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首页>国际媒介 > 正文

国外优秀新闻评论节目中的情感到达

2015-10-21 16:13:09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10月中   作者:成强

摘要:  今天的电视新闻人,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唱衰论调:今天的人们已经不看电视了。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各种网站、手机应用等多媒体终端去主动接

  今天的电视新闻人,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唱衰论调:今天的人们已经不看电视了。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各种网站、手机应用等多媒体终端去主动接收,甚至是被定时、实时推送信息,以至于今天的观众还没打开电视就已经把他们想要了解的新闻已经全部了解了。那么,今天的电视新闻是否还有办法把电视观众吸引到电视机前呢?如何实现新闻宣传的有效到达呢?

  笔者认为,走情感路线,与观众在情感上形成沟通是实现信息有效到达、完成新闻宣传工作的通路。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下面几点对今天的新闻评论类节目进行改变、调整。

  片头包装

  片头是新闻栏目AI设计的最集中展现,凸显着整档新闻节目的气质、风格、定位等。在短短的几十秒钟的时间里,需要高度凝练新闻栏目个性、风格,能够迅速抓住观众,给观众深刻印象,具有极强的可识别性。简单地说,能够符合新闻栏目的气质、定位,又能给人以新颖独特的深刻印象,那么这个片头就成功了一大半。

  通常新闻栏目会采用光影、线条、方块等概念性抽象元素,去构建城市、世界、地球等事物,来体现栏目特征。这样的设计本无可厚非,只是这样雷同的创意太多,就难免给观众留下千篇一律的印象。那么对于惜时如金的电视栏目来说,如何在几十秒内起到紧紧抓住观众的宣传效果呢?

  美国的新闻栏目《华莱士周日新闻》是如何做的?它的片头就是把当期的节目导视做成了片头,节目一开篇就是当期节目的内容提要。运用精炼、悬念性的解说,制作当期导视,之后再推出片名。这种片头的构成方式,既在第一时间抓住了观众,又完成了片名推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而由于节目导视的内容每期都在更新,又可避免长期播出给观众带来的审美疲劳。这种片头呈现方式,既给了观众新鲜感,又有效地利用了栏目有限的播出时长,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演播室设计

  演播室是利用光和声进行空间艺术创作的场所,是电视节目制作的常规基地。新闻评论类节目需要营造出一种谈话的氛围来,让无论是电视中的节目嘉宾还是电视外的观众都能够迅速地投入到这种氛围中来,尽管这两种氛围天生具有空间上的差异(一个是电视内的演播室营造,一个是观众家里的客厅、卧室),但我们在设计新闻评论类节目演播室时,仍然要尽可能地营造出一种谈话的氛围来,而且要让观众与嘉宾所处的两个谈话场融为一体,让观众感觉就在现场之中。带给观众这种感受的就是由演播室设计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暗示在观众心灵层面的达到。

  法国CANAL+频道的一档新闻谈话节目《午后咖啡馆》,干脆就把一辆可以移动的公共汽车改装成了一间咖啡馆。而这档节目的名称也由此蜕变而来。因为,法国人有在午后喝一杯咖啡的习惯,而咖啡馆本身又是一个可以谈天说地的地方。观众的生活习惯、场景设置的表达氛围,都让观众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亲近感,而这种感觉又与节目的内容气质吻合。这样的演播室设计在实景演播室设计中是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这样的演播室设计把参与其中的嘉宾原本高高在上的调性也降了下来,使他们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专家、学者、明星、大腕,而就是坐在邻桌的一个朋友,这也会拉近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距离。还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演播室是一辆可以移动的大巴车,会给观众产生一种暗示,这个节目可能会随时出现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甚至可能就出现在自己的楼下。这些演播室的设计都很好地完成了对于观众的情感到达,进而为新闻信息的有效到达打下基础。

  又如瑞典电视5台的访谈节目《伯格的手提桌脱口秀》,干脆就把演播室随身携带了,主持人随身携带着有演播室象征意义的手提桌,每期带领着十几位观众一起到访嘉宾工作生活的环境中,以“参观交流+现场演播室+游戏”串起整期节目。虽然说随身携带的手提桌有些形式大于内容,但这种将观众带入第一现场,利用演播室设计拉近与观众距离,意图达到与观众在情感上互通的方式还是值得肯定的。

  道具使用

  道具的使用在播报类新闻节目中并不多见,而在新闻评论类节目中准确到位的道具使用却能够起到很好的内容表达效果。把复杂的表述进行简明扼要的图表、示意图展示,瞬间就能够让观众一目了然。而与新闻事件内容能够形成某种内在关联的道具或者干脆就是取自新闻现场中的一件物品,更能够在认知上让观众更快、更好地把握新闻事件的情感基调,从而进入到节目中去。

  此外,在我们使用道具的时候,还要注意所使用的道具一定要符合演播室的设计环境。我们再以法国CANAL+频道的《午后咖啡馆》为例。在节目中,其中一位现场主持人用来展示节目主题的题板就是普通咖啡馆里司空见惯的菜单板。而桌上芭比娃娃的摆放也十分符合节目的气质,营造出了一个亲近没有距离感的轻松氛围。

  近景镜头的运用

  近景镜头是指拍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的局部的镜头。近景的屏幕形象是近距离观察人物的体现,所以近景能清楚地看清人物的细微动作,也是人物之间进行感情交流的景别。它着重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刻画人物性格最有力的景别。近景产生的接近感,往往给观众以较深刻的印象。也就是说,近景镜头能够更好地拉近观众与现场嘉宾、主持人的距离,从而形成某种关联的情感到达。但这在我们通常的新闻评论类节目中很少出现,从而造成了节目在与观众情感沟通上的损失。

  在《午后咖啡馆》中,摄制组大量使用了近景镜头甚至可以说是特写镜头,这绝不仅仅是由于拍摄现场狭小。从镜头的景深我们可以看出,这是摄制组刻意为之。这样的效果既避免了画面中多余的信息干扰,又使得观众与嘉宾变得更加接近,能够清楚地捕捉到嘉宾说话时更多丰富的信息。

  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近景人物面部十分清楚,人物面部缺陷在近景中得到突出表现,在造型上要求细致,无论是化装、服装、道具都要十分逼真和生活化,不能看出破绽,否则就容易影响观众对于节目的整体观感,从而影响到整体节目信息在观众那里的到达率。

  主持人肢体语言的设计

  肢体语言指的是能够传递某种特定信息的面部表情、手势语以及其他身体部位的动作等。西方一些国家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对肢体语言的表达进行研究。他们认为人类的交流85%以上都是靠非语言形式完成的,而读懂肢体语言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掌握文字语言的价值。可以这么说,掌握了肢体语言,主持人就多了一项更有效、更真切传达信息的武器。

  英国ITV的《伦敦今夜》是英国独立电视台旗下关于伦敦本地资讯的新闻杂志节目,主要以主题报道、软性新闻为主。它在主持人的出镜上就选择了较为自然放松的方式。半弧形的沙发,主持人一只胳膊自然地搭在沙发靠背上,没有正襟危坐,显得轻松自然。这样的主持方式,不但让主持人自身觉得舒服,也让观众觉得更放松,就好像主持人在和观众话家常聊天一样。这也与《伦敦今夜》这样一档地方性,以软性新闻为主的夜间新闻节目的定位相吻合。

  还有一种更干脆的拉近主持人与观众的方法,笔者把它称为观众主观视角法。法国CANAL+频道《午后咖啡馆》就采用了这种方式。主持人直接代表观众以画外音的方式出现在节目中。一方面完成推进节目进程的任务;另一方面,通过与另一位主持人以及嘉宾的对话,从观众的视角出发,向节目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下图中的字幕就是画外主持人所说的)。虽然观众看不到主持人的形象,但画外音和主观镜头的使用,让观众能够明确地感受到主持人的存在,从而带给观众一种极强的参与感。

  我认为,新闻评论类节目的主持人要充分调动自己的肢体优势,时刻表现出亲近感,做到放松而不扭捏,洒脱而不做作,让观众感受到主持人是在和他放松、用心地交流,而不是说教、宣讲。

  环节设置

  新闻评论类节目一般都具有较宽松的播出时长,如何在较长的播出时间内,做到节目不松散,节奏不拖沓,进行节目环节设置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一档新闻评论类节目来说,把环节设置在哪是节奏问题,而在环节中充分融入情感才是环节设置成功与否的关键。它虽然不是节目的内容重点,但正因为有了出彩的环节设置,才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勾住了观众的思想情感,反而成了节目中的亮点。

  例如,荷兰Nederland 3台的节目《LUBACH 周日秀》,它在引出每期嘉宾时,不是简单直接地请出嘉宾,而是用问答游戏的方式,拿一个帷帐把嘉宾包裹起来,将有关当期嘉宾的关键词设置成有趣的问题抛给嘉宾,让通过语音变声处理后的嘉宾作答,每回答出一个问题,帷帐就向上拉起一段,最终帷帐全部升起,嘉宾出场。而充满喜感的问题设计又能够充分调足观众的胃口,让观众对当期嘉宾产生期待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调动观众的情绪,同时又完成了“嘉宾介绍”的功能。

  在今天新的信息传播媒体环境中,观众已经不满足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仅仅扮演一个新闻传递、观点表达的角色了,他们需要的更多的是来自于一种最原始的诉求——情感陪伴,像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一样,在彼此之间建立起情感层面的信任之后,他才会耐心地听你说。这就需要我们给真实、准确、迅速的新闻信息穿上一件情感外衣,给观众提供空间和机会,可以跟着节目一起笑、一起哭、一起喜、一起怒。在情感到达的基础上完成新闻宣传任务,进而培养出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关系,使观众对电视新闻节目产生情感依赖,最终牢牢吸引住观众。

  (作者单位:北京电视台)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10月中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