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3日 星期四
首页>国际媒介 > 正文

我们还需要新闻学院吗?

2018-07-22 19:53:52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7月上   作者:杨晓白/编译

摘要:为了不在昂贵的培训计划中付出人力物力,新闻机构无疑会尝试把部分培训工作外包给新闻学院。

  记者的角色正在转变,教育经济也是同样。权衡利弊,新闻学院教育在我们的职业中仍占有一席之地吗?

  比尔·格鲁金斯:

  是的,比以前更需要

  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来自于来哥伦比亚新闻学院任教之前二十余年的新闻从业经历,以及此后目睹的行业的变革,而不仅来自于我在新闻学院当教授的经历。新闻学院讲授的内容之一,就是在采访时要弄清楚你信源的动机:这些人为什么告诉你新闻信息?他们的诉求是什么?

  从1981年巴尔的摩开始讲起吧,当时我还是一个新人记者,为一家在激烈竞争环境中求生存的晚报《新闻美国人》工作。一天,报社派我去报道城南发生的一起枪击案。一名警官拦停了一名驾驶员,然后当这名驾驶员试图从车中取出行驶证的时候,警官开枪射杀了他。我奔赴现场,采访了警方的发言人和几个目击者,然后给后方编辑部的拟稿编辑打电话。编辑记录了我的口述内容,然后问我:“那个警方发言人姓名中间名的首字母是什么?”

  我确实拿不准,但是我还不想让人看出来我忘了获取这种基本信息。想到还能在挂断电话之后再进行确认,我就在26个英文字母中猜了一个:“嗯,我认为他的中间名是……M。”编辑当即在电话中吼叫起来:“他的中间名首字母是S!而不是M!如果你再在这样基本的问题上犯错误,我当场解雇你!”

  我讲这次经历是因为这能解释为什么我没上过新闻学院,却认为年轻记者应当考虑上新闻学院。

  当然,记者们需要一些无法通过课堂教育获得的特质:好奇心、智慧、感受力等等。但是,还有很多技能是能够通过新闻学院的教学获得的:如何区分一篇好的报道和一篇伟大的报道,如何让人们愿意为你提供信息,如何核实信息,如何使用数字工具来制作和发布你的报道,如何不被告上法庭,或是被告上法庭后如何保护自己。

  有些编辑部仍旧会有培训新人的编辑,但是越来越少。其中一个原因是这样做不经济:如果你是一个想要削减预算的发行人,编辑岗位经常是最先被考虑裁减的。另一个原因是随着数字媒体习惯的形成,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如果有读者通过推特之类的媒体告诉记者报道有误,媒体可以实时在线改正内容。所以对于记者来说,媒体没有像过去一样对他们进行传帮带。但这并不意味着新入行的记者不需要知道这些问题,而是意味着他们可能无法再像以前那样边干边学。

  很多年轻记者将没有机会在传统的编辑部开始职业生涯。这是大好事,但是这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可能在职业生涯的初期,要在缺乏关照和监督的情况下发布自己的报道了。这给了我们另外一个支持新闻学院的理由。

  我当记者的时候曾搞砸过几次报道,但是除了去俾斯麦、坦帕和巴尔的摩的图书馆去查档案,几乎没有办法发现我错误报道的更正启事。但是如今,如果你犯了一些错误,这些错误就会成为你数字踪迹的一部分,这些踪迹在你报道发布后几周,甚至数年内都能查到。一个新闻学的学历不会让你永远不犯错,但是可以给你需要的知识,避免犯下最糟糕的那些错误。

  很多新闻学院正日益成为研究创新新闻商业的温室。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新闻学院过去的主要角色是为地方电台、电视台和报纸输送新鲜血液。他们拒绝承担大学一直以来承担的为业界提供观点和研究这一历史角色。

  新闻学院教授们已经见识过了羞怯和愚钝如何限制新闻业的发展,于是他们在改变。西北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与工程和通信专业的教授们一起工作,进行传媒领域技术驱动项目的设计;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学生们与教职员工和商业公司协作,一起创新地方广播新闻的新方式;纽约大学的新闻专业与荷兰的众筹新闻平台“通讯记者网”开展合作,想弄明白怎么才能彻底地保持读者黏性;哥伦比亚新闻学院一直在数字新闻的关键研究方面走在前列,同时,学院的传媒创新基金资助了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学生和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院合作的项目。并非每一个新闻学院学生都会参加类似的项目,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还是会学习新闻写作或广播电视新闻这些传统的课程,或尝试学习数据分析和视觉形象制作等。但是这些项目的冲击范围已远远超过了项目的参与者。

  当然,没人要求记者或者编辑必须有个新闻专业学位,我也从来没见过一个建议这样做的新闻学教授或院长。很多记者,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新闻学教育,一样做出了辉煌的成就。而任何新闻学院毕业的学生都被认为应当选修文学、历史和经济学的课程,以确保他们能够磨练好自己的写作技巧和计算能力。

  即便是这样,一个强大的新闻专业还是需要的,它会帮助年轻记者挑战自己的成见和偏见,会鼓励他们与人交流,到自己熟悉的范围之外去,以扩大他们的舒适区,也会强迫培养他们作为记者所需要的适应能力,尤其是在当今。最好的新闻专业还会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灵活应对能力,这样新闻专业就会比先前更有趣、更有活力。

  菲利克斯·萨尔曼:

  不,新闻专业不应该存在

  新闻职业变得比以前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约瑟夫·普利策曾计划“把新闻行业知识上升为一门学问”,这在当今以点击率和按浏览页数付广告费的时代变得苍白无力。今天如果你遇到了一个空洞的理论家,或律师、医生,你假定他们为了做好本职工作而学习了大量的知识,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究,这可能是合理的。但这一切不适用于新闻专业,也不应当适用;即使新闻学院的坚定支持者们也并不认为拥有新闻专业学位是进入这一领域必备的。

  到今天,这个争论已至少延续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一方面,有人认为学习新闻专业是一个学习职业技能的好途径,今后能够在采编报道中很快上手;另一方面,很多有洞察力的人发现,很多伟大的记者并没有新闻专业学位,并且没有发现新闻专业教育与做好工作之间有确切的相关性。

  如果新闻学院不能为这个世界增加价值,如果新闻学院存在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都没能将新闻行业知识上升为一门学问——那么,它就没有能力证明其存在的合理性,那么这个世界上最好没有它。

  上一个没用的新闻专业对于那些去求学的人来说,是时间和金钱上的浪费,学生的学费就是养活了教职员工而已。净效益是负面的,受害者是学生。避免受害很简单:别去上新闻学院就是了。但是万一新闻学院的支持者们是对的呢?万一新闻学院毕业的学生们最终相比那些没有上过的人有显而易见的优势呢?如果那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受害了。

  新闻学院的学生可能在就业上受益于他们的专业学位,但这是有小代价的。比如,哥伦比亚新闻学院10个月教学计划的学费是10.58万美元,12个月计划的学费是14.74万美元,如果选择2年的计划,每年学费是10.84万美元。那么拿到一个硕士学位,就需要21.69万美元,这还不算获得学士学位所需要的花费。

  同时,还有机会成本的存在。很多新闻学院只招收研究生。本来你从4年制大学毕业,就可以找工作,马上进入劳动力市场。如果你推迟一两年就业,就会显著损失金钱以及弥足珍贵的职业经验。即使你本科毕业工作拿到的是新闻行业的较低起薪,经过一两年你也会变得有点钱,更有经验,更适合被录用,比起那些又去读了一两年硕士学位的人,你的工作技能显然更熟练。但是那些选择不去新闻学院的人可能面临以下问题:当你打算寻找一个入门级别的岗位时,你将要与年龄比你大一两岁,已经花了六位数的钱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的人竞争。如果那个证书发挥作用,那么他们对雇主来说就会更有吸引力,更有可能得到这份工作。

  结果是产生了挤出效应,凭借新闻学硕士的一纸文凭被录用(这个文凭已经导致学生产生了实质性的财务损失),会损害那些非常聪明,没有上过新闻学院的,但又有志于新闻事业的人的利益。

  实践中这意味着新闻组织内更加缺乏文化的多元化。如果你家境贫穷,或是蓝领阶层,或是农村的有色人种,或是独自带着多个孩子的单亲母亲,或是其他一贯在编辑部中未被充分代表的族群,你可能去上新闻学院吗?当然没可能。然而你正是新闻组织应当花费精力纳入他们阶层的那种人。

  实现这一目标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彻底废除新闻专业研究生学位。这样做才会使比赛规则公平,同时还能省下数十亿美元的学习费用。更重要的是,这将会使传媒业重新回到在职培训,边干边学的模式中。想进入这一行当的人,既能学到东西,又能得到报酬。这样做更有效率,也更符合实际:毕竟如果你在新闻学院学写作时,在头条中拼错了市长的名字,没人会因此而解雇你。

  为了不在昂贵的培训计划中付出人力物力,新闻机构无疑会尝试把部分培训工作外包给新闻学院。这是一个不经济的做法,因为一个运转良好的实习生计划不仅比新闻学院更便宜,而且有更大的价值。所以取消新闻学院吧,或者至少把新闻学院变成一个纯粹的学术机构,这样就没人会误入新闻学院接受职业培训了。我们把培训返回编辑部,返回原本就应该在的地方。

  (编译自《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2018年春/夏季刊。作者比尔·格鲁金斯,现为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教授,曾任《迈阿密先驱报》记者、《华尔街日报》副总编辑、彭博社总编辑等,所参与报道曾获普利策新闻奖金奖,斯坦福大学古典文学硕士;作者菲利克斯·萨尔曼现为美国网络电子杂志《连线》杂志撰稿人,曾任《欧洲货币》杂志和网络商业杂志《Portfolio》记者、路透社财经博主;编译者杨晓白为美国俄亥俄州莱特州立大学MBA,高级经济师)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7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