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社:报道世界新闻
2008-04-21 14:37:41
来源: 作者:
摘要:
● 杨晓白/编译
电梯把人们从印尼雅加达惨白的混乱中带到一个逝去的年代:喧闹的新闻机构,经验老到的外国记者,摄影师、摄制组和特约记者们群集。唯一的不同是缺少了昔日电传打字机的嘈杂敲击声,大厅里的一块牌子上写着:美联社。
雅加达美联社印象
在雅加达美联社洞穴般的新闻工作室里,墙角堆积着报纸、采访记录本和垃圾食品。新闻编辑克里斯·布鲁米特在自己的办公隔断里,光着脚,头戴当地汉堡店送给他的玩具金色王冠。
作为在美联社工作了7年的老兵,布鲁米特代表了一代正在消逝的记者:长期派驻海外,精通当地语言、文化、历史和习俗。“如果报道印尼恐怖主义,那没人能比布鲁米特强。他在当地有很多熟人。”布鲁米特的上级罗宾·麦克道威尔说,她是这个座落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商业中心德国商业银行14层的美联社分支机构的负责人。
在麦柯道威尔办公室的一角可以俯瞰雅加达的景色,外面的天空有一抹微黄的雾气。她在等着2点钟开始的电话会议。她要和曼谷和马尼拉的同事讨论报道纪念2002年10月12日印尼巴厘岛爆炸事件5周年的计划。
在雅加达的机构是美联社在全球新闻和观点提炼方面的典型:区域分支机构联合报道,从更高的角度和更宽的视野来看问题,并能够在线提供多媒体新闻。
最近几年里,美联社在国际新闻报道领域逆行业之风飞翔。当其他新闻组织纷纷撤离其驻外分支时,美联社却把全球布点作为自己未来发展的一部分。为了达到这一点,一个新的分支,“美联国际”在2003年成立。
麦克道威尔介绍,美联社是美国媒体在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新闻组织,而这个国家是全世界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仅次于中国、印度和美国的第4位的人口大国。
“美联国际”有6名全职记者,3名摄影师,3个电视新闻记者和很多遍布印度尼西亚的特约记者。
其他在这一区域里坚持报道的还有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在内的新闻组织,但都无法与美联社的力量匹敌。
如今,美国媒体的海外机构仍然像多米诺骨牌般倒掉:《波士顿环球报》关掉了它在柏林、波哥大和耶路撒冷的3处国际新闻办公室;《巴尔的摩太阳报》已经离开中国,并计划在2007年底关闭其在南非和俄罗斯的新闻机构;对电视网来说,只在特殊事件发生时对国际新闻做短暂的报道已经是行业惯例了(虽然ABC最近新设了7家1人的海外记者站)。
在世界新闻的报道领域,美联社是个特例
经过4年的精心筹划,美联社成为第一个在朝鲜建立长期办公室的西方新闻机构。“美联社电视新闻部”在2006年5月开始工作。那一年朝鲜洪水肆虐,美联社电视新闻部摄制了大量深度报道。
据美联社总裁兼CEO汤姆·克里介绍,他们在中国的报道力量业已加倍,包括在北京商业中心区和中国南方广州重工业区开设的分支机构。最近美联社还获准在沙特阿拉伯开设分支。
由美国1500家日报组织共同拥有的美联社足迹遍布世界:它出现在遥远的尼泊尔王国,那里毛派战士在为夺取政权战斗;它在斯里兰卡,那里种族仇杀肆虐;它在巴格达的办公室是最出色的,有大约200名特约记者穿梭于战火纷飞的伊拉克。
美联社的触角遍布97个国家,有243家机构,每天发出的新闻可以到达世界上半数的人口。伯恩特新闻学院的媒体分析员里克·埃德蒙德说,这使美联社成为世界上最大也是运营成本最高的新闻机构。
据其高级新闻编辑斯蒂文·考马若介绍,美联社正打算投资数百万美元来升级其世界各地机构间的沟通网络,重点是加强高速数据传输和使用更迅捷的便携卫星电话。
埃德蒙德对于美联社敢于涉足其他新闻机构罕至的地区颇为赞赏:“我们通过美联社在美国国内发布的国际新闻来了解她,但美联社更多的客户在海外,那里是大部分收入的来源。”
《波士顿环球报》前海外新闻编辑詹姆斯·史密斯,曾经把研究美联社海外版作为他的一项工作。他见证了美联社从报道爆炸性事件到专注于深度综合报道的转变,虽然爆炸性新闻仍是其获利的手段之一。“我观察到美联社的国际报道在深度、广度和背景上的扩展,”史密斯说。
约翰·斯科德洛夫斯基是华盛顿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报道项目总监,他认为美联社在国际舞台上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认为这是个趋势。”斯科德洛夫斯基曾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担任《巴尔的摩太阳报》驻北京办公室的代表。
他不屑于那些认为读者可以在互联网上随意就可以找到他们想要的国际新闻的编辑。“有多少人会真的花时间来在网上寻找土耳其、波斯瓦纳或秘鲁的新闻呢?大多数人不知道怎么找或没有时间去找。”斯科德洛夫斯基说,他的项目旨在研究如何提高海外报道的水平,主流新闻媒体仍然有让公众了解国际新闻的义务。
发展全球新闻报道是美联社的目标
2007年8月21日早9点,曼哈顿西部佩恩地铁站附近,汤姆·克里在他美联社16层办公室外等待,他正准备迎接一次关于美联社如何应对21世纪市场和技术的讨论。
而在14层两个橄榄球场大小的新闻大厅里,国际新闻编辑在过滤收到的来自全球的新闻,为10∶30将要开始的选题会议做准备。
那天早上,媒体业不景气的阴云一点也没有显现在会议中,克里优雅地展望了新世纪的挑战和希望。培养海外市场是他议题中的重点。
“美国国内报纸客户是美联社30%的收入来源。所以我们必须得考虑其他70%。即使不提升,也一定要保持住美联社在全球的业务,”克里说,“有些人觉得那是些已经关闭的市场,但我们看到的是机会。”
来自Google、Yahoo和其他网站的收入占到美联社总收入的15%,并呈增长趋势。2007年美联社的上半年报告宣告了它为各种新闻平台提供新闻素材的战果:从短评到深度报道,到越来越多的视频和多媒体新闻。
美联社成立于1846年,当时纽约的发行人们同意共同报道美国和墨西哥的战争。这个组织现在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呢? 就克里看来,新世纪传媒业的变化意味着美联社需要深刻的变革,意味着他们需要加强多媒体新闻采编和在新闻深度上进行拓展。“如何能更有效和更快地报道新闻取决于各层面的紧密配合和大量的培训。”这名15岁开始报道高中篮球赛并最终成为《今日美国》发行人的美联社CEO说。
“我们会让每个人都有时间‘放松’一下,享受培训。”他说,“每个人都会有去学校进行深造的机会。到目前,有80%的人支持总部关于员工培训的做法。”
凯瑟琳·凯若,美联社的执行总编辑,肩负了很多高要求的创新性的工作。还在凯若开玩笑说不会在每个人头上装个相机的时候,美联社的雇员们已经开始主动学习,以满足公司提出的增加在线新闻报道的要求了。
凯若大力支持美联社驻外机构跨区域的合作,力争把散碎的新闻放在更大的背景中来看。一个很好的例子:2007年4月3日,美联社的记者爆料CIA和FBI的特工在埃塞俄比亚这个以酷刑闻名的地方严刑拷打恐怖主义嫌疑人。美联社在肯尼亚内罗毕、瑞典斯德哥尔摩、美国新泽西庭顿以及华盛顿的记者都为这次策划报道提供了内容。
但提到伊拉克,凯若变得有些阴郁。她担心那里200名记者的安全。每当她早上3点钟醒来,总是习惯性地用手机连线巴格达。
关注伊拉克
2007年4月份,前区域记者布赖恩·墨菲,被委任在纽约的总部监控美联社驻伊拉克的新闻报道。墨菲依靠以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新闻从业经验,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频繁与巴格达联系。
同时,克里在寻找一个安全专家,能够有强大的国际人际网络,可以为美联社提供危险地区的安全咨询。比如巴格达美联社驻地有大量丙烷罐,而周围并没有沙袋的保护。如果被火箭击中,整个地区将成为一片火海。
伊拉克是美联社海外报道中的旗舰。2007年10月4日美联社的一次执行总编辑午餐会上,当巨大的投影屏点亮时全场寂静。大家静静地聆听美联社巴格达主管史蒂夫·赫斯特通过卫星连线介绍他们在巴格达的情况。
随后赫斯特的3名同事也参加连线答疑。最后,当4张疲惫的脸从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向大家望来时,全场掌声雷动。据记者保护协会披露,至2007年11月初为止,全世界共有123名新闻从业者和41名支持性工作人员在伊拉克遇害,其中大多数为伊拉克人。其中,美联社共有6名雇员遇害,皆为伊拉克人。
据凯若介绍,6人中有3人在工作时遇害,而其他3人遇害原因至今不详。美联社合同摄影师比拉尔·侯赛因2006年4月12日还被美国海军扣押,并在无指控的情况下被关押。美联社曾努力使军方释放或假释他。侯赛因是美联社2005年普利策摄影奖团队的一员。
赫斯特说,美联社每天在巴格达至少有75人进行新闻报道相关工作,其中包括记者、摄影师、保卫人员、翻译和摄像师。无数的特约记者在伊拉克全国境内活动。
赫斯特曾在冷战时期担任美联社在莫斯科的主管。他认为对于记者来说,揭露事件的细节和阐明事件的背景同样重要。记者莱安·兰斯的一个系列报道正是这样的典型。兰斯是美联社临时派驻伊拉克的记者,他报道了一起美军在巴格达南部混乱地区的强奸和杀戮事件,并因此获得“美联社总编辑最高奖”,他“找到了更有力的证据证明这次事件的美军头目在军事进攻前被医疗队诊断有心理问题,有可能是导致屠杀平民的关键原因。”
“伊拉克是个混乱的地方,”赫斯特说,“如今,在与战乱的进展保持同步的同时,我们尽量用心观察政治、军事和社会的动态,来更好地预测这个国家的走向。我们注意趋势的发展和焦点的转移。”在伊拉克,西方记者采访的时候是需要冒生命危险的,赫斯特说,因为暴动分子和民兵会把他们看做占领军的一部分。伊拉克记者,尤其是为美国新闻组织工作的人,被看作是间谍或同谋。
瑞德从1969年开始为美联社工作,报道军事争端。瑞德怀念美国记者曾经遍布全球时的时光。他回忆起他在伊朗革命时期经常光顾的一家酒吧:“每晚那里都是人满为患,全是记者、摄影师和摄像团队。不仅是像美联社、路透社和《纽约时报》这样的大新闻机构的人员,一些杂志、地区性报纸和欧洲的新闻机构人员也在其中。部分人员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都驻扎在那里,另外一部分人仅呆了几个星期。”
“我们相互交流想法,交换信息。我有时觉得我从这些同行那里学到的和我在战乱的街头学到的同样多。这些碰撞出来的灵感让我能够更宽更深地理解新闻背后的深刻。我现在在伊拉克更加怀念那段时光。”
目标,本地还是全球?
尽管在午餐会上人们对巴格达记者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但很多编辑对国际新闻兴趣平平。相反,不少报纸发行人已经把当地社区新闻当作衣食父母和生存的关键。“本地,本地,本地……”的声音萦绕在大厅里。
斯科特·奥格斯是发行量为2.2万份的威斯康辛州《詹妮丝威尔日报》的编辑,他不觉得国际新闻是其报纸的重要部分。“你必须集中精力来做可以使你超过别人的事情。我们做得好的是把威斯康辛州詹妮丝威尔的新闻报道得更好。没人能在报道我们本地新闻方面超过我们,甚至谈不上跟我们竞争。”他并不避讳该报对于国际新闻关注的减少。“我们需要减少的是人们可以从别处得到的消息。他们不需要读《詹妮丝威尔日报》来了解伊拉克或华盛顿的消息。我们意识到所有人都可以在Google上找到关于1000个地方的1000条消息。”
奥格斯计划2008年从他200万美元的预算中拿出10万美元来购买美联社的服务。他说他希望看到美联社“能对像《詹妮丝威尔日报》这样的报纸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信息。”奥格斯计划减少美联社报道在他报纸中分量的1/3,“我们将不会为一成不变的信息付一成不变的钱了。”
在2007年5月7日美联社年度会议总结时,克里曾说,“一些成员不想为他们不需要的内容付费。我们要重构报纸新闻需求的评价系统来适应这一形势。”
2007年10月10日,美联社宣布了她的“给成员更多选择”项目的创立,新的内容和定价让美联社的成员们可以支付基本的试用费用来尝试美联社的州、国家和国际的爆炸性新闻。而通过支付额外费用,成员可以购买美联社深度报道,包括新闻分析、商业、体育、娱乐和生活新闻。这是美联社成员首次可以按菜单式的清单来买新闻。新的定价系统计划在2009年1月1日开始生效,这会给像奥格斯他们这样的编辑带来更多的购买选择。
瑞克·霍尔是发行量7.5万份的《盐湖城德塞瑞特晨报》的执行总编辑,他说他每次花钱从美联社购买对他们没多大用处的国际报道时都是很心疼的。
在与美联社驻巴格达的雇员开会时,霍尔是在场的。“没人提及成本,但按照美联社欲在报道中达到的广度和深度,那会是非常昂贵的。我们并不像20年前那样需要国际新闻,但我觉得我们买这些国际新闻可以给驻伊拉克的同人们一些支持。无可置疑的是本地新闻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听到很多美联社的成员有同样的观点。”
2007年10月中旬,另一个信号出现:《南佛罗里达太阳哨兵报》宣布该报将取消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部以使员工能更集中精力于当地的有用信息。
在美联社很多项的改革中,并不是所有尝试都是成功的。其中最大的失败是ASAP项目(as soon as possible的缩写,即越快越好), 一个旨在吸引年轻受众的项目。在7月,美联社宣布结束这个持续了仅两年的多媒体项目,因为它无法吸引足够的眼光。
美联社在收费方面也遭到过挫折。2005年美联社4月的年度会议曾经宣布要开始向报纸和广播客户使用美联社的在线内容收费,可费用却一直也没能收起来。
一些人把美联社的这一举动看作是美联社试图成为一个数字媒体的革命。一篇那个月末刊登于《在线新闻学评论》的文章把这叫作“自我毁灭”,因为美联社这一举动忽略了互联网的免费浪潮会将“付费新闻从海岸上冲得无影无踪”。美联社最终妥协。
改变使有些员工疲于应付变革,同时因为机构整合、变化,一些持有长期合同的特约记者被解聘。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07年6月份,前美联社国际新闻编辑黛博拉·塞沃德,从自由欧洲广播回到美联社担任特别国际新闻编辑,负责国际新闻部门的革新、培训和重组。她的使命是和各分支机构通力合作,发展更适合网络的国际新闻产品。这意味着美联社将在新闻整合上下更大的工夫,用多媒体的手段来提供信息。
美联社执行总编辑凯若为改革定下了基调。她鼓励记者们尽力使报道内容更加丰满,有更多的分析,增加生活和娱乐的内容,虽然这些和美联社的传统强项——报道爆炸性新闻相去甚远。凯若知道她在寻找什么。
(编译自《美国新闻学评论》,作者为Sherry Ricchiardi)
(作者单位:大众报业集团)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