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媒体在地震海啸中的表现
2011-04-29 15:32:37
来源: 作者:
摘要:
● 赵新利
2011年3月11日东京时间下午2点46分,日本东北部地区发生9.0级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引起的海啸高达10米,越过仅5米高的防护堤,将仙台等沿海400平方公里的地区夷为平地。这次地震是日本有观测史以来的最大规模地震,地震和海啸引起的火灾、停电、停水加剧了灾情。此外,东京电力福岛核电站因停电造成冷却功能丧失,致使炉心温度上升造成爆炸,导致放射性物质外泄,引发全球性的核恐慌。
电视媒体的快速反应和专业素质
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负责地震应对的气象厅和各大媒体之间形成了一套十分成熟的地震信息传播系统,地震部门和媒体在应对地震时都能做到快速反应。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电视媒体就将地震情况进行发布。甚至在有些非震源地区,在地震波到达之前,电视媒体已经将地震信息播出,在结果上形成某种意义的“地震预警”。笔者在东京生活期间,每每地震发生感到楼房摇晃的同时,电视台就打出字幕,告知地震震源、地震级别、波及范围和海啸状况。
在“3·11”日本大地震中,地震波到达东京之前,NHK已经发布地震预警信息并开始直播,直播数十秒后,东京才开始晃动,地震预警信息为非震源地区人们提前应对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3月11日2点45分,在地震波到达东京1分钟前,NHK正在直播国会答辩,电视画面突然出现“紧急地震速报”的画面,并连续两遍播放“这里是紧急地震速报,请注意即将发生的强烈地震”的广播。紧接着,NHK播音员的声音被切入:“这里是紧急地震速报,在下列区域请注意即将发生的强烈晃动:宫城县、岩手县、福岛县、秋田县、山形县。震动到来之前的时间非常有限,请保护自身安全,不要受伤。请远离容易倾倒的家具,同时,请注意头顶可能会坠落的物品。”在这个广播反复播放的过程中,正在直播的国会答辩画面已经开始剧烈晃动。
2点46分,国会答辩的画面中断,画面切回NHK演播室,出镜播音员开始播音:“我们中断了国会讨论的直播,现在开始播送地震和海啸的相关信息。现在,东京的演播室也在晃动。”播音员反复播放地震信息和各地的震级的同时,画面切换到户外,直播东京市区建筑强烈晃动的画面。随着震动越来越强烈,演播室工作人员相互提醒的慌张的声音也传入电视声音,导播大声指示摄像师:“在晃,快拍东京!”而播音员的声音也提高分贝:“现在东京涩谷的演播室正在非常剧烈地晃动。请大家注意保护自身安全,等震动停止后熄灭火源。请大家不要关闭电视机和收音机电源,注意接受信息。”
2点48分,NHK电视画面发布了日本气象厅的大海啸警报,其中,大海啸将波及岩手县、宫城县、福岛县,宫城县海啸将达6米,预计于3点到达,福岛的海啸将达3米,将于3点10分到达。NHK提醒:“这些地区的人们,要尽快撤离海边,绝对不要接近海岸”。“NHK将通过日语、英语、汉语、韩语、葡萄牙语进行播报。”接下来,在播放日语海啸警报的同时,英语、汉语、韩语、葡萄牙语的大海啸警报也轮番播放。
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NHK做到了迅速反应,在短短的3分钟内连续发布了地震预警、大海啸预警并开始了地震直播。而播音员、导播、摄像师等工作人员虽略显慌张,却在剧烈晃动中表现出了高度的专业素养。
其后,国土交通省东北地方整备局仙台河川国道事务所于2点50分发布“大海啸警报”。3点左右,日本电视台、NHK等都开始直播东京台场高楼因地震着火冒烟的画面。各电视台的播音员滚动播报地震和海啸信息的同时,呼吁观众注意关掉燃气等火源,并注意保护孩子。
3点16分,电视台直播了岩手县釜石市海岸被海啸淹没的画面;3点20分,电视台直播了福岛县磐城市海岸被海啸淹没的画面。3点23分,海啸登陆岩手县宫古市的瞬间被朝日电视台直播。3点27分,日本电视台的直播直升机在东京上空直播了在东京九段附近路上急救队员为地震受灾者进行抢救的画面。
3点56分,NHK的直播直升机到达海啸受灾地仙台市上空,连续长时间直播了海啸卷着泥沙、房屋、轮船和汽车肆虐的画面。4点18分,直升机直播了仙台机场跑道和候机楼被海啸淹没的画面。
各大电视台通过地面记者、空中直升机等多方位持续直播地震和海啸受灾画面。NHK作为日本的公共电视台,一直不播任何广告,在地震海啸发生时更是24小时滚动直播;而朝日电视台、富士电视台等商业电视台,平时节目间隙播放大量广告,而在地震海啸发生后,这些商业电视台立即启动24小时直播机制,并停止了所有广告节目。3月12日开始,一些常规的新闻周刊类节目和政论类节目得以恢复,但其内容全部都是地震和海啸相关信息。NHK、TBS、富士电视台等的节目还即时通过网络进行了播发。
进入3月下旬后,媒体逐渐开始关注灾民生活中的各种实际困难,灾民相互救援、互助共生的感人事迹被大量报道,报道从“劫后余生”转向“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从避难所人们的卫生状况、相互理发、儿童寄语明天等方式,燃起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媒体表现亦可圈可点。
关于中国慰问和救援的报道
“3·11”日本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和民间各层次、各领域都展开了立体的救援、捐助、祈福活动。中国对日本的无私援助,在结果上成为一种发自内心、充满善意的公共外交活动,很大程度上融化了两国民众感情中的坚冰。日本媒体对中国的善意援助,也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报道。
3月11日,地震发生当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致电日本首相菅直人,代表中国政府向日本政府和人民致以深切慰问,表示中方愿向日方提供必要的帮助。外交部长杨洁篪、国防部长梁光烈分别向日本外务大臣松本刚明、日本防卫大臣北泽俊美致电慰问。日本主流媒体都对温总理在第一时间表示愿意提供必要的帮助进行了报道。
3月14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致电日本天皇明仁,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就日本东北地区发生特大地震灾害表示诚挚慰问,对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祝愿日本人民早日克服困难,重建家园。对胡锦涛主席提出的“中国政府和人民愿继续提供必要的帮助”,日本媒体给予关注。
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结束之前特意问:“有没有日本记者?”并通过日本记者向日本灾民慰问。日本主流媒体对此都进行了报道,指出中国改善因钓鱼岛撞船事件而恶化的两国关系的善意。《读卖新闻》还介绍了中国舆论调查显示,83%的人认为中国应为日本地震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反对者的比例为13%,基本客观介绍了中国国内的民众情绪。
3月13日,中国国际救援队赶赴日本,深入灾区参加救援。虽然有数十个国家的国际救援队纷纷赴日参加救援,但由于这是中国国际救援队首次前往日本参加救援,日本媒体对中国救援队给予了高度关注。《每日新闻》等多数媒体都回忆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日本救援队在改善两国关系中的作用。日本时事通讯社则指出,中国救援队在第一时间进入灾区展开搜索救援活动。此外,在核辐射上升后,法国等国家救援队已经撤退,而中国救援队则坚守救援第一线,日本网络媒体也给予了关注。
3月13日和3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和《人民日报》分别以“面对天灾,中日有难同当”和“危难时刻,人类需要互相温暖”为题发表评论,指出“为异国他乡的人们祈福,就是为自己祈福;帮助受灾的人们重新站起来,也是在帮助自己”。日本多个网络媒体都对评论内容进行了编译加以介绍,很多日本网民为中国在日本大地震面前表现出的“大爱”而感动。
3月18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前往日本驻华使馆吊唁日本“3·11”地震遇难者。日本《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日本电视台等主流媒体都给予了关注,并指出,“中国国家主席因自然灾害等原因亲自前往一国的驻华大使馆,是极其罕见的举动。”
除中国官方提供的价值3000万元人民币的救援物资和2万吨燃油外,此次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民间也出现了捐助和声援活动,日本媒体对这些都进行了关注。清华大学等中国多所大学出现了给日本灾民捐款的活动,3月17日,《读卖新闻》对此进行了报道。报道还指出,很多中国人在日本驻华大使馆微博上留言“日本加油”,并呼吁更多人给日本灾民捐款。
3月16日,《环球时报》发布《让我们向日本伸出温暖的手———100名中国学者的倡议书》,日本《产经新闻》等都给予关注,并指出在钓鱼岛撞船事件和历史问题上对日进行严厉批评的《环球时报》发表这样的倡议书,十分罕见。此外,苏宁电器等中国企业的对日本救灾的捐助活动也受到日本媒体的关注。
地震发生后,中国在第一时间对日本进行慰问,并展开了救援活动,日本媒体对此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报道。整体上,在地震救援期间,日本媒体的涉华报道呈现出友好、感动的氛围。这些报道无疑化解了部分日本民众心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厌华”情绪。有日本朋友表示:“历史上日本曾对中国做过那么残酷的事情,而现在中国对我们进行如此善意的救援,真是让人感动得流泪。”
报道中的问题和缺陷
在此次地震、海啸和核危机的报道中,日本媒体整体表现出了很强的专业素养,但还是出现了很多瑕疵,某些方面受到广泛质疑。
首先,部分缺乏人文关怀的报道,遭到日本心理临床学会的批评。如某电视台记者将话筒对准地震幸存儿童,问:“地震的时候害怕吗?”这种采访被批评为容易唤起并加强儿童对地震的记忆,造成“二次伤害”。对于震后被埋9天后得救的少年,在其身体还十分虚弱时,电视台就在其病床前问“被埋时候是怎样的心情?”丝毫没有考虑被救少年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时也发生过“采访伤害”,曾引起人们对媒体片面追求收视率的商业主义采访手法的反思。但目前日本尚没有规范灾害采访时人文关怀的专业组织和专门规定。
地震发生3天后,NHK教育频道开始恢复一些常规的面向儿童的节目,而在地震发生后的三天时间内,这些节目都一度被地震报道所代替。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NHK教育频道的儿童节目是地震过后一周后才得以恢复的,这次地震后其恢复较1995年大幅加快。
随着地震报道的持续,《产经新闻》、《中日新闻》等日本主流媒体开始关注地震报道对儿童心理造成的不良影响。3月17日的《中日新闻》报道说,海啸和核电站事故的影像被电视台反复播放,这些都是重要的信息,大人们漫不经心地持续观看这些节目,但身边的孩子却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很多孩子的睡眠、食欲、精神状态都受到影响。3月20日的《产经新闻》也关注灾害报道对儿童的负面影响,其报道指出,从灾害中体会生命的重要,是小学三四年级之后。所以,反复播放的地震和海啸报道对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产生严重影响,最好不要让他们观看灾难报道的影像。这篇报道也指出,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相关调查显示,在非受灾地区,观看灾难报道较多的儿童,夜里哭泣、逃课的倾向比较明显。
同时,在此次地震和海啸发生后,日本媒体发生了很多业务失误。如3月12日,菅直人首相召开记者会,对受灾者进行慰问,并对参加救援行动者表示感谢,指出这是二战结束后日本面临的最大灾难。富士电视台在直播这个记者会时,传来了一男一女的说笑声。男声说:“搞什么啊,反正又要提原子弹轰炸那番话。”女声说:“哈哈,我都笑出来了。”声音清晰可辨,被认为是富士电视台不慎将工作人员的说笑播出。富士电视台后来向公众道歉,并保证今后绝对不会出现类似事件。
在福岛核电站核危机爆发后,东京电力公司、日本政府、日本媒体三者之间的信息沟通也受到广泛质疑。本文不讨论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在信息公开方面存在的问题,单就媒体对这些信息的报道上来看,就存在对信息筛选分析不足、向受众提供的信息鱼龙混杂等问题。早稻田大学政治学研究科新闻学专业负责人濑川至郎教授,在2011年3月13日参加中国传媒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合办的“第三届中日媒体研讨会”时指出,在核泄漏初期,东京电力并没有进行充分的信息公开,政府和东京电力的合作不够充分。3月13日清晨NHK的政论节目中,很多在野党议员批评政府信息公开不足。他指出,在核泄漏这种问题上,为了避免引起恐慌,政府必须保证最大限度的信息公开,而媒体则有义务分析筛选这些信息给受众加以提供。媒体对这些信息必须加以分析、理解,这就要求记者有一定的科学专业素养。显然,在这种突发事件爆发时,媒体难以做到充分准备,出现了多个媒体争抢同一个核问题专家做嘉宾的事情。
总之,在这场日本特大地震中,日本媒体反应迅速,表现出了很强的专业主义精神,第一时间为民众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但有不少媒体忙中出乱,出现不少失误;更有媒体片面追求商业主义新闻价值,而忽视和对灾民和受众的人文关怀;同时,媒体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也表现得力不从心,在向民众提供简洁、准确、可靠的信息方面做得不够充分。
(作者为早稻田大学政治学博士,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4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