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2日 星期三

传媒对马拉松参与者的导向作用探析

2019-05-15 11:41:37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5月中   作者:章情 沈鹤军

摘要:  传媒信息丰富人的生活内容,拓宽人的沟通领域,引导人的动机意识,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本文以时下火热的马拉松运动为切入点

  传媒信息丰富人的生活内容,拓宽人的沟通领域,引导人的动机意识,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本文以时下火热的马拉松运动为切入点,梳理传媒与马拉松的关系,结合多种信息传播渠道,探析传媒对马拉松参与者的导向作用。

  大众传媒与马拉松的联系和发展

  为纪念马拉松战役,1896年的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设立了马拉松赛跑项目。随后,马拉松运动在全球进行推广、开展。1981年,北京举办中国最早的城市马拉松,通过电视直播等方式,马拉松运动成为当时国内知名度甚高的田径类体育赛事。传媒信息技术发展至今,催生网络平台的大规模升级与更新,民众通过参与比赛和参观比赛的方式,更加深入地了解马拉松文化。

  马拉松由专业走向普及大众,简单易行、时空自由、形式新颖等特点令跑马拉松成为一种时尚,融入人们的生活,传媒成为帮助他们了解、参与马拉松的有效途径。每年有不计其数的跑者参与到马拉松运动中,除经济、政治等因素,传媒对马拉松参与者也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传媒对马拉松参与者的正导向作用

  (一)纸质媒体引导民众了解马拉松

  报纸、书籍作为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帮助人们获取有效信息。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近代体育在从国外传入后,中国有记载的马拉松比赛记录显示:

  “首届马拉松比赛的赛道位于南京市与镇江市之间。1910年11月17日(农历十月十六日),《时报》作为当时人民了解社会信息的传播媒介,在报纸上刊登出一份比赛预告:‘各报馆鉴:长距离竞走会从镇江金山顶起,至南京劝业会纪念塔止。十七(日)发足,十九(日)达会场。’(清末民初,‘竞走’是人们对于跑步比赛的通称)”①

  这项挑战人类体能极限的体育活动从海外传向中国,人们通过报纸认识、了解了马拉松运动。

  2009年,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他的作品《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提到,“你不需要别人来帮你,你也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设备,不一定要到特定的地方去。只要你有一双跑鞋,一条好的路,就可以跑得很高兴”②。村上春树结合自身跑步的真实感受,以书籍的撰写方式,让公众通过阅读作品深入了解马拉松精神的内涵,激发读者的跑马热情。乔治·希恩在他的作品中告诉世人,波士顿马拉松的参与者穿着自己做的跑鞋,凭靠他们的意志力跑完全程。③纸质媒体奠定了马拉松文化的坚实基础,以文字的传播方式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马拉松。

  (二)网络媒体带领民众融入马拉松

  跑步从一项身体运动升华,借助电视、手机等传播渠道,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奇妙的动力学反应过程。目前我们熟知的App例如“Keep”“悦跑圈”“咕咚”等,具备推送跑步信息、马拉松比赛日程等功能,跑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时间报名马拉松比赛,安排比赛行程。应用软件帮助跑者进行科学、系统的马拉松训练,针对跑者在跑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尽量降低跑步风险,保证跑马的安全性。

  在大众传媒的助力下,跑者对马拉松的情感、态度以及认知都产生很大的变化。马拉松不再是简单的跑步,而是成为超越自我的一种展现方式。他们不再局限于自己的舒适圈,而是选择融入马拉松队伍,亲身体验马拉松精神。通过网站或App传递的信息,提前了解报名地区的比赛信息,制定科学可行的跑步计划。

  (三)社交软件拉近跑者的沟通距离

  传统的社交模式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社交软件成为当下人们进行交流沟通的首选。软件开发商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符合大众要求的应用软件,将社交这一原本繁杂、隆重的行为,简化至拥有一部手机便可完成。打开微信中的“微信运动”公众号,微信好友为你每天的运动步数点一个爱心赞;建立QQ跑步群,群内成员通过分享跑步经验、马拉松比赛信息等建立联系,交流自己的跑马心得。

  简单、易操作的轻社交方式深受当下人们的喜爱,利用短暂的碎片时间,突破时空限制便可与身边人分享生活、拓展自己的朋友圈,最大程度地简化过去冗杂的社交方式,使得交友更加快捷、简便。④马拉松跑者充分利用应用软件轻社交这一特点,与原本不熟悉的陌生人建立起联系,发展自己的社交圈,为彼此提供表达与社会交往的空间。同时,社交软件的分享、朋友圈等功能又促使更多的人了解马拉松文化,形成良性循环。

  传媒对马拉松参与者的负导向作用

  (一)传媒宣传过度引发社会负能量

  1.明星效应吸引跑者眼球

  近几年的马拉松赛事中,出现明星领跑或代言的现象。明星作为公众人物,通过与赛事主办方的合作达到增加跑者参赛人数、提升品牌形象等宣传效果,这一行为本身无可厚非。然而,主办方借公众人物吸引跑者报名参赛,比赛期间领跑明星却并未全程参与,只在起始点做短暂露面,对跑者而言这是一种情感欺骗。舆情热度由跑者转向这些领跑名人,参赛人数确有增加,但同时可能面临参与者主观满意度和参赛幸福指数降低的风险,影响参与者的跑步热情。

  2.运动过量造成身体受损

  App自带计步功能,市面上也有像手环这样的专业计步工具。有些马拉松跑者刻意要求自己每日的运动量,为了攀比强迫性地达到每日步行目标,不惜过量运动。过量的运动不仅不能提升成绩,甚至有可能给身体机能带来损害。

  (二)媒体宣传不足埋藏安全隐患

  1.跑者健身知识有待丰富

  很多跑者未接受专业的体能训练、康复训练,对跑步前的热身以及结束后的拉伸运动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跑步安全事件频出,“毁膝盖、伤骨头”等骇闻令跑者对跑步产生恐惧感,降低跑步热情。媒体应加大健身知识宣传力度,提高跑者的健身安全意识,降低跑步风险系数。

  2.医学普及程度尚需提高

  在正规的马拉松中,医疗团队不可或缺。近几年的马拉松赛事中,媒体频频报道比赛中出现参赛者猝死的悲剧。《2017年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当年新闻报道的猝死事件高达7起,而日本的东京马拉松却达到7年“零死亡”的记录。赛事医疗团队应高度关注参赛选手的赛前体检情况;跑者应了解医学常识,按时进行体检,针对体检结果进行科学训练,将跑步危险系数降至最低。

  结  语

  马拉松文化借助传媒之力迅猛发展,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参与跑步这项运动。跑者借助跑步这一活动,得以与圈内人士进行经验的共享与情感的交流,在奔跑中体验超越自我、突破自我的满足感与荣誉感。物质发展的两面性时刻提醒我们,虽然大众传媒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促进跑者了解、融入马拉松,形成“跑马热潮”,但如何降低跑者的事故发生率仍是重中之重。健身常识的推广与普及、医疗团队对体能训练与康复重要性的宣讲教育等都需进一步加强。同时,马拉松参与者应正视跑步的动机,过度重视跑步的外在表现会忽略跑步的内涵意义,盲目追风名人效应可能降低跑步质量,跑者应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虔诚专注地在跑步中体悟人生真谛,实现自我的体育价值。

  【本文为江苏省2018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马拉松运动不同参与者群体的动机研究”(编号:KYCX18_1710)成果】

  注释:

  ①戚轩瑜:《中国最早有历史记载的马拉松赛事在南京举办》,新华网,www.news.cn,2016年8月8日

  ②【日】村上春树著,施小炜译:《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M],南海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33页

  ③【美】乔治·西恩著,于嘉译:《跑步圣经》[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1页

  ④夏庆:《微信“点赞”行为研究——以大学生群体为例》[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版

  (作者单位:南京体育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5月中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