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体育追星“饭圈化”风险与应对

2022-02-21 10:32:36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2月下   作者:陈青

摘要:“造神式”吹捧体育明星个人、过度追求娱乐性内容和病态追星行为泛滥成灾,急需多方力量合力进行匡正。

  摘  要:受商业资本体育运营、网络体育报道和体育明星泛娱乐化发展影响,青少年粉丝体育追星“饭圈化”愈演愈烈并走向失范。“造神式”吹捧体育明星个人、过度追求娱乐性内容和病态追星行为泛滥成灾,急需多方力量合力进行匡正。

  关键词:体育追星;“饭圈化”;风险;引导举措

  “饭圈”是通过网络社会聚集起来的纪律严明、分工明确、行动力极强的追星组织,组织规则及其运作形态就是“饭圈”文化[1]。严密组织化结构、集体生产传播偶像报道并开展应援活动构成“饭圈”追星核心模式,不仅高度相似,而且极易复制操作。以此,由追星族、粉丝群体过渡而来的“饭圈”和明星之间的关系也从单向“追星”发展为参与式“造星”[2]。当前,随着粉丝追星对象多元化扩展,发轫成熟于娱乐业的“饭圈”追星模式已广泛蔓延。在“文体不分家”的体育业,青少年粉丝“饭圈化”追星进行得如火如荼,发挥了宣传体育明星、推广体育运动项目和促进体育消费的积极作用。然而体育明星与娱乐明星立身之本迥异,“饭圈”文化自身也存在不少弊病,辨别力不强的青少年粉丝体育追星盲目照搬“饭圈”模式风险也与日俱增,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治理。

  体育追星“饭圈化”兴盛动因

  体育追星并非新鲜事,但“饭圈”文化渗入并主导体育追星出现于近几年,商业资本体育运营、网络体育报道和体育明星泛娱乐化发展是主要推手。

  (一)商业资本泛娱乐化体育运营扩展体育追星内容

  随着我国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体育消费需求日益旺盛,追求休闲娱乐成为影响大众体育消费的核心要素[3]。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体育业娱乐升级,大量商业资本借机涌入并采用收购体育俱乐部和购买赛事运营权等方式参与体育运营。为吸引粉丝实现最大化盈利,体育与娱乐相结合成为商业体育营销主要模式。除深挖体育比赛和体育明星赛场内外资源开发生产娱乐性体育产品,还利用泛娱乐化营销传播提供海量“体娱”信息。体育追星不再被局限于体育明星赛场竞技的单一内容,青少年粉丝能全方位追逐体育明星赛场内外所有动向并轻松获取充足体育明星资讯,这为其仿效“饭圈”追星方式集体生产传播体育明星信息提供了必需素材。

  (二)网络体育报道娱乐化催变体育追星心态

  网络体育报道是粉丝群体追星最主要信息来源,受全球媒介娱乐化发展影响,娱乐化也成为我国网络体育新闻报道主要特点[4],而媒体报道有意识偏转,将知名运动员打造成具有娱乐价值的“网红”更成为潮流[5]。网络体育报道主焦点不再是体育赛事、体育明星赛场表现和比赛成绩,而是深度挖掘传播体育比赛以外尤其是体育明星个人可消遣性内容。报道娱乐化偏转严重淡化体育明星的体育励志本质,放大强化体育明星的“娱乐偶像”价值。这销蚀因体育明星硬实力追星的理性心理,滋长青少年粉丝因爱“偶像”而追星的感性心态,成为“饭圈”凝聚群体认同感和开展应援的情感驱动力。

  (三)体育明星泛娱乐化发展完成个人“圈粉”

  商业资本的积极推动,加上国家体育总局对运动员参与商业活动管理政策不断放宽,体育明星跨界娱乐业成为普遍现象,包括参与体育综艺节目、体育竞技真人秀、与娱乐明星互粉、联袂参加商业活动甚至是进入娱乐圈发展。这些互动行为增加了体育明星曝光度,助其凭外形、个性和才艺有效吸引传统体育迷之外的娱乐圈追星族们。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从娱乐圈嫁接过来的“粉丝”完全不同于单纯的体育迷,他们喜欢和追逐的是体育明星本人,与其从事的项目可能并无多大关系[6]。可以说,大量同质化只为追逐体育明星个人而来的青少年粉丝是“饭圈”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源,其中少数体育明星忠实粉丝更成为组建主导力量。

  体育追星“饭圈化”显现的风险

  (一)脱离体育特点,“造神式”吹捧体育明星个人

  对所粉偶像进行“神化”,偏执性的偶像崇拜是“饭圈”畸形文化显著表征之一[7]。只迷恋体育明星个人的青少年粉丝普遍对体育运动项目兴趣不大且缺乏体育运动知识,极易脱离体育特点,过度“神化”体育明星。粉丝们不仅会漠视体育凭实力和成绩说话的特点,抛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体育追求,不切实际地对体育明星实力和成绩进行拔高夸赞,还会变本加厉割裂体育明星与其所从事的体育项目和队友间的共生共存关系,对其个人进行“封神式”夸赞。“不为××,谁会关注×项目”“××是运动项目永远的神”和“××一己之力赢了比赛”等吹捧话术在多个运动项目的体育明星“饭圈”中都屡见不鲜。这些“神话”在网络环境下极易被扩散“出圈”,不仅败坏体育明星个人形象,还会引发其他粉丝群体的质疑和抗议。更为不利的是,对偶像盲目崇拜的“饭圈”思维会挟裹驱使青少年粉丝群体变得更加狭隘固执,逐渐丧失独立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二)偏离体育运动,过度追求娱乐性内容

  作为娱乐社群,“饭圈”疯狂追逐娱乐性并逐渐走向“娱乐至上”极端。与体育明星比赛具有时限性和赛场内容追星需要具有相应体育知识不同,赛场外追星更有趣且几乎无体育“门槛”,将体育明星当成娱乐明星来追的危险风气乘隙而入。一方面,体育明星颜值、身材、着装、恋情等花边内容逐渐占据并成为青少年粉丝体育追星主线,而体育比赛和体育明星赛场内容被边缘化。另一方面,娱乐化追星导向还进一步侵入体育赛场内,体育明星赛场表现、技战术运用和体育比赛进程等较严肃内容因无趣更加乏人问津。而体育明星赛场表情、动作、口头禅成为粉丝们追星热点,用“争番位”“组CP”“比流量”等娱乐手法解读比赛更是靡然成风。“羽毛球女双组合比赛国粹骂人”“我要给游泳队奶音冠军买芭比娃娃”“谁都想捏捏国乒选手最奶的脸”等娱乐话题完全取代体育比赛而成为追星重心。远离体育运动只求娱乐感官满足的浅薄追星内容,不仅严重阻碍青少年粉丝群体真正了解和认知体育运动精神内涵,还难以激发其热爱并参与体育运动。

  (三)抛离体育精神,频发病态追星行为

  对偶像狂热的爱和过度维护,易滋生出互撕网暴、党同伐异等一系列极端行为。青少年粉丝们被无限包容和无限热爱体育明星个人的狂热情绪主宰,抛离体育精神的无底线追星行为屡有发生。一来,粉丝们无视体育运动竞争常态,把与自身群体不同的体育明星看法、意见甚至是合理批评都视为“异己”,不加分辨采用恶意举报、刷屏控评、人肉搜索等暴力方式加以消除。二来,粉丝们抛弃“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体育运动精神,把比所粉体育明星更“优秀”的队友和对手当成“眼中钉”进行攻击。从成绩吹撕战、人身辱骂攻击再到造谣污名传播,对抗方式逐渐恶化升级,参与主体也由少数粉丝而蔓延到整个粉丝群体。其中,身处同一体育运动项目的优秀体育明星粉丝之间对抗尤为严重,孙杨和宁泽涛、张继科和马龙、朱婷和惠若琪等粉丝群体性网络冲突已频繁出现在多个网络平台并引发广泛关注。青少年粉丝无疑是这些冲突的主要参与者,参与越多且参与程度越高,对自身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

  体育追星“去饭圈化”引导举措

  引导“饭圈”文化走向良性发展已成为社会共识,如果放任体育追星“饭圈化”风险累积放大,不仅使青少年粉丝体育追星失去原有意义,更会扰乱体育明星、体育运动项目和体育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秩序。因此,珍视粉丝追星热情,多方力量联手共同引领青少年规范有序开展体育追星成为当务之急。

  (一)家校联手培养青少年粉丝体育素养和网络媒介使用素养

  粉丝通过建立于社交媒介的追星群进行体育明星内容生产、交互及传播,这属于参与式粉丝文化[8]。粉丝个体的追星内容和参与形式是体育追星走上正轨的前提,应将培养青少年粉丝体育素养和网络媒介素养放在首位。为此,首先各级学校要继续加强体育教学,通过理论教学来讲授体育运动技战术和比赛规则等知识,并利用实践教学使青少年学生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来真正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其次,各级学校还要积极探索并开展媒介素养“赋权式”教学,以体育追星主题来培养青少年对网络体育明星信息思辨解读、理性加工和得当传播能力。可以开展网络追星普法宣传,引入侵犯明星网络名誉权、使用“饭圈黑话”侮辱明星等网络违法追星案件对青少年学生开展教育。最后,家长更要破除“唯成绩论”思想,激发青少年运动兴趣并积极引导其投身体育锻炼。同时,家长应充分理解青少年体育追星需要,以陪伴观看体育比赛和积极交流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青少年全面客观看待并适度体育追星。

  (二)社交媒体以意见领袖型粉丝为抓手引领理性体育追星

  体育明星意见领袖型粉丝是体育“饭圈”的直接组织管理者,对粉丝成员极具影响力,更是左右粉丝群体追星走向的关键力量。各类社交媒体作为体育明星“饭圈”运营平台责无旁贷,要主动履行管理主体责任并以意见领袖型粉丝为抓手来规范青少年粉丝体育追星行为。一是,社交媒体要充实完善平台网络社群内容生产、交互及传播规则,以此为体育追星划好底线,对粉丝群体违规追星行为采用限流、限期整改和强制解散等手段严格处理。二是,社交媒体要尽快完成体育明星意见领袖型粉丝实名认证,以正向引导和有效管理两方面为核心对其开展定期考核。用流量扶持、提供运营指导和提供优质资源手段激活意见领袖型粉丝社群管理能动力,果断撤销无作为和不合格意见领袖型粉丝管理权限。三是,社交媒体定期对体育明星意见领袖型粉丝开展网信法规培训。要把国家最新网络信息内容治理规定和精神解读及时传达并督促意见领袖型粉丝认真学习,逐步提升其识别和化解粉丝群体内部不理智体育追星言行的能力。

  (三)主流媒体集体发声引导粉丝追星回归体育轨道

  与商业媒体和自媒体相比,主流媒体体育明星报道较客观公正且具备舆论导向性,对青少年粉丝群体极具影响力。正面报道会使粉丝群体产生与有荣焉的自豪感,而合理批评则能打破“信息茧房”,让粉丝群体变得清醒。主流媒体要坚守体育文化正向价值导向,充分利用体育报道来呼吁并引导粉丝群体追星回归体育本身。一方面,主流媒体要加强报道体育明星赛场上的优良品德作风、拼搏精神和集体高于个人的荣辱观,拓宽报道体育明星赛场外在生活训练、为人处世和道德修养方面的闪光点。以榜样报道来加深粉丝群体对体育明星优秀品质及体育精神的理解和认知,带动青少年将体育追星聚焦在体育运动层面。另一方面,主流媒体要积极报道青少年粉丝群体正能量体育追星行为,树立体育追星典范来激发更多粉丝群体仿效。此外,对粉丝群体生产的优质体育明星信息,主流媒体可通过择优转发或改编采用方式来激励其生产出更多高质量追星内容,逐渐将青少年粉丝追星视线带回体育本身。当体育明星遭遇不客观报道,主流媒体要第一时间用公正理性声音来“拨乱反正”,以此安抚粉丝情绪并消弭非理性维护行为。针对粉丝群体失当体育追星言行,主流媒体更要挺身而出公开进行纠偏,发挥舆论监督力使粉丝群体收敛行为。

  (四)多方合力净化网络环境并整治极端体育追星行为

  “流量为王”的网络环境下,一些无良媒体为热度和逐利会故意发布不实或引战型体育明星报道,成为青少年粉丝群体产生过激维护行为的重要诱因。从源头上消除网络“噪音”和治理青少年粉丝变态体育追星行为要同步展开,这离不开多方力量共同参与。首先,各级网信部门要对网络媒体加强管控。重点整治发布失实和虚假网络体育明星报道重灾区自媒体和商业媒体,对于屡教不改故意煽动粉丝情绪和挑起粉丝争执的违规账号通过限期整改和直接封禁方式严惩。其次,各种网络媒体要加强体育明星信息发布的自查自纠工作,发挥内容审查能力来减少传播不当和争议性信息。同时,要高度警惕和实时监测体育明星粉丝群体性网络冲突。一旦发现集群性粉丝互撕、对骂、拉踩攻击等行为,要尽早介入并通过删除言论、警告禁言和注销账号等手段果断消除。最后,互联网相关管理部门联手完善网络举报和投诉渠道,充分激发粉丝群体网络监督作用,鼓励粉丝使用合法手段处理有损体育明星声誉的不利信息。

  结  语

  显而易见,随着国内粉丝经济不断升温和青少年追星需求持续高涨,“饭圈化”追星风潮还会席卷更多体育项目,从乒乓球、游泳、篮球等大众运动项目到滑冰、射击、电竞等小众体育运动目前都已显露端倪。客观来看,体育追星“饭圈化”绝非洪水猛兽,可谓利害并存。在治理体育追星“饭圈化”风险的同时,引领这股体育追星新生力量发挥更多积极作用成为国内体育业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对此,国家体育总局和各体育运动管理中心不能袖手旁观,要尽快出台有力措施使体育粉丝经济做好做强。通过深化体育运动职业化改革并适度开放体育明星商务运营权,与有较强资质和体育运作能力的商业机构深化合作,利用其专业能力开发更好的“体育明星+”内容,为青少年粉丝提供更多追星互动途径。推进建设国内体育经纪管理制度,培育专业性体育经纪人来对接粉丝群体并带领粉丝以正确方式开展追星活动。同时,对合作的商业机构加强约束,制止各种过度炒作和消耗体育明星人气和热度的短视性行为。

  体育明星是粉丝聚集和追星焦点,收获粉丝经济红利也承担相应风险,需要增强自身修养并学会与粉丝群体正确相处。要保持高度清醒,坚守运动员本职身份,不被粉丝追捧冲昏头脑,专注于运动竞技能力的提升。要适度得体地与粉丝互动,不参与组织粉丝群体开展募集资金、打榜宣传、生日应援等无意义行为。要践行公众人物社会责任感,敢于出声呼吁粉丝“适度”追星,主动约束和制止粉丝群体接送机、扒隐私等越线追星行为。对于少数粉丝公开侮辱和造谣诽谤等违法行为,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自身权益。

  参考文献:

  [1]吕鹏,张原.青少年“饭圈文化”的社会学视角解读[J].中国青年研究,2019(05):64-72.

  [2]林升栋.“饭圈”争议及治理[J].人民论坛,2021(08):64-66.

  [3]包希哲.基于娱乐体育的体育产业发展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06):45-47.

  [4]王樑.网络体育新闻娱乐化现状与对策[J].新闻界,2012(07):57-59.

  [5]姜军亮.体育“网红”传播与教育功能彰显[J].新闻战线,2018(01):122-124.

  [6]邹浩,胡革辉.“粉丝经济”时代体育偶像报道感悟[J].新闻前哨,2017(11):16-18.

  [7]陈骢.饭圈文化的畸变与归正[J].人民论坛,2020(22):134-135.

  [8]李德刚.新媒介素养:参与式文化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转向[C]//“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2007:485-493.

  (作者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文理学部讲师)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2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