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闻伦理规范制定的经验及借鉴
2024-03-08 11:36:10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12月下 作者:蔡绍硕
摘要: 摘 要:本文回顾和梳理美国制定与修订新闻伦理规范的三次热潮,发现其新闻行业协会组织和新闻媒体为提高新闻业自律水平,经过被迫觉醒
摘 要:本文回顾和梳理美国制定与修订新闻伦理规范的三次热潮,发现其新闻行业协会组织和新闻媒体为提高新闻业自律水平,经过“被迫觉醒”“自觉调整”“主动完善”三个阶段。美国新闻伦理规范制定的经验有助于我国在加强科学结构的实用性上完善当代新闻伦理规范的文本体系,以及在文本内容上深入听取行业建议,与时俱进地参与全球新闻伦理普适原则建设。
关键词:新闻伦理规范;新闻自律;全球新闻伦理;新闻评议
新闻传播活动中经过长期实践,约定俗成的执业行为准则在新闻职业化的进程中逐渐演变为明文正式规定的新闻伦理规范。作为新闻媒体自律的重要依据和新闻工作者进行自我约束的标准,新闻伦理规范的制定和修订则是新闻行业协会组织和新闻媒体进行新闻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综观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新闻道德建设过程,美国是较早实现新闻高度职业化的国家,通过多次制定热潮强化了新闻媒体和从业人员的道德规制,已经形成了具有大众性、系统性、实践性的新闻伦理规范体系。随着中国在信息社会崛起并快速纵深探索面向新兴媒介技术的新闻伦理规范,立足中国实践经验完善自身新闻伦理规范体系以及参与全球新闻伦理规范普适原则建设,回顾美国新闻伦理规范的制定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美国新闻伦理规范的制定历程
美国自18世纪独立后通过宪法保障言论自由和新闻出版自由,使得行使新闻自由权利几乎不受任何限制,出现了权利滥用情况。党派报纸在政治论战中对政敌进行造谣和谩骂攻击,以纽约四大便士报为代表的廉价报纸更是凭空捏造煽情、新奇的故事。为了抵制新闻业的道德乱象,美国报人查尔斯·A·达纳担任《纽约太阳报》主编后于1868年制定了“13条报社守则”。虽然这份规范在实际经营中也不时地让步于吸引读者的愿望,但是这份被认为“美国第一份新闻伦理规范”的守则内容,呈现了当时的新闻媒体对于新闻伦理的自律思考,体现了美国新闻媒体回应社会大众建立“报德”的期许。这一道德自律的尝试在《马里恩每日星报》于19世纪末制定的新闻伦理规范《星报公共信条》中也得到了体现。20世纪初,经历了黄色报刊新闻的洗礼和新闻专业主义的觉醒,美国新闻行业协会组织和商业报刊社纷纷制定自律规范,出现了第一次新闻伦理规范的建设热潮。第一个出台伦理规范的新闻行业协会组织是堪萨斯州编辑协会,其于1910年公布了《堪萨斯规约》。1914年,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沃尔特·威廉斯主持制定了《新闻记者信条》(亦被译为《报人守则》),首次提出了一个全面系统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被认为是美国第一份“整个行业性的新闻道德规范”。1921年,密苏里新闻协会发布《密苏里规约》,得克萨斯新闻协会发布《得克萨斯新闻伦理协会伦理规约》。1922年,俄勒冈州编辑协会、南达科他州新闻协会也发布了地区性的新闻伦理规范。自1923年起,包括电影、广播在内的传媒行业里,全国性的新闻行业协会组织也相继出台了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如美国报纸主编协会(ASNE)发布《新闻准则》(1923年,又名《新闻规约》)、美国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SPJ)通过《道德守则》(1926年,又名《伦理守则》)、全国广播工作者协会(NAB)发布《道德准则》与《商业行为准则》(1929年)、美国记者公会发布《新闻工作者道德律》(1934年,又名《记者道德律》)等。[1]
美国早期新闻伦理规范多属于整个行业性外部建设范畴里的行为规范,但是新闻报刊社内部无力抵挡新闻界自由放任传统的积习沉痼,使得新闻伦理规范的实际执行效果均不甚理想。随着1947年“社会责任论”的提出以及《报刊的四种理论》《新闻界的社会责任》等研究论著对该理论持续20年的大讨论,加之“水门事件”引发了广大媒体人反思在享有新闻自由的同时要承担社会责任与义务,《期刊与大众传媒》《媒介伦理》等著作的面世以及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新闻评议会建立,美国在20世纪40—80年代呈现出了第二次新闻伦理规范制定的热潮。1947年,美国广播电视新闻主任协会发布了具有详细道德准则的《规范条例》,在广播电视界为大多数有新闻节目的电视台和电台普遍认可并采用。此后的30年里,美联社执行编辑协会等全国性的新闻行业协会组织先后制订、通过或修改了伦理规约,如全美社论作家会于1949年制定《道德守则》、美国报纸编辑人协会于1975年修订《新闻界信条》以及美国职业记者协会于1973年制订《伦理守则》。1983年美国学者菲利普·梅尔教授做的数据调查显示,美国接近三分之二的报社已经制定了成文的自律守则。[2]
与前两次制定热潮中新闻行业协会组织充当了核心主体不一样,美国新闻媒体受新闻界各种乱象与丑闻的影响,在20世纪末主动发起了新闻伦理规范的第三次制定热潮。美联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芝加哥论坛报等媒体集团或单个媒体,纷纷制定了适合自身特点的、成熟的职业道德规范与准则。据学者刘亚娟的统计,这一时期的美国新闻道德规范文件达到了102个,包含了报刊、广播、电视、公关、广告、摄影等大众传播界的各个领域。虽然全国新闻摄影记者协会、美国财经编辑与记者协会、全国科学记者协会等新闻行业协会组织也制定了新闻伦理规范,但相对而言,新闻媒体自身的自发性群体行为更显得引人注目,其中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竞争的加剧,新闻媒体有意树立道德形象和强化内部管理来扩大市场占有率。[3]
美国新闻伦理制定的特色经验
(一)业界反思:“被迫的觉醒”。美国新闻伦理规范建设在报业大众化浪潮中起步萌发了模糊的职业意识,并在第一次制定热潮中不断增强演进,初步形成了具备鲜明专业精神的成文的新闻伦理规范体系雏形。但是早期新闻伦理规范没有被新闻媒体及从业者普遍接受,新闻职业道德滑坡现象也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这是因为美国新闻界的早期自律本质上属于一种新闻业为抵御社会和公众批评的被动行为,迫于社会大众对新闻业的道德要求,迫于商业化扩张需求和新闻职业化要求,充当了“平衡器”的协调作用。不过虽然被迫的自律带有功利色彩,但由此美国新闻界初步构建了新闻记者需要具备准确、勇敢等品格的“德性谱系”,使得新闻界“觉醒”了德性伦理对于新闻职业道德的独特价值。也说明新闻业在美国成为一项独立职业后,新闻从业人员迫切希望在社会中获得职业认同感,于是外在的道德压力使得新闻业自身的伦理受到重视。透过美国早期新闻伦理规范制定历程可以看出:新闻自律是伴随着新闻业的职业化而出现的,部分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在推进新闻职业地位的社会化树立中清楚地认识到了伴随职业地位而来的社会责任,并在自身的新闻实践中使得新闻自律成为新闻职业发展的内驱力。虽然由媒体自身制定的伦理规范的现实效果并不显著,但是个体的“觉醒”和实践促发了新闻行业界定新闻伦理规范并实施新闻从业标准的力量。并且这股被迫的自律力量最终还是指向新闻界自身,由新闻行业协会组织的先驱扛起“道德自律”的大旗,加快了新闻专业化、职业化的步伐。
(二)理论导向:“自觉的调整”。虽然大多数的新闻伦理规范已经广泛应用于“道德自律觉醒”后的美国新闻界,但是整个20世纪上半叶的新闻实践仍然“只管报道事实”“不必考虑后果”,使得规范的执行和效用甚微。这说明美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还缺少一个可依托的理论基础。“社会责任论”的提出加上新闻实践中的大量教训,使得美国新闻界明白新闻媒体的道德失范必须通过行业内部伦理规范形成自律性控制。而“社会责任论”提出了新闻自由的自保办法就是新闻行业内部进行相互监督、相互约束,使得新闻道德失范能够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由此社会责任论的普及,为美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清除了观念路障,新闻媒体开始自觉执行伦理规范,并对早期规范在施行和实施中进行持续修订,逐步形成了具备实用主义精神的职业标准。新闻自律的发展有了理论根基后,不仅新闻伦理规范文本“总纲—细则”的结构层次清晰,细则对实践中的道德问题还列出了详细的应对方法和建议,而且规范执行强调处理道德困境时灵活变通、便宜行事。
(三)同行批评:“主动的完善”。美国新闻伦理规范建设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开展新闻事业评论运动,不仅1910年就成立了报业仲裁委员会(1927年改组为报业评议会),而且自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时代》《纽约人》《新闻周刊》等报刊先后发表数篇检讨新闻事业及其活动的文章,甚至辟有专栏发表针砭报界流弊的文章。以各种方式对新闻事业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新闻评议制度逐步成型并兴盛,成为美国新闻界有效提高道德自律水平的特色经验。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新闻评议会相继成立并十分活跃,在全社会形成了重视新闻职业道德问题解决的舆论环境。这些评议会评价各种形式的新闻报道工作表现,指出其道德缺点和作品力量所在,协助确定或重新确定新闻工作需正直无私和认真负责等准则,有助于影响或改变新闻从业者的内在道德信念,推动新闻媒体在同行批评中主动完善新闻伦理规范的制定与执行。
中国对美国新闻伦理规范的借鉴
中国新闻界在晚清时期就在英美新闻伦理思想和传统道德观念相互融合影响下,基于当时新闻业出现的种种道德问题,发出了建立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呼吁。民国时期曾在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留学的马星野于1942年执笔起草的《中国新闻记者信条》,也是部分参考、借鉴了院长威廉博士访华时带来的《记者守则》和美国其他新闻协会组织及新闻媒体制定的规范。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成熟,新闻团体与媒体单位也出现了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新闻伦理规范制定热潮,使得我国新闻伦理规范体系初步显现。但是由于该体系中的规范一般采取并列结构,罗列原则性的规定,较为忽视新闻实践中的具体道德细则,内容结构也有待提升。
(一)完善文本体系,加强科学结构的实用性。载明具体处理方式方法的美国新闻伦理规范,鼓励新闻工作者遇到不确定的具体道德问题及时征求新闻单位管理层的意见。这种灵活的作风,也启发我们面对未来更加复杂的智能新闻实践,我国新闻伦理规范体系自我完善还需要增加详细的操作标准,明晰判断标准,鼓励新闻工作者遇到难以决断的问题以多种形式向单位反馈。建设体系健全、制度完善的新闻伦理规范还可以结合我国的新闻管理体制和价值观念,有选择地借鉴美国新闻伦理规范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相结合的体系经验,在未来的文本完善中从三个层次来实现新闻伦理的原则性规约与新闻活动的具体化规约并行: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作为统摄性的规范文本,形成宏观原则;各级新闻行业协会组织制定全国和地方各媒介行业的规范文本,给出新闻媒体违规的具体处理办法;新闻媒体内部就更具体的问题作出规定,使新闻工作者有则可循。
美国新闻伦理规范一般结构上层次分明,一般由“总则—小节”构成,总则是对新闻伦理规范内容进行纲领式说明,小节是具体的规定和操作步骤或者建议。我国在新闻伦理规范的结构改进上可以借鉴其经验,以层级结构划分条文,使其更具有逻辑性。目前我国已经形成的规范体系主要由全国性新闻、广播、电视、广告协会制定的道德规范与各省市、各地方的新闻媒体自行制定自己的新闻工作道德准则组成。因此可以在规范内容后期的文本修订完善中,形成包含总则、章、节三级结构:总则是比较抽象的道德规范,章的划分以道德规范的原则为主,节的内容则是进一步细化道德规范原则具体要求的操作建议。
(二)听取行业建议,推动行业自律广泛参与。作为行业自律的道德约束手段,新闻伦理规范的细则制定和修订理应全体新闻从业者共同参与和决策,应该在各自媒介范围内广泛征询从业者的意见。美国新闻伦理规范制定过程体现了职业伦理的发展规律:20世纪初的美国新闻业专业化程度较低,新闻工作者是在社会大众的外部批评中意识到职业伦理的道德意义;而20世纪中期的美国新闻业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后,新闻媒体及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角色通过对职业伦理自发性思考而形成道德自律的自我驱动力,能够在从业的过程中自觉担当社会道义和职业责任。当下的中国新闻从业人员超过百万,因此除了各级宣传部门指导协会主导制定行业规范,新闻媒体在响应号召制订本单位的规范文本时,应加强与新闻一线从业者的沟通,充分收集他们的意见来确立规范的基本框架,同时针对性地调查研究当前新闻业主要的、迫切的新闻伦理难题,以增强规范的实用性,在执行阶段也要持续收集来自基层工作者的反馈进行调整与完善。
(三)内容与时俱进,参与全球共同伦理构建。新闻业作为一种世界性行业,必然有其共同遵守的职业规则与道德准则。虽然受国家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但大多数国家制定的新闻道德信条,全球性的新闻伦理规范都可以从力求新闻真实等基本准则中得以构建。不过由于新闻伦理规范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不断修正和丰富的,新闻伦理观念还因新闻传播技术、手段和方式的演进发生相应的变化。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我国新闻伦理规范体系文本内容弱化了早期超出普通新闻工作者所能做到的英雄主义价值观,逐步增加了行业内公认的道德观念和价值选择,着眼社会普适的道德要求,增强了尊重人权等方面的话语。但是随着智媒时代发展,新闻伦理规范体系需要与时俱进地增补和删改,增补适应智能化时代的职业道德准则。同时中国新闻业在数字经济时代探索文化输出,则需要在新闻伦理规范内容上进一步加强针对性、专业性、操作性的条文话语,减少指导性的政治命令式的话语文本,尤其是在国际传播的原则上加强对新闻专业精神的说明性语言,能够给国际新闻工作者在智能新闻时代遇到的具体道德问题提供切实指导。
通过文化交流和自我探索,我国建构出的去西方化同时又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新闻伦理规范体系,呈现出兼容并蓄等特点。当前的研究表明,完全存在可建立的、能够得到普遍认同的全球新闻伦理。事实上,它也早就存在于新闻实践中,毕竟社会责任论已经在世界新闻业被广为接受。而中国不仅自古就有关于社会道义的道德传统,还在新闻业发展初期的第一份新闻伦理规范中就明确提出了新闻记者和新闻媒体的责任担当。因此,应立足于中国实践经验来参与全球新闻伦理规范与时俱进的建设,坚定不移地走文化输出的道路,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全球新闻伦理并不是列出刻板的原则与规范,而是在融合各民族文化差异与尊重多样性中形成整体理论框架,来指导各国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建设过程。
参考文献:
[1]黄瑚.新闻伦理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58-88.
[2]许月溪.中美新闻伦理规范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3]陈海波.当前美国新闻伦理研究的主要议题[J].青年记者,2014(06):38-39.
(作者为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12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