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方媒体如何报道突发性灾难
2012-06-11 11:40:03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徐明旭
摘要:——以《河北新报》、《福岛民报》日本大地震报道为例
● 徐明旭2011年3月11日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随后大海啸席卷了岩手县、宫城县、福岛县等太平洋沿岸的城市,地震和海啸诱发了福岛核电危机。灾难中15854人死亡,3155人失踪,34万灾民流离失所。面对突如其来的复合灾难,福岛县、宫城县等地的地方媒体是如何进行报道的?本文将以《河北新报》、《福岛民报》3·11日本大地震报道为例,探析日本地方媒体灾害报道的特点和不足。
《河北新报》是总部设在仙台市的河北新报社发行的日报,日发行量约46万份,主要在宫城县发行,岩手、山形等东北各县也有贩售点。《福岛民报》是福岛县发行量最大的地方性报纸,日发行量在25万份左右。3月11日,《河北新报》总社的版面制作系统在地震中受到损伤,在有灾难互助协议的《新潟日报》社的帮助下,制作出对开四版的号外,发行量在1万份左右。3月12日下午,版面制作系统恢复,独立制作并发行了晚报。《福岛民报》3月12日发行对开32版的晨报和对开8版的号外。
突出的表现
大地震发生后,日本媒体上最常见的口号就是“贴近灾区”,但全国性媒体和地方媒体“贴近”的方式各不相同。震后一个月,地方媒体对灾区的报道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生活信息的详尽报道。大地震发生后,仙台、福岛两地公共交通网络瘫痪,水电、煤气等生活物资供应中断。为民众生活恢复正常的“牵线搭桥”是地方媒体自觉意识上的首要任务。两家报纸都以大幅版面刊登了被震灾打乱后的生活必需信息,如避难所设置、生活物资供应、垃圾收集日、学校、诊疗所、公共浴室开放时间、公交车路线等,极尽详细的生活信息是地方媒体的亮点。
其中,避难所信息占据报纸的醒目位置。3月13日,《河北新报》开始了以“避难所 今天”为题的策划。同时,《福岛民报》也展开“来自避难所的声音”专题,传递在避难所生活的灾民们对重回家园的忧虑及期待。媒体对避难所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是在给灾民安心感。因为对避难所里生活的灾民而言,大灾过后,没有什么比“忘记”更令人恐惧。
2.失踪人员和遇难者信息的公布。除了生活信息,对失踪人员和遇难者信息的详细公布也是地方媒体震灾报道的一大特色。大地震发生后第九天,《福岛民报》根据警察署发布的信息,刊登了福岛县内失去联系的3500人的名单,当天就有130人行踪得到确定。《河北新报》和《福岛民报》两家报纸每天都在更新本县内失踪人员和遇难者的名单,有些遗体的身份无法确认,就在版面上详细说明遗体的特征,如性别、服装、随身物品等。
3.传达灾区充满信心的一面。在尽量客观细致传达信息的同时,为了提高灾区民众重建家园的士气,展现灾区积极向上风貌的内容也十分醒目。3月21日《河北新报》用整版刊登展现灾区民众乐观自信一面的照片和报道,随后不仅每日连载,还打出了“灾区重生、万众一心”的口号。同时,《福岛民报》也用对开2版连载“福岛不会被打败”的专题,以避难所生活的灾民生活、志愿者活动为主要内容。
不 足
地方媒体灾害报道中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对核电事故的报道上。
1.执着细节,缺乏整体性认识。核电危机发生后,核辐射成为灾区民众最关心的话题。地方媒体对核电的报道以政府和东电发布的信息居多,例如,福岛县内有80多个核辐射测试点,《福岛民报》每天都会详细刊登这些测试点的检测结果。为了让这些数据更加通俗易懂,报社还专门设计了清晰的一览表。按照报社的思维,尽可能地为读者提供细致翔实的信息,作为读者行动判断的参考资料。但是,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核电、核辐射是完全未知的领域。读者阅读报纸,希望获得“目前核辐射是否影响人体健康”、“是否应该去外地避难”这样的信息提示。媒体执着于细节信息的完善,却忽略了对灾情整体性的传达。
2.报纸特有的存在感缺失。日本媒体特别注重分工,电视、广播报道什么、报纸报道什么、全国性媒体报道什么、地方性媒体报道什么都有明确的定位。但是在这次日本大地震的报道中,却出现媒体报道混乱的情况。“报纸抢了电视的任务”,是日本社会检证震灾报道时屡屡被提到的一点。“电视上已经传达的信息,晚了半天后又出现在报纸上。报纸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传达生活信息、平安信息,而在于向社会谏言,在这点上,报纸拥有电视远比不了的力量啊”,《朝日新闻》的一位评论员在一次论坛中说道。④
地方媒体扎根在灾区,为灾区提供细致翔实的信息,值得称赞,但很少看到对灾情,尤其是关系到核电危机的深入性解读。从这点上看,报纸只是避重就轻地承担了传递信息的作用,而没有承担报纸向社会谏言的责任。
难 题
1.风评被害。日本媒体在进行重大灾害报道时都有一种“如履薄冰”的心态,因为除了自然灾害,还有一种与媒体直接相关的灾害常常被人提起,即风评被害。风评被害在概念上存在争议,一般指代因为媒体报道产生的经济损失,也有学者认为,只有不真实的新闻报道才可称为风评被害。事实上,即使报道真实,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受众认知水平差异,对信息接受程度不同,也会产生经济或其他方面的损害。
2011年4月11日,日本法务省人权拥护局发文号召大家不要歧视灾区民众,因为宾馆拒绝接待来自福岛的避难者、货运公司拒绝发往福岛的物资运输等情况多有发生。这种差别对待正反映了福岛核电泄露的消息在传播后,普通民众对核辐射的理解。
作为大众媒体,在有可能造成风评被害的严峻情况下,是实事求是地进行报道,还是考虑到可能带来的恐慌而对事实进行遮掩?这是地方媒体直面的难题。在核电事故的问题上,日本政府和东电因为信息披露的拖延、掩饰遭到日本国民的强烈不满。信息的真实透明关系到县民对媒体的信赖。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处理信息,将风评被害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考验着地方媒体的实力。
2.专业知识壁垒。核电问题具有很高的专业壁垒,不仅普通民众缺乏正确解读的能力,一些新闻媒体也表示无能为力。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事件发生后,日本媒体上呈现出来的核辐射信息多是对政府公布的信息、东电的新闻发布会的反复传达。核电问题的高度专业性决定了普通民众很难做出合理的判断,专业术语的铺陈、信息的罗列反过来加剧了他们的不安。
地方媒体不像全国性媒体拥有丰厚人才储备,NHK科学文化部的记者出现在屏幕上,与原子能专家进行对话,将专家的观点和认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析给观众,《读卖新闻》科学部记者可以对核电事故做出独立的判断和预测。相比之下,地方媒体缺乏专业人才的储备,在专业性壁垒高的报道上就显得笨拙、机械。
3.持续性报道。日本大地震发生时,日本媒体上还可以看见对16年前阪神·淡路大地震遗留问题的检证性报道,如避难所运营方式、民宅抗震化程度。对3·11日本大地震的关注在未来几十年中也会一直持续下去。就像日本一位主持人在节目最后发出的呼吁:“请求大家不要忘却这次日本大地震,不要忘却,也就意味着时刻为将来的可能发生的灾难做准备,将这次灾难的经验教训永远传递给后代。”灾难结束后,对灾难的报道却远远没有结束,可以想象,未来几年、几十年持续下去的灾区复兴报道,是考验地方媒体实力的持久战。
参考文献:
①《河北新报》数据库
②《福岛民报》数据库
③【日】安田信二:《从地方媒体的视点看震灾和核电——传达灾区的喜怒哀乐》,《新闻研究》,2011年6月号
④《大众媒介 市民》,2011年第5回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
来源:青年记者2012年5月中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