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新闻发布的正面效用及问题反思
2019-03-13 15:21:00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2月下 作者:李科全 李肇
摘要: 在这个信息高速传播的新媒体时代,社会舆论日趋复杂,舆论引导和管理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政府部门除了利用两微一端、记者招待会等正式
在这个信息高速传播的新媒体时代,社会舆论日趋复杂,舆论引导和管理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政府部门除了利用“两微一端”、记者招待会等正式渠道发布信息外,还会利用未经认证的社交媒体账号、公众号等形式发布信息,以网民的身份进行舆论引导。此类隐性信息发布能够很好地弥补官方信息在舆论引导、信息发布、形象宣传等方面的不足,在舆论引导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以隐性新闻的正面效用为基点,对其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和反思。
隐性新闻发布的正面效用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民众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价值观趋于多元化。与此同时,我国又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发,政府发布的信息常常会被网民质疑,给政府的舆论引导工作带来许多困难。隐性新闻发布由此而生,其对我国政府的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不少正面效用。
1.去官方形象的效用。在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时,民众面对官方和网络上的不同声音往往会无所适从。在此情形下,民众往往更愿意相信来自网络自媒体的信息,会在无意间跟随自媒体的观点来进行立场的选择。
隐性新闻发布可以起到去官方形象的作用,在某种情况下会降低民众对官方信息的抵触情绪,以更理性和客观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例如:微信公众号中有个神秘账号“长安剑”,该账号经常在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时及时发出理性声音,引导社会舆论,还经常独家发布国家政策和部署消息,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好奇。2018年11月20日,公众号“长安剑”正式更名为“中央政法委长安剑”,这也印证了此前媒体与公众的猜测。
2.提升舆论引导空间的效用。传统的新闻发布有一套复杂而严格的生产和审核流程,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发布的滞后性。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会舆情的爆发呈现出发酵急、传播快、规模大等趋势,传统媒体信息发布的滞后性无法及时满足人们对事件真相的强烈渴求,这就给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留下了空间,给社会舆论引导工作造成了巨大困难。而隐性新闻的发布,能够消弭身份背景所带来的“包袱”,缩短新闻发布和信息审核所需要的时间,特别是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就算事件结果尚未明朗,也能及时向社会发布阶段性的调查结果,以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如果政府有关部门担心阶段性的结果与最终结果相去甚远,则可以利用隐晦身份来进行信息的发布,降低相关政府部门的舆论压力。隐性新闻发布在缩短新闻发布所需时间的同时,还能够降低因身份所带来的舆论隐患,给有关政府部门进行舆论引导赢得时间和空间。
3.实施个性化表达的效用。传统的新闻表达方式大多比较严肃和刻板,给人以高高在上不亲民的印象。而随着网络传播的不断发展,目前受众更加偏爱亲民、活泼的表达方式。
受网络文化的影响,我国许多政府新媒体也在摸索着创新表达方式。受身份影响,许多政务新媒体在表达上受到诸多束缚,很容易招致民众的批评。如果语言表达较为活泼,会被批评不够严谨和严肃;如果语言表达较为严肃,又会被批评不够亲民。
而隐性新闻发布可以使政府部门抛开身份的束缚,将其所在的新媒体平台当作官民交流的“试验场”,大胆运用青年群体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以达到宣传的目的。再以公众号“长安剑”为例:2017年年初,长安剑制作了一支rap微视频《厉害了,国的我!》,该视频利用年轻人喜欢的说唱形式描绘出了一个明德崇礼、遵纪守法的“年轻人”,而这个“年轻人”所代表的是80后、90后甚至00后等青年群体。该视频发布之后,迅速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收听风潮,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点击量就突破400万,在产生刷屏效应的同时,“国的我”也成为2017年初新晋的网络热词。此外,视频中还出现了诸如单身狗、大宝剑等网络词语以及表情包、emoji表情等网络元素。“长安剑”制作的这支“rap神曲”将正能量与个性化的表达完美融合,让官方信息发布更具有趣味性和人情味。
4.进行舆论引导的效用。有时政府在颁布某项政策前,会以“内部人士”的名义向民众“剧透”一些细节性内容,以试探民众的反应,如果社会反响较好就持续推进,若民众发出反对的声音,那么就由官方出面“辟谣”。以往此类“剧透”是由新闻媒体来发布的,从民众的角度来看,由于新闻媒体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其所发布的信息都应是确定无疑的,而这时再由官方“辟谣”,无论是对媒体还是政府的公信力而言都是一种损害。由于新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特质,政策“剧透”经由新媒体平台进行隐性发布,如果社会反响不好再由官方进行“辟谣”,也就显得理所应当,不会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损害。
另外,在新媒体平台中官方可以利用隐性发布的方式直接与民众进行交流沟通,政府以主动设置议题的形式激发民众参与的积极性,引领民众根据自身喜好和经验来进行讨论。这样政府就可以最大化地听取民情、民意,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舆论引导。例如:在范冰冰逃税案件中,民众对案件的判罚产生很多疑惑:比如为何对范冰冰只罚不判?罚款数额对范冰冰的身家来说是多是少?而这些疑惑促使舆情向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对此,公众号“长安剑”及时发声,于2018年10月3日发文《超8亿!范冰冰逃税被重罚!除此之外还有四大新闻》对民众内心的疑惑及时进行解答,引导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后《法制日报》于10月6日刊文详细地解释了范冰冰最终免于刑事处罚的缘由。
隐性新闻发布的问题反思
由于隐性新闻发布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新闻发布方式在舆论引导、信息发布、形象宣传等方面的不足,有其正面效用。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这种发布方式也存在着潜在的隐忧,对其使用应当注意尺度的把握。
1.提升舆论场信息繁复性的隐忧。官方在进行隐性信息发布的同时,可能会提升舆论场信息的繁复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或会造成舆论的表面一致。受民众网络素养、知识储备、心理诉求等方面的影响,民众的网络表达更加分散,较易受到他人思想观念的影响。在官方进行隐性信息发布时,如果使用煽动性较强的话语或用片面的事实促使民众相信,民众则会误认信息发布者为“盟友”,对其信息的感性思考则大于理性思考,这就可能发生舆论表面一致的情况。
第二,或会影响舆论场的形成。网络舆论场实际上是一个开放性的空间,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都是其组成部分,在舆论场中享有公开、公平表达意见的机会。而隐性发布由于其身份的隐匿性,可能会对一部分网民产生认知上的影响,不利于网民独立思考、理性思维的养成。所以,隐性新闻发布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影响网络观点的多样性以及表达的自由性。
第三,或会造成舆论重点的迁移。官方在进行隐性新闻发布时,由于发布主体不明,会让民众对其身份产生猜测,从而产生舆论重点的转移。例如:公众号“长安剑”所发布的每篇文章都制作精良,可读性极强,但是许多网民和媒体都将关注重点放在了“长安剑”究竟是谁的猜测上,反而忽略了对作品本身的关注。
2.难以构建持久公信力的隐忧。政务公开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前提,信息越是公开就越能调动民众的参与性,越是公开就越能体现政府的公平、公正,越是公开就越能体现政府的公信力。但是,由于政府既是制度的制定者又是实施者,既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又是示范者,民众潜意识中将政府视为模范和榜样,对于政府的容错率较低。所以,公正、公开是政府树立公信力的最好保障。
在隐性新闻发布的前提下,政府以网民形象和网友进行平等交流,同时以私人的身份进行信息的传播。但如果身份被公开,则可能引起民众不满。民众会重新审视官方发布信息的行为动机,甚至质疑在以往的重大舆情事件中政府所发布的信息是为了遮盖或刻意引导,这对政府的公信力构成不利的影响。例如:有些明星或公众人物的“马甲”被公开后,网民往往会一窝蜂地涌入小号中,仔细翻阅小号以往所发布的信息。如果信息中含有一些争议性内容,那么民众就会颠覆之前的看法,这对明星的形象是一种极大的伤害。
3.降低风险控制能力的隐忧。当政府以类私人的形式发布信息时,虽然能够顺应网络传播特点,以个性化的语言传播更多的内容,以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提高传播效率,但也容易带来不可控的风险。
首先,从内容的发布层面来看,隐性新闻发布到底是发布利己内容还是发布全部真实内容,如何在满足民众知情权的情况下不泄露机密信息?
其次,从表达方式层面来看,是选择客观理性表达还是感性表达,如何在情感代入的同时避免以过分煽情的内容刺激民众,如何在保持客观真实的同时还保有人情味?
再次,从回应方式层面来看,是选择高高在上还是选择平实亲民,如何在回应时既不高冷自傲又不随性调侃?
最后,从角色选择层面来看,是选择网民身份还是选择观察者身份,如何在拉近和网民距离的同时保持自身冷静观察作风?
所以,政府在进行隐性新闻发布时,要注意把控模糊化的公私边界,在遵循新闻发布原则的同时,还要注意不能以随意调侃的方式过分讨好民众。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隐性新闻发布实际上有其两面性,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又潜存着一些问题,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遵循客观真实原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发布虚假信息,掩盖事件真相;第二,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损害民众的基本利益,应将自身影响力作为抓手,以助推民众理性思维及良好舆论环境的形成。
参考文献:
①赵梓然 生奇志:《“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传播流程与实施路径》[J],《记者摇篮》,2018年第8期
②薛倩:《微信公众平台新闻传播同质化现象分析》[J],《传媒论坛》,2018年第15期
③刘建明 徐恬:《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效果评估的指标和权重》[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8年第4期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2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