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7日 星期六

移动短视频热潮下的审美省思

2019-06-14 19:24:59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6月中   作者:尹一帆

摘要:  依托于微时代媒介传播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移动短视频所建构出来的全民狂欢式的分享机制、标新立异的价值导向以及记录生活的内容倾向深受

  依托于微时代媒介传播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移动短视频所建构出来的全民狂欢式的分享机制、标新立异的价值导向以及记录生活的内容倾向深受大众的喜爱。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12月,短视频应用的用户规模已达6.48亿,占整体网民规模的78.2%①。然而,这种强调全民共享、求新求异和关注生活的大众审美文化,在推动移动短视频行业日益繁荣的同时,也为移动短视频审美性的不断消解提供了可能。

  

  媒介平台所提供的全民狂欢式分享机制不仅推动了移动短视频的创作者和分享者自我审美意识的觉醒,同时也使他者审美文化对大众产生强烈的干预,从而在审美活动中产生了自我的觉醒和他者的规训这一悖论关系。

  一方面,移动终端App的智能化大大降低了短视频制作和分享的门槛,人人都可以成为移动短视频这一大众审美艺术形式的创作者和分享者,故而大众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审美权利意识得到了充分的觉醒。不同于以往传统大众媒介的“精英媒体-大众”的单向化传播路径,移动短视频提供的是一种“自媒体-大众”的“圈群化”②共享路径,诸如在传统的电影艺术中参与电影制作的精英团队往往占据了审美权利的制高点,尽管电影一直以来是作为一种大众艺术而存在,然而电影的广大受众往往无法超越由精英制作团队构建出来的审美世界观,因此从审美权利上来看,移动短视频是对于传统大众审美载体的一种突破。

  另一方面,基于移动短视频App的便捷操作,用户只需要通过手指点触、抖动手机或语音控制等方式就可以浏览、评价以及分享他人的短视频作品,从而为他者审美权利的干预和规训提供了可能。特别是由于微时代移动信息网络的开放性和流动性,移动短视频平台就如同一间他者审美文化的“监狱”,它们将普通用户“控制在一个强制、剥夺、义务和限制的体系中”③,作为审美主体的普通用户越是渴望通过短视频的制作和分享彰显自我的审美话语权,就越容易掉入短视频平台上他者文化的审美圈套之中,近年来在美拍、抖音等终端平台上出现的全民性恶搞“鬼畜风”就是最好的例证。

  

  自媒体人所推崇的标新立异价值取向为微时代的移动短视频审美活动提供了丰富性,同时依托于媒介载体的微小化以及传播方式的碎片化,这种猎奇式的求新求异也必然使移动短视频在审美形态上呈现出微小又惊异的矛盾与张力。

  微小主要是指移动短视频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呈现出来的微化美学特征。从时间上来看,由于微时代人们对于高效、快捷和私密化的极度追求,移动短视频都有着严格的时长限制,诸如抖音App的短视频时长一般为15秒,而快手App则有7秒、17秒、57秒三个时长的选择,其他App如微博则为用户提供15秒的录制时间,小红书的普通用户则享有60秒的短视频录制权限,今日头条则将4分钟作为移动短视频的标准时长等。从空间上来看,由于媒介物质载体诸如手机屏幕的尺寸相较于电视、电脑屏幕的微小化,故而移动短视频的媒介载体也必然在空间上呈现出微小的特征,特别是近来颇为流行的竖屏短视频进一步推动了移动短视频审美形态在空间上的微化。

  惊异则主要是指移动短视频在审美价值取向上的标新立异。由于审美形态时空的局限性,短视频自媒体为了满足广大受众的期待视野不断推陈出新,从而使移动短视频的审美形态呈现出了微小又惊异的独特张力。诸如行业新标杆抖音App的成功就得益于伴奏效果、滤镜风格以及编辑混剪等创作活动中为用户提供的个性化审美服务。然而,趋利性的现代消费文化无形中助长了移动短视频以惊异的审美效果博眼球、赚流量、抢头条的不良风气。在2018年,国内的多家移动短视频平台就被曝出因涉及“未成年妈妈”“校园暴力”及涉黄、涉黑等内容被有关部门先后约谈,这些极端的行为不仅触犯了法律,也从根本上消解了移动短视频的审美价值。

  

  移动短视频内容的生活化倾向引导大众“在生活的美学坐标上重新规划日常生活取向”④,然而一些短视频自媒体对于生活美学的过度消费则无疑在消解审美性的同时,带来了大众审美理想的虚无化导向。

  移动短视频审美形态的微小与惊异带来了大众审美感知方式的去历史化和碎片化,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都逐渐成为大众审美活动的关注对象,抖音广告语中所倡导的“记录美好生活”,以及快手提出的“记录世界、记录你”等口号也都推动了大众审美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具体的移动短视频作品中,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景如耕作砍柴、菜肴烹饪、爸爸带娃、学生写作业、萌宝萌宠秀,甚至工作或学习方面的一些神吐槽以及插科打诨、互吹牛皮等都被囊括其中。而自媒体网红诸如土味田园生活的传播者——“大皇子”以及现代心灵鸡汤式的段子手——“Papi”酱等之所以能够爆红,也得益于他们对日常生活所进行的陌生化审美创造。

  然而,由于移动短视频对于日常生活的不断干预,生活与审美的界限在大众的视野里逐渐模糊,而审美活动趋于无限泛化的倾向则成为审美理想虚无化的温床。加之微时代人们时空感知方式的碎片化,移动短视频的创作者和分享者往往缺乏对世界的整体性观照,特别是伴随着自媒体受众的不断攀升以及网红自媒体效应的发酵,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在被搬上手机屏幕之初给大众带来的新鲜感和陌生感已经逐渐被消磨殆尽,日常生活逐渐成为大众无下限的娱乐消遣对象,如以大胃王表演、酗酒比拼、自杀自残、虐待动物、吹牛互杠等为内容的短视频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就往往拥有超高的点击率,而超高人气可以映射出大众审美理想的日渐虚无。

  

  2018年4月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对移动短视频平台进行了清查和整治,并以约谈、整改、下架等措施对涉及低俗、虚假视频的平台进行了问责,在这一政策的督促下,移动短视频平台也开始走向了行业规范化的道路。然而基于资本的趋利性,移动短视频的合法性与审美性之间还隐藏着巨大的利润空间,因此仅仅依据合法性构建起来的移动短视频市场并不能避免审美性的消解。

  面对当下移动短视频热潮中的种种乱象,除了应将政策法规的完善化以及监管问责的规范化纳入其策略研究的范围之中,移动短视频的审美性实现也应该成为移动短视频行业长久发展的必要保障。从具体的方法论来看,移动短视频热潮下的美育普及工作应重点从中华美学精神的优秀传统观念中寻找到足以抵抗移动短视频审美性日渐式微的智慧资源。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微化美学思想就可以为当下移动短视频审美形态的矛盾与冲突提供新的转机,又如“心斋坐忘”“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娴静审美文化则可以为不断求新求异的移动短视频创作与分享活动提供审美省思的机遇等。

  同时,作为提升大众审美素养的有效路径,美育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还需要移动短视频平台、网红自媒体、普通用户的积极参与。既然人人都是移动短视频的创作者和分享者,那么人人也都应该成为其审美性实现的助力人和监督人,也唯有此,以移动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行业才能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多样性和丰富性。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EB/OL],中国网信网,http://www.cac.gov.cn/2019-02/28/c_1124175677.htm,2019年2月28日

  ②宋全成:《论自媒体的特征、挑战及其综合管制问题》[J],《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③【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 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1页

  ④王德胜:《“微时代”的美学》[J],《社会科学辑刊》,2014年第5期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6月中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