媒体系统化报道珠江水系故事的先河。该专辑聚焦珠江水系生态要素,探访珠江地理人文、生态故事,思考新发展理念下一条江、一方人、一座城的发展变迁故事。其中,“登陆江心岛”系列报道,是广州媒体首次系统梳理广州珠江江心岛生态资源。记者深入走访了海心沙、上横档岛、海鸥岛、圣皇沙、丫髻沙等8座具有代表性的珠江江心岛,系统呈现珠江小岛的地理人文、生态发展、古墟村落故事。
(二)具体信息呈现。从信息呈现上来看,广州日报珠江生态报道是全景式梳理、深度化开掘,内容丰富多彩,包括珠江水环境治理、珠江渔业、珠江水文化、珠江竞渡、珠江夜游、珠江堤防、珠江流域禁渔、江畔人家、珠江发展轴等内容,具有数量大、形式多、视角广、思考深等特点,报道呈现了珠江水在城市发展与市民生活中所扮演角色的演化,展现了广州城市以及市民为保护珠江母亲河所付出的努力。
2022年,广州日报推出“珠江奔流”全媒体生态报道,分别从江心岛的日与夜、珠江口江心岛地质演变、珠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珠江渔民与渔业资源发展等角度,讲述珠江水系生态故事。报道告别碎片化讲述,对珠江生态资源现状进行全景扫描,由表及里对珠江水系功能与价值演变进行再审视与深度挖掘,阐释了珠江超越江河的意义。
塑造图景:报道框架的作用机制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提出,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实现良性互动,生态理念融入人们生产生活与媒体叙事表达。当下,随着生态环境治理开展,绿水青山常在,生活家园美丽常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在成为当下生态报道主基调。在具体新闻生产中,和谐珠江图景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呢?本文以新闻框架理论为理论工具,从叙事者、新闻话语、视觉修辞三个维度来分析,以此管窥报道框架在具体新闻生产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一)“市民故事”框架。叙述者,是故事的陈述主体,是新闻叙事构成的第一要件。日夜流淌的珠江,不仅是一条河流,还深刻地影响着一方水土一方人。谁是当下珠江生态故事的讲述者呢?笔者梳理发现,如今珠江生态报道正在从“官方讲述”进入“市民讲述”新阶段,形成珠江生态报道的“市民故事”框架。
近年来,广州日报珠江生态报道转变视角,新闻主角逐渐从政府转变成市民,包括江畔人家、渔民、水上保洁员、渡工、蕉船农人、观鸟爱好者、珠江流域渔业资源研究专家、野生动植物保护专家、治水人等,他们参与讲述自己眼中的珠江。随着讲述者身份的多元、丰富,珠江生态故事的展现也更加立体、全景,一条有着浓郁生活气息、发展纵深度的珠江便呈现在市民面前。新闻主角由官方转向市民,使得报道更有贴近性、可读性,更接地气。
“市民故事”框架的形成是多方因素作用的结果。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在要求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记者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践行新闻“四力”,深入珠江村落、渔家进行蹲点式、体验式采访,记录不同人、不同时代的关于珠江水的生活体验、生命感悟,将珠江的过去与现代以及未来连接起来。另一方面,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提供了更多互动讲述的窗口,市民个性化讲述被吸纳入主流媒体新闻生产体系,让媒体报道视角更多、素材更丰富,形成更加立体有趣的报道样貌。
(二)“生命共同体”框架。新闻叙事话语主要是讲故事的结构与视角,用来阐述、拆分、重组和创构拟态世界的话语技艺。在珠江生态环境报道中,“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成为报道的主流叙事话语。
何谓“生命共同体”呢?一方面,珠江拥有庞大的河湖水系、独特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是珍贵的生物基因宝库,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另一方面,珠江无时无刻不与人类产生联系,珠江水、珠江鱼、珠江岸等都融入了市民生活,与城市紧密互动着。过去关于珠江的报道较多地聚焦水系本体,如今不局限于珠江本体,更加注重流域系统性与生态系统整体性,从源头到入海口,将山、水、林、草、湖、岸、岛、港、城等生态要素纳入报道视野,将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融入报道全过程,体现珠江与其他生物物种、与城市的共生共荣,以更加系统的方式讲述珠江故事。
广州日报珠江生态全媒体报道跳出了珠江看珠江,站在人与自然、人与城市紧密联系的角度去看身边的这条母亲河。在“登陆江心岛”系列报道中,记者在上横档岛上发现了广州商贸史具有重要价值的海关税所遗址,在圣皇沙发现“小鸟的天堂”,在海鸥岛村志中找到了“生态警示录”。在“珠江奔流”之《珠江渔曲》的报道中,记者记录渔民作业与生活变迁,将水、渔、人、村联系在一起,报道建构不同生态、生产要素的互动关系、历史演变,阐释“人与自然是个生命共同体”的内涵。
(三)“绿色江河”视觉框架。视觉修辞强调视觉的感受,是以视觉文本为主要修辞对象的修辞方法,核心在于将图像进行修饰,以视觉传递信息与观点。在珠江生态报道中,媒体充分利用视觉修辞技巧,提升视觉表达,为报道注入更多丰富性、动态感、画面感,展现“一个可以触摸的绿色珠江”。
例如,在无人机航拍镜头下,珠江流淌过乡村田野、古镇墟市、繁华城市,流淌过城市的日与夜,宽阔感、现代感展露无遗。在珠江多重色彩中,“绿色江河”是主色调,其不仅是表层色彩表达,还隐含了绿色发展的深层理念。大江大河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至今发挥城乡经济纽带与空间轴的作用,承载人类绿色发展的生产生活空间。
广州日报“珠江奔流”系列报道之视频短片《珠江归客》运用色彩、景别以及故事化、隐喻等视觉修辞手法,将生态命题缝合在丰富的镜像语言里。如,“珠江归客”主角之一的流溪娟鱼,繁衍在珠江水系北江支流流溪河畔青山绿水间,视频短片通过从高空俯瞰到低空视角等多景别拍摄,形成一片小岛、一江碧水、鱼儿欢游等自然意象的聚合,突出原生态自然环境;该视觉短片还运用故事化、隐喻等视觉修辞方法,由研究者、养殖人出镜娓娓讲述“一条流溪娟鱼”的繁衍生长故事,在视觉叙事中展现给野生生物留下休养生息时间和空间的做法,承载着传递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理念。
趋向观察:江河生态报道框架流变
江河亘古流,人类与包括大江大河在内的大自然始终生命相通、紧密相连。在时间长河中,作为人类活动记录者的媒体机构聚焦身边的大江大河,深入观照、观察山水草木自然生态的细微之变及其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随着江河变迁与时代前行,主流媒体在江河生态环境报道框架上也呈现相应变化。
(一)报道框架的“迁移”。将观察的时间窗口向前推移,我们注意到媒体呈现出不一样的“江河图景”:由“冲突框架”转向“和谐框架”。
笔者检索发现,曾经的珠江报道更多聚焦在追问水质、水系遭遇生态侵扰、市民报料污染源头、岸堤存在安全隐患等议题,不少处于“冲突框架”。如:珠江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冲突,即人类活动向珠江排放污染物,造成水体一定程度污染;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不协调以及双方冲突引发的权责关系追问;民间环保团体人士“激烈投诉”与珠江治理部门的“柔化应答”;等等。“冲突框架”的出现与当时舆论环境有关,也与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发展模式下忽视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现实有关。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提出,我国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随着发展模式与治理理念的改变,水清河畅、岸绿景美逐步回归现实,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新闻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映照出现实世界的变化。媒体对于珠江生态的报道也逐步转向“和谐框架”,其中既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护一江绿水的和谐幸福画卷,也有人类摒弃不合理发展模式、追求与自然共生共享共赢的发展新路径,更有将“绿水青山”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鲜活案例,“和谐框架”成为当下主流媒体生态报道的主基调。
(二)舆论“共振”现象。数字化浪潮席卷新闻行业,正在重构媒体形态与传播生态体系。除了传统主流媒体外,“自媒体”在社会舆论生成、议题设置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值得关注的是,传统主流媒体与“自媒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媒体生态,两者之间既有冲突与“协商”,也有补位、融合等良性互动。一般而言,“自媒体”发挥报料作用,往往是新媒体事件进入公共舆论领域传播的“源头”,而传统主流媒体在舆论场往往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给事件下定论,进行舆论引导和认同建构。经分析发现,近年来,在江河生态环境议题上,传统主流媒体与“自媒体”呈现“合鸣”“共振”现象,实现不同媒体形态间的良性互动,事实展现以及声音传递的一致性让正能量的故事声量更大,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舆论场上,江河故事的不同形态媒体的“合鸣”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深入推进,天蓝、地绿、水清已成为现实。与其他社会性议题相比,当下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变就发生在眼前、实实在在,让人们真切感受得到,且每个人都从中受益,从而在舆论场上“自媒体”与主流媒体表达更容易形成一致,达成舆论场“共振”“合鸣”。
二是数字化时代,微博、短视频等社会性媒体、“自媒体”深度融入日常生活,市民公共表达更便捷,社会性媒体不断为公众话语赋权。同时,传统主流媒体也纷纷打造开放式生产平台,吸纳更多市民声音,汇入主流舆论,为“合鸣”的媒介图景增强声量。
例如,每逢9-11月,不少白鹭、夜鹭等候鸟飞跃数千里迁徙来到温暖的广州过冬,在珠江水岸、乡村田野、湿地公园、山麓风景区,甚至小区湖心岛都可以看到鹭鸟的身影。不少摄影爱好者守候抓拍记录下鹭鸟漫步田野、鱼塘觅食、茂林起舞场景,在市民微博、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讲述鹭鸟安家广州的故事。同时,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等媒体都打造了“拍客”视觉栏目,不少网友拍摄的照片与视频被媒体机构选用、刊发。传统主流媒体与“自媒体”共同叙述,共同呈现城市生态之美。
未来,主流媒体江河生态报道将更加聚焦大流域系统治理、建构绿色生态公共空间、生态价值赋能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等议题,不断拓展报道新空间,阐释丰富内涵意义。在叙事上,更加注重“小切口”表达、微观叙事,以更多元的讲述主体,提升故事化表达,展现人们家门口的大江大河故事;操作上,更加注重深度报道、解释分析性报道,从更广时空审视江河生态环境变化,探寻背后的治理逻辑,展现更广阔、更纵深的江河图景。与此同时,将新闻的眼睛看向江河生态环境的“死角”区域、薄弱环节,聚焦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以建设性报道助力江河生态家园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08-212.
(肖桂来:广州日报全媒体区街部记者;魏丽娜:广州日报全媒体时政部记者;何钻莹:广州日报全媒体区街部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9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