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作为媒介的“流调”:生命叙事与信息治理

2022-04-02 16:23:25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4月上   作者:赵新利 牛昆

摘要:作为流行病毒传播与人类防疫决策之间的居中纽带与介导因素,流调有媒介属性,承担着信息公开与生命叙事的重要功能。

  摘  要:作为流行病毒传播与人类防疫决策之间的居中纽带与介导因素,流调有媒介属性,承担着信息公开与生命叙事的重要功能。面对扩张蔓延的信息疫情以及隐私狂欢、网络暴力等伦理失范现象与道德困境,须构建信息公开良性生态,以多元场域的信息协同及时回应群众关切;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合法、合理、合情的流调信息传播中实现公共安全与个体尊严、公众知情权与个体隐私权的兼顾与平衡,让流调成为传播正能量的媒介平台。

  关键词:流调;媒介;生命叙事;信息治理;正能量传播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流行病学调查(以下简称 “流调”)这一原本冷僻神秘的专业术语逐渐活跃于人们的视野,成为备受关注、最具时代特征的文本。

  流调,是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对流行疾病的发生、传播与扩散进行医学调查研究,从而追溯病毒传播源头,明确病毒传播轨迹,切断病毒传播链条,阻隔与控制病毒蔓延,具有紧急性、复杂性、社会性等特点。在宏观层面,流调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与决策依据,其公开性与准确性关乎人类生命安危、国家治理能力与社会动员水平;在微观层面,流调对病例基础信息、日常生活、活动轨迹、社会关系等进行全方位呈现,其规范性与科学性关乎个体的健康与安全、情绪与心理、隐私与尊严。

  随着万物皆媒,媒载万物时代的来临,疫情防控的“媒介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从病毒轨迹溯源与追踪到流调信息公布与传播,从疫情风险感知到社会行为调整,病毒扩散、信息传播与人类行为之间深度互嵌影响。作为流行病毒传播与人类防疫决策之间的居中纽带与介导因素,流调具有了媒介属性,承担着信息治理与生命叙事的重要功能,形塑着疫情防控的宏观组织范式与微观个体行动。

  流调中的生命叙事

  信息公开并非信息的单向传递与接收,而是信息的双向互动与共享。在“互动”与“共享”过程中,符号与意义实现再生产与再传播。信息公开的双向互动性在自媒体、社交媒体空前活跃的当前媒介生态中尤为凸显。社会公众从信息的接收者,转变为知识的生产者、故事的讲述者、话语的建构者。在一次次的生产、讲述、建构过程中,在信息流、情感流、想象流的交汇融合中,作为“病毒传播轨迹信息化身”的流调报告被转录为“与自我经验与内心深处记忆相关联”的生命叙事文本[1],成为反映特殊时代背景下社会公众日常生活的重要媒介镜像。

  (一)个体生活的多维审视

  从关注“作为集合群体的人”到关注“作为独立个体的人”,流调在特殊背景下为“微观新闻”实践带来新可能与新空间。在微观个体的生命叙事中,有情感的、具体的“人”的主体地位得到空前彰显,个体能量得以解蔽与释放。单一的、同质的、脸谱化的拟态世界逐渐被消解,充满丰富叠层的生活图景与多维景观得以铺展开来。流调报告对确诊病例行动轨迹的微观书写与场景还原在公共舆论中得到广泛关注、深切回应与二次传播。

  浙江流调报告中的“绍兴第49号病例”是一名52岁“的哥”,因多次“清晨6时开出租车至次日凌晨2时”登上“热搜”;河南流调报告里7岁小男孩连续12天从16:00到22:00流连于父母经营的小吃摊位引起网友的唏嘘感慨;大连流调报告中31岁维修工5天行程超过40公里、每天去拉面馆就餐引发人们热议。

  流调报告成为公众在旁观他人之余考量自我生存状态的特殊参照文本。从上有双亲下有幼儿辛勤奔波的中年人到日程满满、老当益壮的银发族,人们得以褪去修饰与修辞,隐去滤镜与贴纸,去除距离感与神秘感,以“他者之镜”对自身境况进行立体审视。

  (二)小微群体的深度描摹

  微粒化的个体在社会网络中聚合、靠拢,形成特定群体与圈层。随着传统科层制社会的解构与扁平化的分布式社会的形成[2],群体圈层之间的横向交流与互动日渐活跃,丰富多元的亚文化形态得以充分表达、释放能量与实现价值。疫情流调在展示出微观个体行为轨迹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社会群体与圈层的迥异生活。在多元传播主体的广泛参与中,不同群体与圈层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得以深度描摹。

  疫情流调如聚光灯一般,观照社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却容易被忽视的“小微群体”。人们关注到日夜颠倒的夜间工作者、争分夺秒的外卖配送员、马不停蹄的网约车司机、身兼多职的外来打工者,凌晨1点离家的生鲜摊主。

  “麦当劳”曾反复出现在一名由苏州去往徐州出差的无症状感染者的行动轨迹中。2021年11月26日,“无线徐州”发布文章《李哥,生日快乐》,称此病例到徐州出差三天期间,每天都在吃简单的快餐,即便在生日当天,也没有生日蛋糕,没有家人陪伴,只是在麦当劳花10分钟简单吃了快餐。流调信息折射了打工者、普通人的艰辛生活,引发无数网友“破防”。不同职业,不同社会身份,不同代际与圈层,其生活轨迹或紧凑密麻,或单调平淡,但都折射出直面人生的勇敢态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与热切追求。

  (三)城市性格的想象编织

  城市空间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维度,流调信息必然涉及病例所在的城市地域。城市作为特定的生活空间与社会综合体,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品格。从某种程度上讲,流调是城市特质与区域形象的集中折射。公众与媒体在对流调报告进行解读与转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不同城市的性格特质进行想象编织。

  不同城市疫情流调轨迹的鲜明对比引发人们的热烈讨论,被网友重新编码并再次传播。重庆、成都等网红城市的流调轨迹展示出丰富生活状态与舒缓生活节奏,是“惬意人生”的记录注解;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流调轨迹则呈现出早出晚归、远距通勤、加班、“鸡娃”等紧张生活节奏与单调生活状态,是“居大不易”的深刻诠释。广州的早茶、沈阳的鸡架、喜欢散步的东莞人、“打工”或在“打工”路上的深圳人……活跃于网络空间的多元传播主体生产出丰富文本,彰显出不同城市病例行动轨迹、生活状态的显著差异。

  2021年11月25日,上海市卫健委发布新增3例本土确诊病例,其行动轨迹中出现沧浪亭、网师园、紫金庵等苏州景点。26日,《姑苏晚报》微信公号发布文章《待无恙,君再来,访苏州,探江南》;28日,上海《新民晚报》作出回应:“待无恙,定再来”;29日,杭州《钱江晚报》发布文章《待无恙,访苏杭,多来往》。在隔空交流互动中,城市性格中的温文、包容与修养得以立体凸显。

  流调中的信息治理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病毒变异的突发性、持续性与人类交往的密切性、复杂性相互交织,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重重挑战与诸多不确定因素。信息的及时公开、有效整合与有序传播可以最大限度地消弭或减少疫情防控过程的不确定性,是控制疫情扩散的关键环节。聚合公卫、公安、工信等多部门核心力量而形成的流调报告在疫情期间获得广泛关注,发挥着信息公开的重要功能。

  流调信息一方面为密切接触者的判定、地区风险等级划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从而最大限度减轻疫情对人们的健康威胁、心理伤害与生活影响;另一方面作为健康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公共卫生知识的生产与健康观念的建构,影响着公众对疫情的认识感知、态度情绪与行动决策。

  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广泛应用,流调信息公开的制度机制不断完善,传播路径不断拓展,技术手段不断升级。从数据收集、任务分配到轨迹回溯、联动查验、复核研判,再到疑患排查、报告形成,流调工作的开展更加高效、科学、细致、精准,逐渐实现流程化、网格化、数字化、智能化的闭环管理。人类社会的高度信息化与深度媒介化为流调信息的收集、传播提供了包括人口户籍、交通迁徙、手机信令在内的全域数据以及多维通道,大大提升了流调信息的曝光度、传播度、关注度与影响力。智能技术支撑下疫情信息的地理时空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实现协同。

  流调的背后,是信息流、事件流、思想流、行为流的交汇互嵌,国家、社会、个体的疫情风险感知更加快速灵敏,公共资源得以充分调配,疫区管控得以有序进行,人民健康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问题与对策

  以流调为媒介的疫情信息治理与生命叙事过程中,政府机构、专家权威与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在新型互动的公共场域中竞合与博弈,共同参与公共卫生知识的生产、阐释与传播以及疫情隐患的识别与改善。疫情流调信息传播成为全民关注与参与的“社会运动”,在关注病毒传播轨迹与疫情防控的同时,也关注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这一方面加速了疫情信息公开的透明化、民主化进程与新闻实践的微观转向,另一方面也带来新挑战与新问题。

  (一)问题反思

  1.信息疫情的扩张蔓延:信息超载、噪音与谣言。媒介化社会中,疫情信息、多元传播主体、媒介技术、制度法规、文化习俗被吸纳并置于同一赛博空间,病毒蔓延网络、信息传播网络、人类社交网络交错叠加。信息传播模式由自上而下的“瀑布”式转向自下而上的“蒸腾”式[3]。面对以指数级速度复制、传播、扩散的混杂信息,人类在遭受病毒袭击的同时,也遭遇了信息疫情的侵略与威胁。

  信息疫情,包括传播过量引起的信息超载、传播干扰因素组成的信息噪音以及传播失真引发的疫情谣言。信息疫情的产生、扩张、蔓延,对疫情信息的辨别与分析带来严峻挑战,容易引发情绪恐慌与社会失序,进而增加次生灾害的发生风险。

  2.伦理失范与道德困境:戏谑化表达、污名化贬损。不同于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以疫情流调为线索的生命叙事是一种“他者窥视”。多元传播主体运用不同“框架”对流调信息进行解码、诠释与转录,对原文本进行“调音”与“编造”,使其符合自己所处的社会情境,满足特定的心理需要。正如媒介所建构的“拟态环境”并非客观现实的全面展示,差异化的个体对流调信息的解读存在着偏差、扭曲与误读,并由此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导致疫情信息传播陷入伦理失范与道德困境。其中最突出的现象为:将严肃话题转变为娱乐消遣信息的“戏谑化”表达、对特定群体或个人的“污名化”贬损、以他人隐私为谈资的狂欢行为及其引发的网络暴力。

  3.冲击主流价值:脑补吃瓜、隐私狂欢。流调作为一种媒介,一方面公开信息,努力传播正能量;另一方面也成为部分人脑补吃瓜的素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诸多要素形成冲击。成都女孩被“网暴”、石家庄夫妻私生活被曝光、北京教授深陷出轨谣言……“转场皇后”“海王”等污名化词语层出不穷。疫情病患作为流调报告中的“主角”将“后台”被动公开展示。失智个体或失范媒体出于“偷窥”“猎奇”“博取关注”等心理或目的对疫情信息进行“围观”“脑补”与肆意批判。生命的严肃性与疫情的沉重性在泛娱乐、后真相化的网络空间中逐渐消解。疫情信息的非理性解读与传播严重侵犯到病例患者的隐私与权益,致使舆论焦点发生扭转与偏离,同时增加了人们配合流调的心理阻力。

  (二)对策建议

  1.构建信息治理良性生态,多元协同回应群众关切。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公众对环境监测、复工复产、社交出行、自身安全等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日益增长。在这种背景下,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公开透明回应群众关切,显得尤其重要。

  须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支撑,完善信息发布与审核制度,净化疫情信息传播环境,建设多元场域协同的信息公开平台。一方面以主流媒体信息公开的多层次、高密度、真实性与完整性抵御网络空间信息传播的主观性与碎片化;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社交媒体、自媒体在资源补充、有效互动、覆盖延伸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在官方信息与非官方信息的互动融通中实现信息公开效能的最优化与最大化。另外,社会公众既是疫情信息的接收者,又是诠释者与分享者。须提升社会公众的媒介素养与信息辨识能力,引导公众理性参与疫情信息的分析、讨论与传播,进而构建政府统筹、专家引导、公众参与的多元主体协同的疫情信息公开良性生态。

  2.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性温情。流调工作既要保证对确诊病例行动轨迹的掌握及时、精准、高效,又要保证疫情信息的流通合法、合理、合情。在疫情流调信息公开过程中,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健全的法规制度、明晰的操作流程、精细化信息管理确保信息安全,既要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又要保护个体的隐私权;既要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又要捍卫个体的人格尊严。

  北京、上海“只提轨迹不提人”的流调报告避免了信息溢出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伦理问题,获得多方“点赞”。大数据为信息公开的全域数据收集与精准画像描摹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但以“最少数据暴露”与“模糊病例画像”为特征的简版流调报告体现了疫情防控工作与社会治理的人性化与温情,折射出国家对公民个体的保护与尊重。

  3.让流调成为传播正能量的媒介平台。疫情流调信息经多元主体加工、阐释、再传播过程中,存在着多重伦理风险与道德困境。隐私狂欢、网络暴力等现象的频发对公共舆论与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更成为防疫工作进一步开展的“绊脚石”。面对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复杂疫情形势,公安及相关监管部门须严厉打击侵犯他人隐私、造谣诽谤、扰乱公共秩序等违法行为。公众也须充分认识在公共事务中的角色与责任,为健康知识、抗疫正能量、社会主流价值的传播提供更多资源与空间。

  疫情流调信息的传播形成了对比鲜明的两个舆论场。一个舆论场中折射了社会普罗大众勤奋踏实、努力敬业、诚实守信、注重亲情、呵护爱情的感人故事,让无数网友不断“破防”,很好地发挥了鼓舞士气、成风化人的作用;另一个舆论场则充斥着偷情出轨、坑蒙拐骗、愤世嫉俗、唯利是图、网络暴力等种种不良倾向,而其中不乏少数网民东拼西凑、脑补编造的虚假信息,与社会实际情况严重偏离。这些信息如脱缰野马,对当事人造成极大伤害,对网络舆论造成极大干扰,对社会正气和主流价值观造成极大消解。流调信息及其二次传播应旗帜鲜明弘扬主流价值,支持鼓励正面舆论场的形成与发展,遏制负面舆论场的形成,让流调成为传播正能量的媒介。

  参考文献:

  [1]温志宏.媒介化社会的生命叙事与情感传播——以李子柒现象为例[J].台州学院学报,2021(2).

  [2]喻国明.传播学的未来学科建设:核心逻辑与范式再造[J].新闻与写作,2021(9).

  [3]尹亚辉,苏丽娜,牛昆.智能化语境下舆论生态的流变与转移[J].采写编,2021(11).

  (赵新利: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牛昆: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4月上

编辑:范君