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语文诊所 > 正文

“誓不两立”与“势不两立”

2015-08-05 20:41:45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6月下   作者:赵丕杰

摘要:  誓不两立与势不两立  2014年10月26日《成都商报》一篇文章说:余占鳌为了给被朱豪三手下诱杀的好友四奎报仇,与朱豪三誓不两立。同年

  “誓不两立”与“势不两立”

  2014年10月26日《成都商报》一篇文章说:“余占鳌为了给被朱豪三手下诱杀的好友四奎报仇,与朱豪三誓不两立。”同年10月27日《新京报》也有一篇文章说:“朱亚文扮演的……余占鳌,为了给被朱豪三手下诱杀的好友四奎报仇,与朱豪三势不两立。”说的是同一件事,一篇用“誓不两立”,一篇用“势不两立”。哪个对,哪个错,还是二者都对?还是让我们先来考察一下这两条成语吧。

  “誓不两立”意思是发誓决不同对方并存,形容彼此仇恨极深。语见元·张养浩《拟唐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破黄巢露布》:“期欲一平,誓不两立。辙乱旗靡,竞曵兵弃甲而奔;弓拨矢钩,咸裂帛裹疮而走。”

  例如明·许仲琳《封神演义》六十三回:“若是姜子牙将吾弟果然如此,我与姜尚誓不两立,必定为弟报仇,再图别议。”姚雪垠《李自成》一卷二十二章:“乞陛下赫然一怒,明正向者主和之罪,斩佞臣之头悬之国门,以示与东夷誓不两立。”蒲韧《二千年间》八:“甚至有在脸上刺了字以示和金人誓不两立的,他们都是忠义之士。”

  “势不两立”指双方矛盾十分尖锐,不能同时并存。语出《战国策·楚策一》:“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例如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六十五回:“玄德大惊曰:‘若云长入蜀,与孟起比试,势不两立。’”鲁迅《两地书》六十六:“做文章呢,还是教书?因为这两件事,是势不两立的:作文要热情,教书要冷静。”姚雪垠《李自成》二卷一章:“他们这班土豪大户,天生的跟咱们义军势不两立。”

  这两条成语读音相同,只有首字字形不同,意思相近但有所不同。区别就在“誓”和“势”二字上。“誓”是发誓,“誓不两立”就是发誓不同对方并存,强调主观的决心;“势”指情势,“势不两立”没有发誓的意思,强调客观情势上彼此矛盾不可调和。“誓不两立”使用对象只限于人,“势不两立”既适用于人,也适用于事物。

  有人不了解两条成语的区别,往往把二者混为一谈。本文开头所举例子说的是余占鳌为了替四奎报仇,决心与朱豪三拼个你死我活,显然应该使用“誓不两立”,不宜使用“势不两立”。类似的误用在媒体中并不罕见。

  例如:

  1.这分明就是中华民族在忍无可忍的时候,用尽所有的气力喊出的一声震撼山河的怒吼,它喊出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满腔仇恨和愤怒,表现出了坚决与日本侵略者势不两立,坚决抗争到底的决心。(《三峡晚报》,2014年11月2日)

  2.当日本鬼子屠杀了石门村的男丁,她和全村的女人们齐刷刷地跪下,她们没有屈服,心中在发誓“小鬼子……从今往后,咱们势不两立,不共戴天!”(搜狐网,2014年12月5日)

  3.望着战友们的遗体,多少人发誓要与傅家军势不两立。(《红都秘事·从西柏坡到中南海》,长征出版社出版)

  例1是说严立三将军的题刻表达了中华民族同日本侵略者不共戴天的决心,属于主观的意志,显然不能说“势不两立”。例2、例3更明确交代是“心中在发誓”“多少人发誓”,当然更不能说“势不两立”了。因此,诸例中的“势不两立”都应改为“誓不两立”。

  4.在针对某些历史人物特有的脸谱化思维里,“忠良”肯定是不会“妄杀”忠良的,忠良和奸佞才是誓不两立的。(凤凰网,2009年11月24日)

  5.东方也有分离主义……但现在看来,东方的国家观念更加稳固,法律和政治体系牢牢控制着分离主义的规模,社会道德体系也同分离主义誓不两立。(《环球时报》,2014年9月19日)

  6.我也根本不相信所谓两个口号之争(按,指“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像后来渲染的那么誓不两立。(光明网,2010年8月23日)

  例4“忠良”和“奸佞”是尖锐对立、不可调和的,例5东方的“社会道德体系”同“分离主义”是格格不入、互不相容的,例6“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确曾争论得不可开交,但这都是客观情势,而不是某个人的主观意志,因此,都不能使用“誓不两立”,应该改用“势不两立”。

  “一蹴而就”与“一挥而就”

  “一蹴而就”与“一挥而就”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大不相同,不能混为一谈。

  “一蹴而就”语本宋·苏洵《嘉祐集·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也作“一蹴而至”。如宋·朱熹《答何叔京》:“由今观之,始知其为切要至当之说,而竟亦未能一蹴而至其域也。”后多作“一蹴而就”(蹴:踏;“就”:达到,与“造”“至”同义),意思是踏一步就可以达到,形容轻而易举就能取得某种成就或完成某项艰巨复杂的任务,多用于否定句或反问句。

  例如元·任仁发《水利集》卷二:“承鲧,九载之后,又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其劳可知矣,其久可知矣,岂一朝一夕所可一蹴而就哉?”晚清·吴趼人《历史小说总序》:“从前所受皆为大略,一蹴而就于繁赜(繁赜:复杂深奥),毋乃不可。”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五:“共产主义事业,真如我们所说的是‘百年大业’,是决不能一蹴而就的。”杨沫《不是日记的日记》:“科学上的成功哪有一蹴而就的呀!”

  “一挥而就”意思是一挥笔就完成了(就:完成),形容才思敏捷,创作诗文、书画等大笔一挥就能完成。语见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七:“贡父急引疾而出,东波一挥而就,不日传都下,纸为之贵。”

  例如《三国演义》七十一回:“时邯郸淳年方十三岁,文不加点,一挥而就,立石墓侧,时人奇之。”汪曾祺《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沈从文先生)被称为‘多产作家’,但是写东西不是很快的,从来不是一挥而就。”

  有人没有弄清这两条成语的区别,错误地把它们混为一谈。这种例子在媒体中时有所见,

  例如:

  1.任何一部作品的完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对于影视剧本的制作,可能图书的准备时间要更长。(《扬子晚报》,2014年10月16日)

  2.文书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有条理地去计划……构思……(《新民晚报》,2014年10月22日)

  3.她的每幅作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有的要画几个月,有的甚至下笔前已构思了一年多。(《江门日报》,2010年2月26日)

  4.我大部分的诗都是一触而发,一蹴而就的,很少有反复斟酌的。(《北京青年报》,2014年7月8日)

  以上诸例说的都是创作诗文书画,能不能大笔一挥就可以完成,“一蹴而就”显然都应改为“一挥而就”。

  5.“部团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挥而就。(《解放军报》,2014年2月10日)

  6.京津冀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将是旷日持久的难题,不是一挥而就可解决的短期问题。(《中国科学报》,2014年8月29日)

  7.很多代表、专家都认为不能奢望大部制改革一步到位,机构改革不可能一挥而就。(中国网,2013年3月15日)

  8.这么庞大的工程肯定不会一挥而就,总得有一个过程。(中国广播网,2012年7月4日)

  以上诸例说的都是艰巨复杂的任务,不能轻而易举就可以完成,“一挥而就”显然都应改为“一蹴而就”。

  “包罗万象”与“应有尽有”

  “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无所不包(包罗:包容;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语见《皇帝宅经》卷上:“所以包罗万象,举一千从,运变无形而能化物,大矣哉阴阳之理也。”

  例如清·夏敬渠《野叟曝言》四十七回:“末二句收到落梅,层次井井,包罗万象,无一毫遗漏,所以为难。”郭绍虞《从文法语法之争到文法语法之分》:“刘勰的《文心雕龙》,确是一部伟大的的著作,包罗万象,继往开来,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它特殊的贡献。”马南邨《燕山夜话·欢迎杂家》:“以儒家正统的孔子和孟子的传世之作为例,其内容难道不也是杂七杂八地包罗万象的吗?”

  “应有尽有”意思是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人员、设备、货物、材料等一切齐备。语出《宋书·江智渊传》:“时谘议参军谢庄、府主簿沈怀文并与智渊友善。怀文每称之曰:‘人所应有尽有,人所应无尽无者,其江智渊乎!’”

  例如晚清·曾朴《孽海花》四回:“三屉槅考篮里……上层都是米盐、酱醋、鸡蛋等食料,预备得整整有条,应有尽有。”老舍《二马》四:“西门太太今天晚上在家里请客,吃饭,喝酒,跳舞,音乐,应有尽有。”郭沫若《苏联纪行·七月二十五日》:“陈列资料极为丰富。铜像,画像,照片,图片,原稿,投稿,日记,书简,印本,各国的译文……无不应有尽有。”

  这两条成语意义相近,区别在于“包罗万象”是就整体而言的,侧重于整体之内内容丰富繁杂,无所不包;“应有尽有”是就个体而言的,侧重于各种具体事物齐全完备,无所不有,而且通常用在列举各种事物之后,加以总括。仔细玩味前举两条成语的典范用例,就可以体会到二者的区别。

  遗憾的是现在有人没有注意二者的区别,常常把它们混为一谈。

  例如:

  1.保利秋拍古董珍玩部分推出十余个专场,瓷器、文房、佛像、唐卡、茶具、香具、国石、当代瓷、天珠等,包罗万象。(《京华时报》,2013年12月19日)

  2.中国出口到东盟国家的最终产品从农副产品、化肥、纺织品到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电子设备等,包罗万象。(《人民日报》,2013年8月26日)

  3.优客龙从世界各地食品到生活用品,可以说包罗万象,消费者选择空间大幅度增大,而且品质非凡,消费更舒适。(北方网,2013年8月5日)

  4.在这里,中餐厅、西餐厅、咖啡馆、茶馆以及工艺品商店,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吸引了无数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来此一游。(《西安晚报》,2013年11月13日)

  以上诸例说的都是各种事物齐全完备,而且都是在列举各种具体事物之后用“包罗万象”加以总括,显然同这条成语的意思大有出入,都应改用“应有尽有”(例4已经用了“应有尽有”,应该删去“包罗万象”)。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副主编)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6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