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对外传播的阶段性问题及进路
2018-04-21 21:54:58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3月中 作者:付婷婷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到中国梦,中国梦这一词语迅速占据各大主流媒体头条,吸引了国内
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到“中国梦”,“中国梦”这一词语迅速占据各大主流媒体头条,吸引了国内外的关注。然而,西方媒体对我国存在偏见,其对“中国梦”的曲解报道大量出现,尤其是目前一些西方媒体掌握着国际话语权,在报道“中国梦”相关议题时,倾向于采用敏感词语,暗含浓厚的讽刺意味,更有甚者将“中国梦”歪曲为“霸权梦”。因此,我国媒体必须坚定自身立场,主动发声,通过对外传播,对舆论进行引导,使世界人们更加了解中国,理解“中国梦”,从而塑造良好的大国形象。
“中国梦”对外传播面临的阶段性问题
1.“中国梦”对外传播理念相对滞后。我国新闻传播发展历史较短,理论研究尚不完善,“中国梦”对外传播理念的滞后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大局意识薄弱。部分外宣人员还并未意识到“中国梦”的传播意义,难于从一定高度看待“中国梦”,大多是进行简单的、重复的传播,传播效果不佳。其二,“中国梦”的外宣理论研究亟待强化。国内学者对“中国梦”的外宣理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难于解答外宣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无法对其外宣工作的开展给予理论指导。
2.“中国梦”对外传播渠道相对过窄。“中国梦”的对外传播当前主要还是依靠国内的几家重点媒体以及其下属的网络媒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协同传播,但从全球范围来看,这种传播渠道仍旧显得落后、单一。这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我国新旧媒体的融合还有待提升,尚未实现优势互补。新媒体在“中国梦”对外传播中的作用也还未有效发挥。其二,未能充分利用域外新媒体。当前我国媒体的外国受众范围过于狭窄,传播效果有限,而域外社交媒体的受众多,活跃度高,应当被广泛用于“中国梦”的外宣工作。其三,外宣格局过于狭窄。当前我国对外传播的主体仍是政府与中央媒体,力量有限。政府应凝聚群众和非新闻力量,构建大外宣格局,逐步提升“中国梦”的国际影响力。
3.“中国梦”对外传播方式相对生硬。我国媒体在“中国梦”的外宣工作中,仍应扩大正面报道,传播主旋律正能量,但这并不意味着报喜不报忧。而我国部分媒体在“中国梦”的传播中刻意回避出现的问题,将画面和文字集中在优秀政绩上,这种一味地追求“正面”,忽略客观存在的问题,势必使得声音的多元性大打折扣,削弱了传播的可信度。此外,“中国梦”的部分报道中仍旧含有官话、套话,使得传播内容缺乏亲和力,无法做到以情动人。
4.“中国梦”对外传播话语相对贫乏。我国对外语言体系起步较晚,自身话语长期匮乏,大多时候仍是沿用西方的话语框架,很难准确传播中国理念。虽然“中国梦”的传播话语正在逐步丰富,但在与西方进行对话的过程中仍显得相对贫乏。同时“中国梦”的中文报道远多于英文报道,这使得国际受众获得信息相对困难,加之专业翻译人才的匮乏,影响了“中国梦”英文报道的准确翻译,加大了国际受众的理解难度。
“中国梦”的对外传播路径
1.创新“中国梦”对外传播理念。第一,强化“中国梦”对外传播战略意识。“中国梦”的外宣是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的战略任务。首先,应当从战略高度进行顶层设计。政府作为传播主体,应当牵头设计,对外宣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协调各参与组织,既要为“中国梦”的外宣明确方向,也要运用科学手段扫除障碍。其次,应当以全局理念形成合力。“中国梦”的外宣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因此各方还需基于塑造良好国家形象、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全局,合理调度外宣体系中的各项资源,完善协调机制。
第二,深化“中国梦”对外传播理论研究。相关学者要根据多年来“中国梦”外宣工作的实践经验进行相关理论研究。“中国梦”的外宣工作是长期的、充满变数的,因此理论研究需要随时跟进,研究者需要把握外宣规律,不断吸纳和借鉴国际经验,逐渐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新理念。
2.拓宽“中国梦”对外传播渠道。第一,重视传统媒体的外宣优势。首先,传统媒体应当坚持“内容为王”,着力强化内容建设,从而提高自身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中国梦”的外宣奠定基础。其次,传统媒体还应当不断推进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强化网宣能力,凭借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拓宽传播渠道,扩大“中国梦”外宣的覆盖面。
第二,发挥新媒体的外宣力量。如今,新媒体在“中国梦”外宣工作中的价值日益凸显。我国需凭借新媒体技术,着力塑造一批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媒体平台,将其发展为“中国梦”外宣的又一主力。随着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逐步提升,在外宣过程中,媒体还需加强与民众的互动,提升传播内容的互动性。另外,要利用好国际上影响广泛的新媒体,以扩大“中国梦”传播的辐射范围,提高舆论导向能力。
3.丰富“中国梦”对外传播方式。第一,全面客观报道,增强外宣信服力。首先,媒体报道虽要以正面报道为主,但也要注意避免正面报道的负面效应,充分发掘负面报道的正效应,坚持报道的全面性,既要讲机遇,也要讲挑战,既要讲成绩,也要讲不足。其次,我国媒体应当坚持报道的客观性,呈现“中国梦”的实际成果,并积极采用国际受众广泛接受的传播方式,集合各方对“中国梦”的客观评价,提升报道的公正性与媒体的公信力。
第二,从细处小处着手,增强外宣感染力。首先,报道应当贴近群众生活。“中国梦”既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个体的梦,因此“中国梦”的外宣报道应当聚焦广大民众的拼搏历程,丰富“中国梦”的血肉。其次,报道应当贴近各国实际。“中国梦”的受众广泛,每一个国家的关注点千差万别,了解到的信息内容亦各有侧重。因此,在外宣中应当从各国实际出发,面向不同的受众,报道也应有所区别。
4.改善“中国梦”对外传播话语。第一,解放思想,形成特色表述。首先,“中国梦”外宣话语体系的构建应当依托外宣实践活动,坚决落实习近平同志的外宣思想,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外宣表述。其次,“中国梦”外宣话语的锤炼应当立足本土文化,在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弘扬中国价值观;在促进传统文化现代化创新的同时,将传统文化提炼成具备国际适应性的特色表述。
第二,转换话语,进行有效对话。首先,创新翻译性语言。我国新闻传播部门需要转变传统翻译策略,构建全新翻译机制,在“中国梦”的翻译中,既不能脱离中国特色,也不能罔顾国际受众的理解习惯,从而减少语言对接上的偏差,确保国际受众对“中国梦”的准确理解。其次,融合中外话语表达。实现“中国梦”的有效对外传播,其前提是传播话语必须既要融通语意,也要融通思想。“中国梦”的传播话语中既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以包容的态度吸纳具有一定借鉴价值的西方思想,从而实现中外的有效沟通,实现思想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①李景山:《我国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及其建构——从美国媒体对中国梦的解读谈起》[J],《学术交流》,2017年第5期②张娅:《国外学者关于中国梦认知的分歧评析——兼驳对中国梦的偏见与误读》[J],《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1期③王永贵 刘泰来:《打造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学习习近平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论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第11期(作者单位:烟台南山学院人文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3月中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